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逍遥津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进士出身,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一生参与办理晚清一系列重大事件,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像
一、进士及第,投笔从戎
李鸿章出生在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今属合肥瑶海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都非富即贵。其先祖本姓许,原籍江西湖口,后迁至合肥。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过继给姻亲李心庄。到李鸿章高祖时,李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其父李文安(1801-1855)在家乡以课馆为业。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李鸿章六岁进入家馆棣华书屋读书。他少年聪慧,先后师从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
李鸿章书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曾国藩京宅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授业于曾国藩门下,研读经世之学。三年后,留馆任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占领了安庆,举国震动。李鸿章随从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团练大臣,防剿太平军,开启了其辉煌的军旅生涯。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李鸿章率团练收复庐州,被清廷“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随安徽巡抚福济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次年,李文安病逝,李鸿章为父守制,结束了为时五年的团练生涯。
合肥李鸿章故居
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逃至南昌,寓居在时为湘军综理粮秣的兄长李翰章处。次年十二月,李鸿章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担任总文案,协助处理军机要务并起草奏折,这是个很核心的位置,相当于湘军总司令部的大脑中枢。曾国藩生性“懦缓”,而李鸿章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鸿章在旁数言而决。曾国藩对李鸿章寄予厚望,曾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为接近,将来建树非凡,或青出于蓝亦未可知。但他也深知,李鸿章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李鸿章曾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同治、光绪的两代帝师——翁同龢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上折《参翁同书片》,指责安徽巡抚翁同书面对太平军进攻时弃城逃跑。翁同书父亲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任皇帝的帝师,又是两朝大学士;弟弟翁同龢为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先后担任同治、光绪的两代帝师。曾国藩在奏折中表示:“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是清末一本非常有名的奏章,担大义,表忠心,尽臣责,笔如刀刃,置翁同书于万劫不复之地。而起草这一本奏章的正是李鸿章。清廷收到奏折后,便依大清律,将翁同书定为“大辟”(斩首),但并没有立即处斩,而是将其流放西北。三年后翁同书忧患病死。不久,翁同书和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亦悲愤过度得急病而死。这使翁氏一家与曾国藩、李鸿章结下了梁子,为日后李鸿章与翁同龢无休止的廷争埋了隐患。
翁同龢书法
二、组建淮军,扬威江南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廷在长江下游地区最后一支主力被太平军消灭殆尽,曾国藩的湘军成为与太平军作战的中流砥柱。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前往安庆请曾国藩出兵守沪。曾国藩决定由李鸿章招募组建淮军驰援上海。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了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三月十日,李鸿章率领淮军共计13营约9000人乘船入沪。经曾国藩推荐,清廷任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为是江南财富的集中之地。面对太平军的猛烈进攻,淮军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场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曾国藩像
李鸿章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从而产生“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淮军到沪未及一年,他就“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将淮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他在江苏大力扩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在上海站稳脚跟后,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清廷赏李鸿章骑都尉世职。当时,湘军在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领下,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
曾国藩书法
李鸿章从自己与曾氏兄弟的关系考虑,染指金陵必会被认为抢功,而得罪曾氏。于是,他一面在苏、常按兵不动,一面掉头南下攻入浙江,结果惹恼了闽浙总督左宗棠,他上奏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由此开始,二人做了一辈子对头冤家。五月十三日,李鸿章闻知湘军攻城地道将成,又因为朝廷一再催促,遂派炮队及二十七营会攻天京。十五日,曾国荃出示李鸿章发来的出兵咨札,激示众将曰:“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众皆曰“愿尽死力”!,第二天,湘军终于攻克天京。事后,曾国藩曾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江苏肃清,湘淮两军将帅均得加官进爵,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金陵(南京)——中华门
三、平定捻军,外交显能
同治四年(1865年)4月24日,清军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攻克金陵后,曾国藩担心功高震主,将湘军大部裁撤。因此,率领北上的军队多为淮军。当时捻军势旺,作战快速多变,且曾国藩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上任时,捻军已一分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捻军入陕西。
金陵——两江总督署
李鸿章决定倾全力对付东捻军。由于山东巡抚丁宝桢不愿将辖区变成战场,使东捻军突破胶莱河防线。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执后,李鸿章与丁宝桢重修旧好,协力将东捻军堵御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任柱在苏北赣榆战死,十二月,赖文光率残部突破六塘河,南走至扬州被捕杀。东捻军覆灭,李鸿章因功赏加骑都尉世职。当东捻军困厄之时,西捻军紧急驰援,以进军直隶威胁京畿而迫清军回救。次年元月,西捻军抵达保定,清廷大震,急调李鸿章、左宗棠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
丁宝桢像
李鸿章以救援不力,受到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的处分。对此,李鸿章认为是“左公放贼出山,殃及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与左宗棠会于德州桑园,议定“就地圈围”之策,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由李鸿章部、左宗棠部、丁宝桢部分段驻守,又调湘淮军精锐作为追剿的“游击之师“。六月初,西捻军与跟踪追击的湘淮军数次接战,迭遭惨败。六月二十八日,西捻军与淮军主力遭遇,一场激战,伤亡殆尽,张宗禹等二十余人突围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西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丁宝桢书法
清同治九年(1870)6月,天津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发生瘟疫大批死亡,教堂将之葬于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惨不忍睹,引起民众愤恨。适天津不断发生迷拐儿童事件,被捕案犯供称系受教堂指使。6月21日天津知县刘杰押案犯到望海楼教堂对质,引起民众与教徒冲突。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向刘杰开枪,打伤其随从。激愤之下的民众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及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廷提出抗议。
“天津教案”遗址——望海楼天主堂
1870年6月24日,外国调集军舰至大沽口威胁。李鸿章奉密谕“酌带各军克日起程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直隶总督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时民怨沸腾。1870年(同治9年)七月,李鸿章奉命接替曾国藩办理。后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李鸿章的外交才能得以展示,得到朝野的充分肯定。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天津教案发生后,日本向清廷提出《日本国清国条约草稿》16条,拟与清廷通商建交。李鸿章奉命与日方谈判。1871年(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日本樱花
四、主持洋务,大发横财
李鸿章早在1863年(同治二年)就任江苏巡抚,兼署五口通商大臣期间,他就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继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之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1871年(同治10年)七月,李鸿章与曾国藩会奏,提请太常寺正卿陈兰彬为留美学生委员,会同副委员容闳选聪颖子弟,先后4批共120人赴美国留学。
容闳——中国第一个毕业于耶鲁的留美学生
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在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开始从事标榜“自强”进而“求富”的洋务事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财政捉襟见肘的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这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江南制造局旧照
而李鸿章本人及其家族则从洋务事业中大发横财。晚清时期曾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副对联讽刺的是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人腐败,两人用官职为自己谋取了巨额财富。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擅长敛财,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李鸿章一生兴办了很多企业,在当时最为挣钱的招商轮船、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及当铺、电报局、铁路等行业中,有不少企业是李鸿章参股的。李鸿章最主要的收入就是这些非常可观的股息。要知道当年跟着他喝汤的盛宣怀都成为晚清的首富,至于李鸿章作为吃肉的人可想而知。梁启超曾做过粗略统计,“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
李鸿章全家福
梁启超也太小看了李鸿章,他至少拥有4000万两白银的家产。4000万两这个数字来自参与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里的描述,“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相当于大清年财政收入的50%。李鸿章在老家合肥及上海,扬州,南京,安庆等地都有不少产业,再加上金银票据等动产和股份,所以李鸿章的遗产弹性空间很大,从一千万乃至数千万皆有可能,但至少也是超过1000万的。当时李鸿章凭借与洋人交涉的机会,发现了安全的财富转移之法。为了保险起见,他选择了把自己很多的钱财存到了外国人开设的银行里面,这样既避免了清朝的查账,又可以免去很多战乱带来的麻烦,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鸿章手书
五、列强贪婪,狼烟四起
1871年,琉球船队于归途时遭遇台风飘到台湾,被台湾东南部土著视为入侵者,有54人被斩首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以琉球是其保护国为借口出兵侵台。李鸿章支持清廷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福建水师赴台巡阅,并调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前往台湾。中日双方形成中方占优的对峙局面。此事最后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这是近代中日的第一次交锋,也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首次尝试。从此,中日双方均把对方作为地缘对手,东亚的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李鸿章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他提出了“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清代琉球地图
1875年2月21日,英国驻华公使翻译马嘉理,在陪同英国探路队探查中缅陆路通道时,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马嘉理事件”爆发后,导致的中英间外交的严重交涉。1875年3月,英国公使威妥玛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多方面对清廷进行讹诈。1876年(光绪二年),李鸿章受命与英国人谈判。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李鸿章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双方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直隶总督——李鸿章像
1879年(光绪五年) 3月,日本向清廷藩属国琉球秘密派出军警采取突然行动,在琉球国首都首里城发布交出政权的命令。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随即大肆抢掠中琉往来的文书、文物和宝印,以及琉球国政府档案,企图彻底抹掉琉球国的存在,销毁所有历史见证。4月30日,日本派本国知事取代原来的琉球国王,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让其无法继续号召和领导琉球国人进行反抗。琉球国上下仍在拼死抗争,有琉球国民远赴中国控诉日本侵略者,世子师林世功毅然在北京自杀殉国,请求中国出兵将琉球从日本的魔爪下拯救出来。可惜,清政府已自顾不暇,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藩属国琉球被日本生生吞并。
慈禧太后赏赐盛宣怀《钓鱼台懿旨》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就武力侵占清廷藩属国越南南部。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光绪八年(1882年)12月初,法军向驻守越南红河三角洲清军防地发动攻击,企图逼迫清军退出越南。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爆发。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初九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五百五十万法郎作为远征越南军费。八月二十三日,法国远东舰队统帅孤拔率法军兵舰驶入福州马江猛烈攻击福建水师。顷刻间,仓卒应战的福建水师十一艘战舰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
福州船政局纪念馆——甲午雕塑
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对法国侵略者宣战。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时成功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认为,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
西南边陲——镇南关(今友谊关)
六、甲午战败,马关蒙羞
鉴于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北洋水师建设成军。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建设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以加强海防。但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李鸿章私怨较深,处处刁难北洋水师,迭次以经费支绌为由,要求停止添船购炮,使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光绪二十年(1894年),藩属国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立即向朝鲜派兵,与清军对峙。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
中堂大人——李鸿章像
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六日(9月15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大战,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但未能挡住日军的进攻。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淮系军阀土崩瓦解,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李鸿章跌落神坛,声誉大损。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李鸿章手书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3月24日,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回住处的路上,被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脸颊,血染官服,当场昏倒,幸好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慨然说道“此血可以报国也”。世界舆论为之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4月1日,李鸿章枪伤稍愈,双方进行第四次谈判。日方以增兵再战恫吓。李鸿章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电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4月10日,在举行的第五轮谈判中,日方提出了最后修正案。4月15日,中日双方举行第六轮谈判,会谈从2时半延续到7时半,其间,李鸿章苦苦哀求日方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
《马关条约》签约地——日本马关春帆楼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上午11时40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正因为《马关条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但辽东半岛触动列强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在内的元老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其后,沙俄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了旅顺和大连两港。
辽东半岛——旅顺口
1896年5月,入阁闲居的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率领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沙俄别有用心地待以国家元首之礼。此间,尼古拉二世利用清政府急于同俄国结盟的心理,特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洛巴诺夫与李鸿章进行秘密谈判。俄方把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的“借地接路"要求,作为实现结盟的先决条件。为迫使李鸿章就范,俄方不断施加压力,威胁讹诈。甚至使用重金贿赂的卑劣伎俩,向李鸿章许诺,如果"接路"顺利进行,将付给李300万卢布酬金。李鸿章将俄方单方面拟定的《中俄密约》草稿转奏光绪帝请旨,清政府准其画押。
沙皇尼古拉二世像
1896年6月3日,中俄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导致整个东北沦为沙俄势力范围。在完成赴莫斯科的使命后,李鸿章顺道前往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访问,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公里。发达的西方国家让他印象深刻。出使欧美回国途经日本横滨时,李鸿章不忘“终身不履日地”的誓言,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迈着蹒跚的步子,慢腾腾地挪了过去。
近代轮船
七、庚子之乱,含恨辞世
庚子年间,天津闹义和团。当时几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清廷的默许下进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沿途杀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击使馆区。各国公使一致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政府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使馆区。在东单牌楼与守军发生冲突,被守军枪杀。这成为列强发动战争的借口。8月中旬,八国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各省督抚均没有北上勤王,反而在盛宣怀等人的牵线搭桥下,与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款》。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出京城后,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收拾烂摊子。
慈禧太后像
谁都知道这事是个吃亏不讨好的事,李鸿章更是吃过一次亏。当年签《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身负使命,在谈判中尽力维护清政府权益,据理力争。但无奈国家羸弱,面对日本列强的傲慢羞辱,最终还是少不了割地赔款。条约签订后,国人纷纷痛斥李鸿章是卖国贼。所以,当慈禧的任命下达后,李鸿章的家人一万个反对。再加上李鸿章身体不好,有咳血的毛病,因此家人百般劝阻,让他推辞掉这个职务。但李鸿章没有听家人的劝告,还是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分别拜会了各国使馆。一路舟车劳顿,再加上与洋人斡旋时心理负担太大,李鸿章病倒了。李鸿章这一病,本想漫天要价的洋人们沉不住气了。
慈禧太后书法
毕竟他们想要的,无非是吃上清政府一大块肉,而不是取代清政府。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出了10亿两白银的赔偿。李鸿章拖着病躯,强打精神,和洋人据理力争。尽管途中吐血数次,但他依然坚持把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低。洋人最终按当时中国有4亿5000人,一人赔一两计算,将赔偿降到了4亿5千万两,以示羞辱。清廷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0.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李鸿章想,只要能降低赔款,也不管羞不羞辱了。经得慈禧同意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由李鸿章签定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晚年李鸿章像
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了北京城。慈禧打点行头,准备起驾回宫。李鸿章却咳血数升,病倒在了贤良寺。《辛丑条约》签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再度发难,提出“华俄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操纵中国金融和财政。李鸿章恼羞成怒,呕血不起。他自知命不久矣,于是提笔给慈禧写了最后一份奏折,然后穿上寿衣静静地等着那一刻。他想着国难当头,还有许多事情未办,终究心不能安,忍不住默默流下两行清泪来。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还在回京途中的慈禧,得到李鸿章病逝的消息,眼睛湿润,待看完遗折,更是泣不成声。原来,李鸿章在遗折中依然担忧清朝国力凋敝,时局艰难,苦劝慈禧和光绪能“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她边哭边说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没有人分担了”!
黄山名胜——石猴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