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时才见到列宁的斯大林之前在干什么?其文章曾被列宁夫人关注

王哥说过去 2024-06-25 06:28:38

1902年,沙皇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第比利斯委员会委员约瑟夫•斯大林,因从事革命活动,抵制反动政府的专制、霸权行为而入狱,随之被流放西伯利亚。1904年,他逃出了流放地。

被捕、流放期间,斯大林吃尽了苦头,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也因很多事而受到了深刻教育。尤其是,党的分裂令他意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列宁的《怎么办?》令他进一步明确了前进自己的方向。

列宁的英文版名著《怎么办?》(图像)

开始于1903年7月,结束于8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闭幕后,因严重的政见分歧,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两大派,即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和少数派“孟什维克”。

斯大林知晓了自己所在的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党代会的有关会议内容后,根据自己已有的革命实践,经过深入思考,他选择了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

斯大林之所以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布尔什维克派系,除了个人的正确认识、科学判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列宁撰写的指导俄国乃至世界革命的重要论著《怎么办?》。

印发于1902年3月的《怎么办?》这一著作,就其对当时的俄国革命运动的意义、作用来讲,毫不逊色于马克思的《资本论》。

反复研学了《怎么办?》后,斯大林坚信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与风起云涌的俄国革命活动切实相结合,即是颠覆反动、专制政权,创建新的革命政权的必由之路。

那时,孟什维克派的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人的有关俄国革命的一些“时尚论调”,还是很有市场的,得到了不少社会民主党人的吹捧、赞同,但年轻有为、意志坚强的斯大林却不予认可。

年轻有为的斯大林(图像)

在这位生活、工作在高加索地区年轻人看来,普列汉诺夫这些常年居住在他国的所谓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社会现状、各阶层的斗争情况,知之甚少,皮毛而已。

因而,出身于社会基层的斯大林认为,普列汉诺夫他们自顾自地畅谈“工人政治觉悟的自发增长”,纯属无稽之谈,毫无实用价值。

反观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们,时常深入到俄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情况、潜心研究、理性总结,进而指导革命实践。

两厢对比,投身布尔什维克阵营,站队列宁,自然成了斯大林这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唯一选择。

通过学习《怎么办?》,斯大林还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政党去教育、引导受苦遭难的俄国工人和农民,他们是很难去自觉地开展革命运动的。

因而,被动地等待革命群众觉悟到自己的革命作用,这是难以想象、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

就是他们醒悟了,勇敢地挺起胸膛,英勇顽强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也未必能获取革命的最终胜利。

有着如此的革命思想境界的斯大林,于1904年从流放地西伯利亚回到第比利斯时,格鲁吉亚的社会民主党已经有了新的、更好的发展。

结束流放生活的斯大林(图像)

外高加索地区的各个党组织,于1903年3月,召开了一次选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一个由九位同志组成的“高加索联盟委员会”,负责领导革命运动。斯大林返回第比利斯不久,即被补选入该委员会。

作为“高加索联盟委员会”的委员,斯大林努力践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开展活动。1904年6月,他来到巴库地区后,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了一个新的“布尔什维克委员会”。

当年夏季,斯大林周游外高加索各地,主持讨论会,坚持不懈地与党内的孟什维克派系进行斗争。9月,他在《无产阶级斗争报》上发表了题为《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的文章。

进入1905年后,俄国的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月9日,当游行、请愿的群众队伍来到冬宫时,沙皇的反动军队开了枪,制造了臭名昭著的“流血的星期日”惨案。

游行示威的群众队伍(图像)

随之,整个俄国处在了动荡不安之中,社会民主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好在社会民主党人中的少数核心分子,没有气馁,他们抱定顽强的信念,继续前行。

动乱之际的1905年的外高加索,特别是格鲁吉亚,比俄罗斯乱得更厉害,犯罪和肆意行凶的事举目可见。直到年底,社会秩序才有所好转。

面对险恶的革命形势,斯大林一如既往地努力开展革命工作,并及时地研究总结着革命斗争经验。1905年1月,他又在《无产阶级斗争报》上发表了题为《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文章。

在文中,他客观、冷静地强调指出:

“一个人既然在党的一个组织中工作,就必然和党在一起进行斗争,服从党的纪律,所以他除了遵循党的策略和党的组织原则而外,当然不能遵循其它的策略和其它的组织原则。”

同年5月,斯大林在自己撰写的小册子《略论党内的意见分歧》中,坚定地支持维护列宁的革命论断——工人阶级只有通过党的教育和领导,才能拥有革命觉悟。

斯大林《略论党内的意见分歧》(图像)

同时,斯大林对当时的外高加索最著名的社会民主党人依•饶尔丹尼亚,提出了批评。因为,饶尔丹尼亚瑟不认可列宁的这一正确论断。

随之,饶尔丹尼亚与斯大林展开了激烈争论。通过两人的论战表明,那时的斯大林已经完全掌握、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观点。

同时说明,斯大林已不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无名小辈。而且,那时的斯大林和他的文章已开始为国内外的革命力量所关注。

1905年7月,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以列宁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索要斯大林撰写的《略论党内意见分歧》,并要求有关组织定期为她寄送俄文版的《无产阶级斗争报》。

列宁也非常看重斯大林的《略论党内意见分歧》,认为它“出色地阐明了关于’从外部灌输觉悟’这一著名论点”。

鉴于斯大林杰出的才干和突出的工作,他被人们夸赞为“党的实干家”。同时,他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地位日益提高。

1905年12月,斯大林作为党的代表,出席了在芬兰的坦默福斯召开的党代会。这,对于斯大林本人,乃至对布尔什维克党以及俄国革命的历史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党代会上,时年26岁的斯大林第一次见到了党的领袖、革命导师列宁。

列宁与斯大林在一起(图像)

初次相见,列宁就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和凡人毫无区别、最平常、身材矮小”,但其言行令人感佩至极的人。

坦默福斯代表大会以后的1906年初,年富力强的斯大林返回了他生活、战斗的地方高加索。

此时的沙皇反动政府的爪牙,正利用利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和各民族主义党中的“变节者”,残酷镇压第比利斯以及高加索地区的革命起义,竭尽所能地破坏高加索地区的革命组织,疯狂屠杀无产阶级革命者。

沙皇政府制造的白色恐怖,令列宁不得不再次侨居国外,继续间接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仍矢志不渝地坚持革命斗争的斯大林,则被几次逮捕或流放。

1911年9月,斯大林又结束了流放生活后,他来到了能与列宁密切联系的彼得堡,开启了自己革命生涯中的新征程。

回顾奋斗在高加索地区的、英勇无畏的斯大林可知,他在跌宕起伏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磨炼,获取了经验。

这一切,都为斯大林后来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重要领导人,为他与列宁等同志一起成功领导俄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斯大林传》、《俄国革命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