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住校,我习惯了在外生活。在外期间,常来往的基本没血缘关系。
即使春节回去也是很匆忙,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在家的时间很少,和朋友聚餐占了不少时间。
和其他同龄人类似,有时候春节也不想回去。
不会被催婚,但是会被父母催着走亲戚。
说实话,之前,我是十二个不愿意,每次都是拒绝,推给大哥。
一来毕业多年,加上年龄差距,我和他们见的少,真的不知道和他们聊什么,二来,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觉得走亲戚没啥意思,在那吃饭,累,不在那吃饭礼物一放就走,没啥意思,三是记忆里关系也不是那么和谐。有时候也不满的顶两句:有啥可走的?
直到几年前母亲生了一场重病,我真正静下来去思考死亡时,突然意识到上辈在慢慢凋零。
我尽力让母亲的晚年生活的比较舒心,也是第一次静下来打量他们的生活:有不少争吵,但是感情也是有的。有些心结也就慢慢释然了。上辈的交往方式,上辈的处事方式,也许是因为历史原因吧。
可能是能说上话的同龄人越来越少,到了这个年龄,攀比少了,算计少了,更和谐了。见了面,作为旁观者,我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真情,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儿女能做的可能就是尽量给他们创造和谐的条件。
感情都是被时间的年轮一点一点打磨掉的,之后,只剩奇观,被打磨的痛苦也成了自己能直面的谈资。
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些老亲戚对他们的重要性。
今年,我主动提出陪他们走亲戚。
去拜访的都是老亲戚,父亲的舅舅家,母亲的弟弟家……都是见了这一面不一定能见下一面。不带孩子,每个老人给点零花钱。
我给母亲说,你放心,只要还有一个老人在,我都不会让他断了。
至于后代如何交往,那是我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