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是个大话题,这个东西虽然平时感觉不到,但其实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咱们的生活,还关系到咱们投资的方方面面。咱们得弄明白全球贸易是怎么回事,它将来会怎么发展,还有咱们国家的贸易政策有哪些机会可以抓住,这些都是咱们今天要聊的。
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21年全球贸易增长了大约26%,贸易总额达到了44.8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大概占了2022年全球GDP的45%到48%。这说明贸易对全球经济真的很重要。
疫情后的两年里,很多国家的贸易状况都不太乐观。大家都知道,地缘政治紧张、疫情后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政治趋向保守等等,这些都是表象。但是,要真正理解背后的原因,我们就得深入分析一下了。
想要了解全球贸易,我们得从大的方面来看,比如经济的周期性、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资源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对贸易的供需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朱格拉周期是一个大约9到10年的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主要是通过设备投资的周期性来判断经济的起伏。中国最近一轮的朱格拉周期是从2016年开始的,到2022年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而美国的这一轮朱格拉周期是从2009年开始的,2019年就进入了下降阶段。很明显,中美两国的经济周期并不一致,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
咱们聊全球贸易这事儿,得考虑到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有时候对不上号。比如说,中国和美国,一个主要生产东西,一个主要买东西。两国的产业差别太大了。因为生产周期通常比经济周期慢半拍,这就意味着咱们国家的经济周期可能比美国慢那么一拍。结果就是,咱们这边刚增加生产,那边需求可能就降下来了,这就容易造成生产过剩。所以,咱们国家的生产过剩,可能跟中美周期错配有很大关系。
再来看贸易,汇率这事儿也得注意。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节奏不一样。还是拿中美说事儿,美国降息咱们也降息,但美国一加息,咱们可能先加。这都是因为两国贸易情况不一样决定的。
还有就是外汇储备,中国手里的外汇储备挺多的,但美国呢,人家的美元就是全球通用的,所以人家也不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
再说说货币结算,这也很关键。比如买俄罗斯的石油,或者卖东西给俄罗斯,用卢布、欧元还是人民币结算,这差别可大了。所以结算用什么货币,也是影响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咱们国家的汇率变化,主要看的是美元和离岸人民币的数据。
最后,全球贸易绕不开的一个因素就是关税。贸易政策里有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中美贸易战主要打的是关税,因为关税直接关系到咱们的买卖。
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后,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越来越高了。尽管我们国家对美国的出口还在增加,但也能感觉到挺大的压力。说到贸易,有个特别的因素就是航运。像石油、煤炭这些大件商品主要是通过海运来运输的,而船期、运费这些都会影响到全球的买卖。还有能源价格、政治安全、航运指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留意的。特别是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这个指数能直接反映出全球贸易的兴衰。简单来说,要了解全球贸易,得关注经济周期、汇率、关税和航运这四个方面。当然,这只是个大概的分析,实际上还有更多复杂的因素。但如果我们想弄明白国际贸易是怎么回事,这四个点已经能给我们提供不少信息了。最近几年,很多人可能都在想,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最终会把我们带向哪里?
咱们不聊人类未来的那些大问题,就只说说经济这块儿。现在看来,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有研究说,这个高峰期在2009年就结束了。到了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了2%,而且全球的外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已经连续两年下降超过10%了。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整体下降了8%;非洲那边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了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减少了1%;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那边的外资分别减少了14%和5%。所以说,这问题全球都有,不只是中国投资减少。导致这个趋势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高峰期已经结束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的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会比2024年稍微好一点,虽然发达经济体拖了后腿,但还是有0.1%的增长,新兴市场增长却明显放缓了。中国从之前预计的5%增长下调到了2025年的4.5%,不过还是比平均水平要高一些。
咱们这么想,如果只从中国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觉得咱们的经济有点儿让人失望。但是,如果把咱们放在全球经济都在下滑的大背景下,咱们经济增速放缓其实并不奇怪。毕竟咱们的经济规模那么大,稍微降一点儿也是正常的。不过,全球贸易缩水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
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可是个大事儿。现在看来,趋势是从把工作外包到海外,变成了在自己家门口或者邻近的地方外包。以前的离岸外包,就是全球分工合作,有三个大支柱支撑着它。第一个是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越来越自由,服务贸易的门槛也越来越低,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第二个是市场化,市场上的资源分配特别有效率,资本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分配。第三个是创新驱动,全球市场的开放让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市场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现在,外贸开始有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色彩。产品和技术服务在外贸链上开始政治化,这就是有岸外包。同时,为了减少风险和控制力,产业链和供应链只愿意分给邻近的国家,这就是近岸外包。贸易环境从全球化开始转向逆全球化。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且在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会有很多拉锯战。因为有人想要逆全球化,就肯定有人想要继续全球化。中国作为全球化受益者之一,肯定是支持继续全球化的。具体做法就是推动开放合作,和强者互补,和弱者共享发展成果。
未来,全球最重要的关系可能就是中美两国的关系了,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看法。美国现在的宏观政策重点是反通胀,而中国的宏观政策重点是稳增长。两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美国的通胀会不会持续下去,中国的稳增长能不能长期保持。
美国现在正努力避免经济衰退的代价来结束反通胀,具体表现为对降息态度的摇摆不定,经济数据的混乱。如果美国的反通胀和避免衰退要持续很长时间,除了加息之外,扩大资产负债表、增加公共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宏观政策的扩张可能也会持续很长时间。
中国正在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目标是确保GDP增长率达到5%,同时也不断推出支持经济的政策。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宏观政策将会持续扩张。美国和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两个重要部分,美国需要中国的便宜商品,中国也需要美国的市场,所以两国之间没有真正的对抗理由。尽管美国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上,即使在博弈中,双方还是有合作的空间。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发动贸易战,长期来看,这对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导致美国物价上涨。
全球化是美元的根基,也是其支撑点,一个统一的世界需要统一的货币。如果全球贸易体系开始分裂,货币体系也会跟着分裂。但美国一方面想要减少全球化,另一方面又想保持美元的全球地位,这种矛盾的心态很难实现。美元越来越像是“美国的美元”,而不是“世界的美元”。如果全球统一的美元体系变成多个货币割据、货币区域化和货币集团,全球贸易的成本会大幅增加,进一步削弱全球化的动力。包括现在大家讨论的金砖国家货币,也会让全球化的成本增加,但这种倒退也是美国逆全球化政策下无法避免的现实。
如果这个趋势讲得通,黄金很可能要迎来一个大牛市了。当然,世界货币体系就像个基础设施,短时间内想换掉它也不太可能。美元虽然问题多多,但放眼全球,目前还没有其他货币能替代美元,成为全球通用的等价物、储值工具和计量标准。虽然去美元化可能不会很快实现,但这个过程会慢慢但坚定地推进。
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国内的,而是全球性的问题,就是美国主导的逆全球化趋势。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产业链外移等问题。如果中国想要重新融入全球化,就得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更多的选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同时,资本项目、科技贸易和产业与世界的联系也会加速。这对贸易行业的公司是个好消息,也就是说,跟着中国出海的不再是传教士,而是贸易公司。
中国会进一步扩大开放,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比如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扩大对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允许外资全资控股银行机构在国家开展业务等等,这些都是推动扩大开放的坚定措施。
目前来说,我们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对抗通货膨胀就变得特别难。促进消费可能会解决一些商品的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多余的产能。简单来说,发钱或许能快速消耗掉多余的商品,但过剩的产能很快又会重新生产出来。
实际上,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欧美地区首先遇到的就是产能过剩。那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对抗产能过剩的办法,就是用武力打开落后国家的国门,迫使它们开放港口和市场。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哪个国家产能过剩,哪个国家就支持全球化,哪怕为此要动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咱们国家现在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前那种粗暴的解决方式已经不适用了。现在对于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到国外,我们并不反对,反而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现在我们也在鼓励企业合并重组,比如最近对国企和证券行业的重组政策支持,就是个明显的信号。
成本上涨和产业链问题其实是两面一体的,解决了成本上涨的问题,就能解决产业链转移的问题。那些受人工成本上涨影响较大的环节转移到周边地区,这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还有就是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进步,为企业适应环境提供了条件。比如给基础工人进行数字化培训,让缝纫机加上软硬件装备,实现人机交互,精准判断技能和效率。一个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连接国际市场,大幅度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生产率。另一个是加强自动化生产,减少对工人的依赖,这虽然需要长远的眼光,但一旦实现,可能会彻底改变产业链的流动。我们国家主导的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肯定会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这对自动化产业的相关企业来说是个大好消息。
国际地缘政治变得越来越复杂,可能会让全球范围内出现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两边都下注对冲风险的思路。在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宏观政策不同步的情况下,可能会为世界提供新的公共产品和安全资产,成为世界的安全之锚,这个安全之锚和日元零利率换来的利差资本地位不一样。作为投资者,也要有意识地用大洋彼岸的资产来对冲风险,而不是只想着资产增值。
未来的中国会更加重视进口和贸易平衡。也就是说,从重视出口转变为更加重视进口,为自己的贸易伙伴提供订单需求和动力。现在中国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下一步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逆差国,全球化也离不开经济规律,只有需求才会产生动力。中国如果要继续全球化,这也是必须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