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下午16时33分,一代名将粟裕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图|粟裕粟裕将军去世后两天,即2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委发布讣告: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粟裕同志,因病久治无效,于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
不过出乎预料的是,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在看到这篇讣告后,又急又气,立马去找了张爱萍,当面询问:
“昨天朱云谦、张震两同志在我家时,朱同志当面表示,这个稿子已经作废,我也明确表示不同意用这个稿,现在竟然不和我们商量,并且不向我们通报的情况下播发了这个稿子的讣告,不知道中央是不是有什么新的精神指示?”
张爱萍表示自己对这件事情不知情,后来了解事情的经过后,立即指示,起草讣告应该征求楚青的意见,并明确指出楚青到起草组参加起草工作。
图|粟裕、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中五天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委重新发布了粟裕将军的讣告。
新版本的讣告对比旧版本的讣告,除了开头一致外,增加了不少内容,多了粟裕将军生平的一些经历以及有关评价,其中特别突出的一条是: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粟裕同志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他努力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过一系列重大的战役、战斗,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一句“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也引得后来人们深思。
毛主席:粟裕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粟裕将军是擅长组织大兵团作战的,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无论是从苏中七战七捷,还是到后来的淮海战役,无不表现粟裕将军在战役关键时候的匠心独运。
尤其是在1948年初,粟裕三次斗胆直陈,建议中央放弃南渡的想法,而是将兵力都留在中原,打大规模的歼灭战。
党中央毛主席采纳了粟裕的意见后,曾提出一个任务:
“四至八个月内,歼敌5至6个旅至11至12个旅。 ”
按照中央的部署,粟裕指挥了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一开始的目标是围绕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做文章,可粟裕匠心独运,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临时调整战略部署,围绕开封做文章,一下子取得了歼敌9.4万余人的战绩。
如此漂亮的战绩就连毛主席也不能不赞叹: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岰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图|毛主席粟裕的三次“斗胆直陈”直接促成了后来淮海战役,曾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华野副参谋长张震评价称:
“为尔后的战争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使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大为缩短。”
毛主席了解粟裕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是在抗战末期的天目山战役。
1945年年初,国民党军第三战区部队连续两次发动对我苏浙军区,都被我军粉碎,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心腹大患。在蒋介石指示下,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从福建调来了李觉第25集团军,兵分三路对我军发起第三次进攻。
当时,粟裕指挥的苏浙军区下辖3个纵队十个支队,总计兵力在2.5万人,而李觉的第25集团军则有12个师42个团总计6.5万兵力。
李觉很聪明,他知道我军善于游击作战,即集中主力各个击破,因此下令给各个部队,采取步步为营、齐头缓进的战术,并严令各个部队不允许轻敌冒进(注意这个词,在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国民党军常用这一战术)。逼迫我军与之决战。
粟裕对敌人的想法心知肚明,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他用了一招——示敌以弱。
粟裕在李觉大军猛扑之际,先指挥大军连打了几仗硬顶,以示我军固守的决心,然后再后撤,诱敌深入。
图|粟裕为了能让敌人上当,粟裕下令给各部队,在途经大山路间时,要将破军帽、破军衣、米袋子、烂草鞋丢得遍地皆是。不仅如此,粟裕还指示让人抬着一口大红棺材出动,表明我军确实是败退并处于大踏步的后撤中。
一开始李觉并不上当,在前方不断传来“捷报”的同时,李觉仍然严令各部不允许轻敌冒进。
为了将示敌以弱这一招坐实,粟裕决定将这出戏唱地更逼真一些,他决定放弃天目山,将后方的被服厂、医院、军械厂、后方医院都撤到苏南、皖南、浙西一带,主力大规模的集结于孝丰地区。
撤退过程中,粟裕还将一部分俘虏的伤员随意的丢弃在路边,任由这些国民党伤兵逃归原部队,还派出一部分后勤人员,四处筹集粮食,以表明新四军粮食不足的情况。
李觉大部队谨小慎微的追击,一开始绝不轻举妄动,但时间一长,也架不住上封催促,加上前方确实传来各种各样的“捷报”,所以他也下定决心,让各个部队大胆追击,去抢夺战利品。
6月,李觉下令三个“进剿”的兵团冒进,直插孝丰地区,意图与我军决战,6月19日,敌左路兵团52师轻敌冒进,直插孝丰以西的西圩市,与其他各个追击的兵团拉开了至少20公里的差距。
战机稍纵即逝,粟裕更不犹豫,下令全军出击。
当天晚上,在“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报仇”的口号声中,敌52师全军覆没。
敌左路兵团全军覆没后,粟裕立即指挥各纵队,压向敌右兵团。
图|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示意图6月21日晚,敌右路兵团被积压在在孝丰东南的港口、白水湾狭小山谷内。
一场激战下来,粟裕指挥部队全歼了敌右路兵团79师一部以及突击一纵,残敌向临安方向逃窜。
6月23日,第四纵队(第三次天目山战役,粟裕集中苏浙军区一、三、四纵队)对大茅山发起进攻,全歼了敌突击第一、第二纵队以及第79师残部。
第三次天目山反击战大获成功,共歼敌9800余人。
应该说这一战粟裕在战略战术上运用相当成功,先是示敌以弱,然后集中主力歼敌一路,趁敌慌乱之际又围住另外一路。
这场成功运动大兵团作战的战术,让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夸赞不已,他对在场的周恩来、曾山说:
“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大兵团作战如何才能叫做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
从字面意思来看,大兵团作战就是规模比较大,歼灭的敌人比较多,达到了战役级别的规模。
过去我们看战史,总能看到这样的字样,即会战、战斗、战役。
“会战”,即战争双方主力或战区主力间的作战。
“战斗”,顾名思义即是有组织的武装冲突,其实战斗的规模从小到一个班,大到一个集团,都叫战斗,一般而言,战斗只有两种模式,即进攻和防御。另外还包括战斗结束后恢复部队战斗力。
“战役”是战争的局部,是“战斗”的集合,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一定区域和时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可影响战争全局。
通常而言,战斗的规模小而战役的规模大,但也有例外的,比如在战役期间进行的战斗,规模一般就很大。
比如辽沈战役期间的黑山、大虎山阻击战,这两场阻击战本质上是战斗,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里的战斗,但因为双方投入的部队人数很多,所以规模很大。
所以战役有时并不看双方参与人数,而是看是否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显然,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对于参战各个兵团的任用和布置,是很关键的,比如哪个集团打阻击、哪个集团攻坚,哪个集团做预备队,作为指挥员,对他手中的这几十万大军,都应该做到了如指掌。
大兵团作战的难点也就体现出来了。
一个不熟悉指挥的人,就算是在指挥的位置上,让他指挥100个人出行,都难免出事故,更何况是几十万人在战场上厮杀。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诸多开国将帅中,就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粟裕擅长大兵团作战。
比如林彪、彭德怀,他们都有指挥百万大军作战的经验,如果在上升到高一点的层次,那么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肯定也都算。
有人认为,朱老总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他的地位高只是因为他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其实这话是不对的。
图|朱老总姑且不论在后来解放战争期间,朱老总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亲自参与指挥,有证据表明朱老总应该是我军高级将领中,最早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
1933年1月底,蒋介石亲自到南昌兼任“剿共”总司令,并调动了五十万大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因去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毛主席被被解除了职务,调离了红军的领导岗位,因此这一战是朱老总、周恩来配合指挥的。
应该说在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有很多不利因素。
一方面是外因,蒋介石动用了空前规模的兵力,远远要超过前几次兵力围剿,另外一方面,在毛主席被解除职务以后,中央苏区弥漫着“左”倾错误的思想。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这一战打不好,红军长征的局面就要提前一年。
体现朱老总大兵团作战能力的是在黄陂、草台两次伏击战中。
2月9日,中央红军根据收集到的情报,决定趁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完毕,向南丰发起进攻。
在南丰久攻不克,陈诚大军压境的情形下,朱老总果断决定,由强攻南丰改为围城打援,当时国民党军在兵力上整体占优势,且相互之间靠的很紧,红军与之在南丰地区决战,也基本上毫无胜算。
思考再三,朱老总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诱使敌人露出破绽。
“诱敌深入”,关键的一个字在“诱”上。
中央红军撤围南丰后,陈诚仍然按照原定方案,意图与红军在南丰、南城决战,于是为了分散敌人,朱老总以红11军佯装主力,由新丰街渡河到黎川,诱惑敌主力,让陈诚误以为我军主力已经返回了黎川。
陈诚接报后,果然上当,立即派所属的第二、第三纵队向黎川开进,与此同时,陈诚命令嫡系的罗卓英率11师由宜黄进军之黄陂,调第一纵队的李明第52师、陈时骥第59师由乐安向东南推进,在黄陂与第11师会合,再向广昌、宁都进攻,切断红军的退路。
这么一来也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国民党军中路的第一纵队与第二、第三纵队分隔的太远。
朱老总通过实地勘察分析,发现敌52师、59师去黄陂必经登仙桥一带 ,此地山高林密,恰好适合红军大兵团伏击,于是决定集中主力在黄陂埋伏。
一场激战,第52师、59师全军覆没,如果不是后来陈诚接报后,调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火速驰援,就连赶往黄陂途中的11师也难于幸免。
图|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要图黄陂一战后,陈诚恼羞成怒,将分进合击改为中路突破,意在夺取广昌,当时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大门,陈诚目的仍然是寻求与红军主力决战。
面对敌人来势汹汹,朱老总仍然采取分散敌军注意力的想法, 他调红11师第二次佯装主力,在广昌一带摆出阵势,给敌人营造死守广昌的架势,陈诚仍然上当,命令中路纵队加快行军速度至广昌前沿。
当时国民党军第二纵队作为前纵队,进军速度最快,与第一纵队残部、第三纵队组成的后路纵队拉开了50公里的差距,当时后路纵队的11师一马当先,已进军至草台岗,59师残部以及第九师后路跟进。
朱老总当即立断,指挥主力埋伏在草台岗伏击11师。
一场混战下,第11师基本上全军覆没,尾随的第59师残部以及第九师本来打算增援第11师,结果被我军牢牢挡住,再难寸进。
第11师基本覆没给陈诚造成的打击很大,他赖以为发家的资本基本上被打空。
到这时,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便结束。
整个过程中,朱老总在战术上运用的相当成功,也开创了中央红军大兵团作战的先河。
粟裕:大兵团作战还必须向大兵团的歼灭战发展讲到这里,诸位大概能明白一些,什么叫指挥大兵团作战?
纵观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打得比较出彩的战役,其实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中,总能找到一些毛主席、朱老总早年在土地革命时用兵的影子。
其实不仅仅是粟裕,在诸多开国将帅中,只要是善于打大兵团作战的将帅,他们所指挥的战役,其实都有学习的朱老总的影子。
这似乎也说明了,为什么朱老总是唯一的总司令。
图|朱老总粟裕将军逝世后,在他的讣告中“尤善指挥大兵团作战”其实不是唯一的个例。
原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将军(1955年授中将,1988年授上将)去世后,官方在发布的讣告中也有一句:
“他军政兼优、文武双全,深思熟虑,多谋善断善于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在军队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等方面均有独到见地和重要建树。”
不少的媒体文章中断章取义,称粟裕将军去世后,讣告中有一句形容绝无仅有,或者是“军中独一份”,其实是不恰当的。
过分的解读只会暴露自己在某一方面知识的短缺。
粟裕将军功绩彪炳,是毋庸置疑的。
大兵团作战,一直就是我军的拿手好戏,只是一般不熟悉我军历史的人,他们总是会牵强附会,认为我军兵力少,装备劣,只会打游击战。
当然,也不能否认的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也确实出现过我军从游击战过渡到大兵团作战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以前从地方部队转化为正规军以后,但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不是谁天生就是军事家。
纵观我党的历史,哪一次的经验教训不是血与火的锤炼中总结出来的。
从解放战争一开始爆发,毛主席就格外重视大兵团作战,特别是后来向大兵团歼灭作战的方向去转变,他曾在解放战争每一个时期,规定了全国各大野战军歼敌数,甚至具体到每个月的歼敌数,以便于对比敌我此消彼长的变化。
对于大兵团的歼灭战,毛主席有过一个比较简单的形象说法:
“我军必须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或者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应是三倍以上,去消灭敌人。”
“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击溃十个师不如歼敌一个师。”
粟裕秉承的就是毛主席大兵团作战的思想,对大兵团作战有很深的体会,甚至到后来,粟裕的思考同毛主席也不谋而合:
“大兵团作战,最能解决问题,还必须向大兵团的歼灭战发展。”
从苏中七战七捷脱颖而出以后,毛主席就意识到粟裕的能力。到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会师以后,陈毅也看出了粟裕的本事。
1947年8月4日,粟裕向中央检讨了南麻临朐战役的失利后,陈毅心中兀自赶到不安,于是在8月6日给中央发电称:
“……最近粟、我共谈,粟态度可佩,昨夜长谈,对今后共同工作很有好处。我认为我党20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党中央并没有责怪粟裕的意思,战事失利自然是多方面的因素,同日,中央复电华野:
“粟裕同志于4日电悉,整个形势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图|毛主席华野的许多老将,如陶勇、王必成等都很佩服粟裕大兵团作战的本事,曾问过他本领是从哪儿来的。
粟裕回答道:
“我除了跟毛主席学习外,主要还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实践使我学会了打仗的本领,也使我在军事上获得了大丰收,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比较好的答卷。今后现代化战争,也还是离不开实践,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必须牢牢的掌握它。”
一代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