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淳厚写大美
——简论赵景学先生的书画传承
董子彪
春节前,电信系统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会议室内,墨香四溢,大小尺幅的对联、福字排满在地。二十多位电信职员聚拢在一位五十多岁的书画家四周,拿到心仪的对联者喜笑颜开,未拿到者则翘首期盼,房间里员工们进进出出,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
“请您写这幅,我准备结婚用!”一位员工羞涩地向书画家吐露道。“好啊,那就祝福你们!”书画家一脸和蔼地交谈着。这位被员工们似追星般围拢着的是中国电信集团工会系统的一位部门负责人——赵景学先生。
景学先生每逢春节总会响应企业员工的诉求,以一位书画爱好者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多年下来,人们总会以能求到他的书画作品为傲。“只要大家喜欢,我就坚持写!”长期以来,景学先生谦逊地践行着“艺术为大众服务”精神,为地震灾区、希望小学、乡村扶贫点等义捐作品,书画作品也在陇原大地乃至国内诸多展览馆展示、留存。
一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景学先生,是赵邦清家族第十九世孙,幼承书画家学。先祖赵元贞博士因保护书法瑰宝《淳化阁帖》 (肃府本)、创办志果中学(现兰州二中)而驰名陇上。赵元贞先生收藏、临习的清末民初部分字帖、碑拓传承到景学先生手里,成为他临摹的范本。
其实,景学先生在书画艺术圈成名较早,1993年就担任兰州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加入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可以说是甘肃较早一批的本土艺术家。“那时候,总有机会和何裕、王创业、陈伯希等大家接触,耳濡目染,让我在艺术之路上茅塞顿开。”
的确,艺术一通百通。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加之天赋使然,终究会有所成就。景学先生自小虚心求教书画艺术老师,千方百计找来书画书籍临摹创作,在陕西求学阶段也认真学习,未曾懈怠。进入邮电系统工作后,开始文学、新闻创作,作品在《工人日报》《人民邮电报》《甘肃日报》等媒体发表,成了全国邮电系统有名的“秀才”。后来他转岗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砥砺奋进,大量新闻稿件、摄影作品、书画作品多次获奖,还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摄影家协会,成为了一位系统内的“通才”员工。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书画的业余爱好也使他生活丰富多彩,坚持下来,让艺术也反哺到工作中,使他思维严谨、脚踏实地工作。这也正是他一以贯之的初心,故书画艺术与工作事业取得成绩则是必然。
二
清人刘熙载《书概》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简言之,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也就是说,要想专精于书画艺术能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就不能只盯着某个领域,还应旁搜博采,学贯古今而通中西,以传统文化上的博涉来成就艺术上的专精。景学先生人有逸气、豪气,书画作品也有逸韵,作品可谓达到超众脱俗的品第。景学先生一直坚持书法学习感悟,对魏碑用功尤深,精研《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张裕钊等经典碑帖。长期主攻行书、草书,远追二王、张旭、怀素、米芾,近取王铎、傅山、林散之、费新我等书家,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
从美学特征上来讲,其书法作品不论小字还是榜书,既有传统的灵秀、清逸、精雅之优美,充满“书卷气”,又具碑的厚实、凝重、拙趣之壮美,“金石味”十足。二者交相辉映,融合嬗递,彰显出了他独特的书法艺术雅逸趣味。
如团扇书法作品《爱莲说》结字紧凑,行书笔意独特,整体笔画灵动飘逸,个别兼有魏碑书法的方正厚重,威严肃穆,粗劲有力的基础上,也注重用笔的细腻,通过笔画的变化和修饰,使整幅作品更加美观。“草木”“外直”“之”等字在整个篇幅里跳跃灵气,通过多个字体的线条变化、巧妙运用和笔画的方圆,使个别字体也更加美观绚丽,情趣多样。
在斗方书法《临书谱》中,字体取孙过庭、标准草书“于体”、二王于一体,开合自然,墨色变化明显,浓淡跳跃一气呵成。书写包括方笔、圆笔、方圆兼备等多种形式,表现了景学先生对多个书体的掌握变通,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种的书写风格皆能的艺术家。
大字《平安喜乐、福寿康宁》多个笔画对比明显,体现出他所习魏碑的线条粗细变化,既有纤细的线条,又有粗犷的线条,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表现出古朴自然的风格。“平”字特意竖划拉长,这样简素而无装饰的本色,也有种不求外露却大美隐内、不拘形式却重在内容的审美追求,整幅作品有着绚烂至极、复归平淡的高雅之美。
三
书画同源,书画兼修,也是景学先生别与其他艺术家的重要特点。景学先生习画虽无名师追随,但取法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吴作人等名家,人物、花鸟、山水的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以书法用笔来画画,线条硬朗美观,设色干湿浓淡得法,无不是心血之作。
人物画《远去的大师》,数笔浓墨勾勒出鲁迅的侧脸,标志性的鲁迅胡须引人注目,淡墨勾勒出的臂膀与手指夹着燃烧的香烟更是把鲁迅的形象生动刻画,栩栩如生,使人触景生情。尤其侧脸上的眼睛,炯炯有神,极简的线条和鲁迅那敢为劳苦大众鼓与呼的斗士形象相得益彰。
《一马当先》中,完全可以找到徐悲鸿画马的踪迹:浓与淡几笔下来,追求明暗与立体,焦点透视和高光处理,表现出马的肌肉与动感,臀部和背部留有大面积的白,马蹄和马头也都有高光留白处理,这样通过明暗马的雄健、奔放活然于纸上,体现出热情与勃勃生机,使整幅作品产生出的韵律和节奏感,颇具雄健流利的力量。
在国画《清香》中,菊花的黄、红、灰对比明显,整幅作品繁简对比和色墨相渗有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繁复的笔致描绘出盛放的菊花,在勾勒菊花花瓣的过程中每个花瓣的描写都细致到位。同样,花朵下面的叶子堆叠,层次清楚,也生动传神地变化着。枝干分别长在圆形花盆和博古盆内,用淡墨呈现出造型,可以看到,底部山石的勾勒淡墨线条极为简洁,且皴擦的笔道不多,山石明暗向背及立体感却更加传神,给人以柔和、温馨、活泼明快的亲切感,展现出他丰富的艺术才华。
景学先生的国画作品笔墨独特,各有出处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个性。他的线条简练、流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用墨方面,善于运用浓淡、干湿、疏密等手法,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用色方面,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渐变,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多幅作品充溢着雅逸、淡远、灵动、朴素的气息,笔清墨润,面貌清逸淡远,神采焕发,反映出他讲求天真自然、追求一种随性的审美风格。
不难看出,景学先生是在自然真实地书写绘画,作品表现出不激不厉、逸净自然的艺术风格,是他真情实感的表达,亦是他综合修养的彰显,更是他追求雅致弥于宇内,胸怀大美的艺术体现。由此,加之他每日的勤勉不辍,必将使其艺术之路更加光彩灿烂。
赵景学艺术简介
赵景学,籍贯甘肃省正宁县永和镇,70后,笔名子午岭人,斋号大观斋,为全国工会专家大讲堂、爱心翼站、中国信息通信体协、中山宾馆等题写名称,得到了书画界同仁们的高度肯定。多幅书画作品在《人民邮电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今日头条、网易、书画网频道、掌上庆阳等刊发。1993年担任兰州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加入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先生广泛涉猎文化艺术领域,18岁开始就在《北斗》《金城》等杂志发表诗作,担任过《兰州晚报》主持人、特约撰稿人,《甘肃邮电报》编辑、记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作品500多篇,是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摄影家协会、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
董子彪,笔名祥孜,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修改记录
还未开始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