今日寒露,老人说“寒露有三怕”,是哪三怕?为何怕呢?了解下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10-08 19:46:43

导读:今日寒露,老人说“寒露有三怕”,是哪三怕?为何怕呢?了解下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公历2024年10月8日,农历的九月初六日,迎来了寒露节气,这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了,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寒冷了。

而寒露的后面就是霜降了,表示气温更低了,同时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然后就是立冬到来了。

关于寒露节气,农民也是比较忙碌的,好些农作物也要在这个时候收获和播种,比如大豆、大葱、烟叶等,同时小麦也要抓紧播种了。

所以对于寒露节气的天气,农民也是十分关注的,在民间就流传着“寒露有三怕”的说法,而它就是古人总结的关于寒露节气三种天气现象相关的谚语,那这到底是哪三怕呢?又为何要怕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是怕寒露节气打雷。

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有云:“寒露前后雷响彻,来年雨水浸成泽”,说的就是在寒露节气如果还打雷,那就表示来年的降雨比较多。

一般而言,到了寒露节气的时候都已经是农历的九月份了,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也已经结束了,进入的是秋高气爽的天气了,因此不仅降雨少了,而且气候也干燥,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所以在此时不太可能会打雷了。

而如果打雷的话,那就表示气候是比较反常的,古人就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而通过长期的观察就发现了,在寒露节气的时候打雷,往往预示着第二年春季的雨水多。

类似的农谚还有“寒露有雷,来年多雨”。在古人的认知中,寒露时节打雷是一种异常现象。而在古代农业社会,雨水的多少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过多的雨水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淹没农田,破坏庄稼,影响收成。特别是在春季如果雨水多,那么农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可能会因雨水过多而付诸东流,所以他们对寒露打雷充满担忧。

第二怕是寒露节气是晴天。

比如在民间就有“最怕寒露是晴天”,或者是“不怕寒露雨,就怕寒露晴”等说法,这是因为古人的经验来看,在寒露节气是晴天,预示着后面的晴天多,降雨少,甚至冬季的雨雪也少,冬季偏暖。

相反,若寒露节气下雨,则预示着后面的雨雪多。正如农谚所说“寒露有雨,以后多雨”、“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

之所以古人认为寒露晴天不好,那是因为在寒露后如果持续的晴天少雨,不仅不利于小麦等越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在农业生产中,适宜的雨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寒露时节,一些农作物仍处于生长后期或收获阶段,需要一定的水分来保证产量和质量。

而冬季的雨雪对于土壤的墒情和来年的春耕也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寒露晴天,后续晴天多、降雨少,可能会导致土壤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越冬。

同时,冬季偏暖也可能会使害虫和病菌存活,增加来年农作物病虫害的风险。综合来看所以古人害怕寒露是晴天,认为寒露节气下雨才是好兆头。

至少这样土地湿润了,对小麦等播种有利。毕竟“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是种麦子的最佳时节,可不能错过了。

第三怕是寒露风。

老话说得好:“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对于晚稻的禾苗来说,寒露风是极大的威胁。

寒露风一般是指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的显著降温,使水稻等农作物遭受冷害。晚稻在生长后期对温度较为敏感,一旦遭遇寒露风,可能会导致灌浆不充分、结实率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在过去的农村,农民们主要依靠农作物的收成维持生计,晚稻的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家人冬季和来年开春的温饱问题。因此,他们对寒露风充满畏惧,想尽办法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晚稻,如提前灌溉、加强田间管理等。

这“三怕”虽然是古人基于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出来的,但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我们更应该关注自然现象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科学的气象预报和合理的种植规划可以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年的寒露节气,你家乡出现这三怕之一了吗?但愿农民都能迎来大丰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