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与粟裕有着深厚的战友情,他们在解放战争期间曾经并肩作战,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起工作。但在1955年,一向以幽默著称的陈赓,却在遭到彭德怀痛批后罕见的动怒了,而动怒的对象则是粟裕的秘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深厚的渊源陈赓和粟裕正式见面的时间虽然很晚,但事实上两人的渊源极深,只不过一直素未谋面而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那种只知其人却不曾见面的状态。
早在南昌起义时,陈赓与粟裕其实就已经并肩作战过了。只不过陈赓当时在贺龙的部队任营长,而粟裕则在叶挺的部队任警卫班长,两人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却互相不认识。在起义结束后,两支部队又战事不断,两人因为各自不同的作战任务而没能相识。
此后,陈赓上了井冈山,而粟裕则来到周恩来的身边,在上海从事中央特科的工作,又去往徐向前麾下掌兵。直到1933年,两人才终于辗转来到中央苏区,总算是在同一个战区了。但陈赓在瑞金担任红军步兵 学校的校长,而粟裕则出任红七军团的参谋长,两人还是没能见面。
其实在这个时候,两人都已经有了名气,互相之间也都知道对方的存在,只是没有见过面而已。原本这次共处于一个战区,是最有希望见面的机会,却因为战局的变化,陈赓随中央红军一路向西走,粟裕则率领红七军团一路向东去,两人再次天各一方。
这一次分开,陈赓和粟裕转战不同的战场,转眼又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
1947年,距离陈赓和粟裕一起参加南昌起义的时间已经过去整整20年。陈赓早已经不是当年的营长,他当时担任刘邓大军麾下的第四纵队司令员,这支部队具有相当大的特殊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属中央军委指挥,陈赓与谢富治率领的部队,也被称为陈谢大军。
而粟裕呢?他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警卫班长,而是华野副司令员,实际上的军事主官,战功赫赫。在陈毅眼中,陈赓和粟裕已经可以与彭、刘、林并肩前进了,而毛主席对陈毅的话十分赞同,在电报中明确答复:“所见甚是, 完全同意。”
并肩作战1947年9月,我军开始战略反击,粟裕率领华野主力部队转战中原战场,与刘邓大军、陈谢大军三路齐发,以品字形向敌军推进,意图经略中原。然而,在推进过程中,粟裕敏锐的发现了不对劲儿,国民党军显然没有坐以待毙的意思,反而频繁调动部队。
很快,粟裕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国民党军的真正意图,原来蒋介石打算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刘邓大军,取胜后再攻另外两路。意识到敌人的企图以后,粟裕迅速致电中央,说出了自己的推测,又递交了与陈谢大军汇合一处,配合刘邓大军浇灭敌人阴谋的作战计划,得到批准。
就这样,阔别了整整20年,两人终于再次来到同一个部队作战,陈赓成为粟裕的直接部下,在粟裕的指挥下,两路大军连战连捷,接连攻克敌军重镇50余座,歼敌数万,一举粉碎了敌人威胁刘邓大军的阴谋。
经过此次合作,陈赓对粟裕的评价非常高,尤其是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十分钦佩。后来有人说粟裕不会打仗,陈赓仗义执言,怒斥对方,“你说粟裕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谁还会打仗,请他站出来!”
粟裕对陈赓也十分欣赏,两人一见如故,深厚的革命友谊也就此开始了。陈赓和粟裕为何能够惺惺相惜、相见恨晚?除了较深的渊源和差不多的年纪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两人在指挥作战时思路相通。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率领华野围攻黄百韬兵团,由聂凤智率领的第九纵队打头阵。华野在粟裕的带领下,早已经成为一支精锐部队,尤其擅长打运动战,打仗以迅猛著称。但围攻黄百韬兵团时却因为行动太快而吃了亏,毕竟攻坚战和运动战不同,华野攻势被子母堡群阻断。
粟裕闻讯,当机立断下令停止进攻,从而改变策略,改强攻为近迫作业,命聂凤智等主攻的纵队司令利用夜晚挖交通壕,一直挖到敌军阵地前沿50米处,甚至30米处,再对敌军的子母堡发起进攻。
按照粟裕的进攻策略,果然在次日便取得战果,迅速将黄百韬构建的子母堡群攻破,取得大胜。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打响以后,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时,中野司令部信心满满,告诉毛主席预估三日内解决战斗。结果,强攻期间也遭遇了华野遇到的情况,攻势被黄维兵团构筑的密集子母堡群所阻,损失不小。
陈赓见状,当即改变策略,从强攻变为迫近作业,与粟裕的思路高度一致。中野司令部因为此前说过要三日内解决战斗,不断催促陈赓加快进攻的进度,但陈赓不为所动,依然认为迫近作业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后来甚至都不接中野司令部的电话了。
陈毅当时是华野司令员,人却在中野,他得知该情况后,立刻致电粟裕,询问粟裕攻破黄百团兵团时所用的办法。当他得知粟裕使用的是迫近作业时,立刻对陈赓的策略表示支持,继续贯彻陈赓提出的迫近作业、分割歼敌的策略,最终取得大胜。
重聚1951年9月,粟裕进入总参部不久,打算办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但校长的人选让他犯了难。思来想去,粟裕认为陈赓是最佳人选,得到毛主席的批准。陈赓当时正在朝鲜指挥作战,接到命令后立刻返回,从一无所有中建立起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被钱学森称为奇迹。
粟裕担任总参谋长以后,陈赓担任副总参谋长,由于粟裕的身体那时候已经不是很好了,长时间处于疗养状态,总参谋部的许多工作,都由陈赓代劳。陈赓工作认真负责,做事一丝不苟,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有一次,苏联专家和作战部顾问到访中国,由总参作战部代部长王尚荣等人负责出面宴请。当时众人正在全聚德聚餐,突然新华社来消息,让作战部审查一篇关于华东军区给一个师进行嘉奖的稿子。
作战部当时正在宴请外宾,不方便当着人家的面工作,就让值班人员转告新华社,让他们将稿子送到陈赓那里,让陈赓审阅一下。新华社将稿子送到陈赓那里时已经是深夜了,加上陈赓有病在身,早早就睡下了。
陈赓被叫醒以后,身体非常不舒服,又听说新闻稿是作战部那边让送过来审的,误以为作战部那边已经审过该新闻稿了,就随口说了句“作战部看过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军区根本没有对师进行嘉奖的权力,第二天新闻稿见报以后,军委立刻来电话问责。
陈赓、王尚荣这才知道,昨晚竟然闹出了大乌龙。事情发生以后,陈赓立刻表示,这件事是他的疏忽,所有责任由他一人承担。王尚荣不愿意了,坚决说这是他们作战部的错,责任应该由他们承担。最后,粟裕得知此事后,称自己是总参谋长,应该是第一责任人。
粟裕、陈赓、王尚荣的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让中央也十分欣赏,最后只是让他们下次注意,没有追责。
还有一次,那是1955年的上午,正在忙工作的陈赓突然接到彭德怀的电话,让他立刻过去一趟,语气不善。果然,陈赓见到彭德怀以后,立刻被彭总痛批一顿,原因是陈赓批的一份报告,惹怒了彭德怀。
陈赓接过报告发现,自己从未批过这份报告,这还是他第一次见。但陈赓不知内情如何,没有和彭德怀辩解,而是窝了一肚子火回去了。回去以后,陈赓叫来秘书金池,质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令陈赓没想到的是,金池竟然也不知情,陈赓这下子更生气了,怒气冲冲地让另外两个秘书也过来,结果他们也都不知情。陈赓看着面面相觑的三个人,怒火更盛,想不通谁胆子这么大,竟然敢暗中以他的名义给彭总写这样的报告。
这时,粟裕的秘书怯生生地走了进来,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报告是粟裕的秘书所写,因为时间紧,就没让陈赓过目,却直接盖了他的章。陈赓闻言,大声痛斥了粟裕的这个秘书,批评他胆大妄为!
陈赓的性格极好,一向都非常平和,这次发怒十分罕见。事后,陈赓带着金池外出散心,走了几圈后怒气基本也就消了。据金池回忆,陈赓冷静下来以后还对他说:“我怎么发这么大脾气呢?我不该发火的……”
对于陈赓的这次发火,金池的印象颇深,后来提到这次发火的原因时,金池推测可能与陈赓当时的身体状态有关。陈赓多年征战,身体不好,年纪大了以后开始出现失眠的状况,因为身体不适而偶尔发火,也属于正常,这次以后就没见过他再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