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谈到,政府部门必须出现财政赤字才能维持经济稳定,这意味着政府的债务规模扩大成为必然。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封闭的经济体,即不考虑国外部门的情况,国内部门的资金流动整体处于收支相等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不得不受到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这将形成更为复杂的状况。这时候,政府不但要关注国内经济运行和市场部门资金流量平衡,也要关注跨境资金流动和国外部门盈亏状况。国外部门可能出现赤字,也可能出现盈余,这会对政府部门收支情况提出新的要求。
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持经济运行的核心关键点在于确保国内市场部门处于盈余状态,即国内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资金净流入。否则,如果国内市场部门出现持续性赤字,资金净流出将引起流动性枯竭或者债务危机,经济就难以稳定运行。那么,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必须保持赤字状态,两个部门合起来或多或少地出现资金净流出。
可以将开放型经济简化为两种情景来分析:国外部门盈余、国外部门赤字。当国外部门盈余,即国内部门处于赤字状态,意味着国内市场部门+政府部门整体存在资金净流出。那么,政府部门必须财政赤字,并且赤字规模要超过国外部门盈余规模,才能确保国内市场部门盈余。当国外部门赤字,即国内部门处于盈余状态,意味着国内市场部门+政府部门整体存在资金净流入。此时,政府部门可以存在一定规模的财政盈余,但要确保政府盈余规模小于国外部门盈余。
如果是赤字型经济体,即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国外部门就处于盈余状态。为了让政府部门+国外部门保持赤字,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更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只有政府部门赤字规模超过了国外部门盈余,才能让国内市场部门保持盈余。政府债务规模必然扩大,否则经济将难以平稳运行,可能出现萧条和危机。
美国是赤字型经济体,存在较长时间的国外部门盈余,并且政府部门+国外部门曾持续性出现盈余,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从国外部门来看,1994年之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规模快速增长,从不到1000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超过2000亿美元,2002年达到4600亿美元,2006年超过了8200亿美元。国际收支的恶化,意味着国外部门存在大量盈余。进一步分析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发现国外部门盈余的具体情况。资本账户的资金流动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年份逆差,有的年份顺差,整体小幅逆差,并不会构成明显的风险。经常账户是逆差的主要来源,并且呈大幅增长势头,1996-2008年累计逆差规模高达5.8万亿美元,这是国际收支恶化的主要原因。如此巨大的国际收支缺口,表明国内部门存在巨大的赤字。
从政府部门来看,1998年美国政府部门出现盈余,并且财政盈余一直延续到2001年。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2-2007年,虽然美国政府部门没有产生盈余,而是财政赤字状态,但是赤字规模逐年缩小。2004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4127.3亿美元,此后三年赤字规模持续收窄到1607亿美元。政府部门赤字显著收窄,意味着政府对市场资金流动性的支持在减弱,并且不足以支撑市场部门赤字。在国外部门盈余的情况下,有一部分赤字必然让市场部门承担,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规模攀升。
正是国外部门盈余快速增长,显著超过了政府部门的赤字,导致了市场部门处于赤字状态,经济危机的风险逐渐积累。将国外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资金流量合起来观察,国外部门+政府部门从1996年就产生了盈余,一直延续到2008年,连续13年处于盈余状态,累计盈余规模达到4.5万亿美元。与之对应,市场部门必然在这13年里处于赤字状态,期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互联网泡沫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危机,最终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加大对经济的救助,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财政赤字超出了国际收支逆差,这实际上就是促进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出现赤字,以此来确保市场经济回归平衡。目前,美国仍然是赤字型经济体,注定了国内部门整体处于赤字境况,只能依靠政府部门持续扩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才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美国经济分析局、学之智经济
如果是盈余型经济体,即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国外部门就处于赤字状态。这是政府部门可以产生适度盈余的极少数特殊情况,因为赤字的任务可以转嫁到国外部门。这时候,政府部门的盈余不能超过国外部门的赤字,否则仍然将出现经济失衡问题。
中国从1992年开始编制宏观资金流量表以来,每一年都保持为盈余型经济体,贸易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以外汇占款的形式为国内经济创造了资金供给。理论上讲,政府部门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盈余,只要确保政府部门+国外部门保持赤字就行。
不过,即便政府部门的盈余超过了国外部门的赤字,政府部门盈余也不是一个好主意。可能不会引起经济危机,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除了2007年存在财政收支结余以外,其余年份中国都处于财政赤字状态。正是因为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经济才创造了长期快速增长的奇迹。如果政府部门持续持续性盈余,即便盈余规模小于国外部门赤字,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可能就会打折扣。那是因为,财政盈余是政府的保守行为,意味着财政支出太少或征税过多,用于投资或消费的资金就会不足,可能造成经济紧缩,影响经济增长和民生福利。
从各部门收支盈余和赤字来看,中国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几十年来国际收支账户始终保持顺差,国外部门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中国是典型的盈余经济体。第二,政府+国外部门始终保持赤字,市场部门始终保持盈余,确保了不会出现较大的经济危机或者萧条。第三,在市场部门中,盈余规模最大的是居民部门,不但确保了社会较为稳定,而且促进居民收入提升和生活改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学之智经济
此外,中国政府部门的资金流动状况存在很有意思的独特现象,那就是政府部门的资金流量盈亏状况与公共财政收支余额存在较大差异。
从政府部门资金流量来看,2005-2015年出现了持续11年政府部门盈余,其余年份政府部门保持赤字;从公共财政收支来看,在这30年中,只有2007年存在财政收支结余,其余年份都是财政赤字。究其原因,除了大量贸易顺差形成的国外部门赤字使得政府部门拥有资金流入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国内经济存在多个特殊条件。
一方面,各地政府依靠卖地获得了大量资金流入,即土地财政带来政府部门资金流入,这部门收入不计入公共财政一般预算之内。另一方面,为了发展经济,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从金融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形成了资金流入,并且这些资金没有记入财政收支预算。由于大部分金融机构属于企业部门,这些信贷资金就成为企业部门的资金流出,同时成为了政府部门的隐性债务。
现在,地方政府的资金运作方式难以为继,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房地产逐渐迎来调整阶段,各地政府通过卖地获得资金收入的模式面临挑战,土地财政难以继续为政府部门输入资金净流入。另一方面,多地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持续扩张,偿还压力不断加大,加重了政府部门流动性枯竭。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难以继续攀升,国外部门赤字对政府部门盈余的支撑减弱,那么政府部门面临的困难将更为严峻。
(原创作品,请关注学之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