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共和3000名乡亲握手,最后手竟然握肿了

史海任我行 2024-06-18 18:09:05

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毛主席的一生恰恰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从年少离家开始,他就一直是四海漂泊,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在历经三十余年的坎坷挫折后,毛主席最终是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出一番伟大事业,他自己也成为了开天辟地第一人。

此时,回家就成为了毛主席的一个夙愿。通常来说,人们都会在事业成功之际衣锦还乡,但毛主席的心思却不在这上面,他的返乡更像是一场赴约。

故园三十二年前

毛主席最早离开老家是在1910年,那时候的他才十七岁,离家是为了求学。

此前,毛主席不得已辍学在家帮父亲打理家务,但他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盼望着有一天能重返学堂。

恰巧此时一个叫李漱清的同乡从外面学成归来,毛主席对见识广博的他艳羡不已,这再次唤醒了他的求学梦。

于是,得益于恩师、表哥等人的帮助,毛主席终于说服了父亲让他回归课堂,并且是去外乡的东山高小读书。

临别之际,毛主席化用了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的诗作,留下一首明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就此,毛主席踏上了自己的漫漫求索路。

从这一年到1927年之间,毛主席倒是回来过几次,年节的时候以及弟弟成亲的时候他都回来过,但要说最具意义的回乡,应该就属1921年那次了。

此时,毛主席的父母已经先后去世,三弟毛泽覃也早由他带到长沙念书,家务事是二弟毛泽民一家操持。

而这次回来后,毛主席与弟弟妹妹们坐在火炉边说家常话,了解到家里的难处,他做出了一个让众人都感到吃惊的决定:放弃这个家,都跟他走。

由毛主席做主,毛家人将家中的牛和猪卖了换钱,谷仓里的粮食也被平价卖出,就算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衣物,也都送给穷苦人去穿,父辈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就这样被放弃了。

但这一年的正月对毛家人来说注定是不寻常的,他们将与过去分别,去拥抱一个崭新的未来。

让人难过的是,当年离家的人儿,后来只有毛主席有幸重返故土,毛家的其他人都为了新中国的梦想而牺牲了。

离家四年后,毛主席曾因为养病带着妻子和孩子回来过老家。也不全是为了养病,更多地是为了革命。可以这么说,毛主席在韶山点了一把火,一把让农民运动熊熊燃烧的烈火。

因为就在那一年,毛主席在老家建立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也就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一大批乡亲由此投身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尤以毛福轩为代表的“韶山五杰”最为出名。

两年后的1927年,毛主席再回韶山,他这次回来是为了实地走访,调查湖南的农民运动开展情况。

那段时间里,毛主席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方,与上千名群众做了交流,他也正是靠着这些访谈结果写出了震烁千古的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临走的时候,毛主席还满怀激情地对农民们讲:“我搞革命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无产阶级事业......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还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二三十年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判断力是如此之强,从他这一次离家算起,正好用了二十二年完成了革命事业。

这二十二年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多少次革命队伍都是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但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队伍还是克服了危机与困难,这才有了最终的胜利。

但在建国之后,毛主席却一直没有机会重返家园,尽管他已经和家乡取得了联系,还派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回乡省亲,也曾接老家的亲人去北京见过面,但就是没有机会自己亲自回趟家。

这一耽搁就是十年,让一个风华正茂的赤子等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

直到六十六岁这一年,毛主席终于踏上了他的回家路,去实现已经纠结了三十余年的回家愿望。

最难忘还是家乡

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恐怕就是毛主席在1959年返乡的最真实写照了,唯一不同的是家乡的亲人还记得他,并热切地盼望着他。

1959年的6月25日,三辆汽车离开了长沙,直奔百十公里外的湘潭韶山冲。离家三十二年来,这还是毛主席第一次返乡。

他急切而期待的心理已经按捺不住,途中还特意吩咐罗瑞卿说:“这次我回去,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是不要派公安人员去;二要在行动上给予我自由;三要让我和群众多接触。”

历史上不乏名人荣归故里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项羽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还有刘邦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但毛主席的格局不仅比项羽大得多,也要比刘邦更大一些,因为他所思所想的是家乡的亲人和群众如今的模样,还有新社会有没有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变化,这些都是他急切想要了解的事情。

汽车在傍晚时分停在了韶山招待所,而毛主席在下车后面对前来迎接的当地党政军各位同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乡亲们好啊!”

等到进入寓所,毛主席又笑着对招待所的党支部书记毛伟昂说:“帮我把‘山神’请来。”

这里的山神不是别人,正是韶山公社的书记,当地的方言一般管地方父母官叫山神。

很快,公社书记毛继生就来到了招待所,见面后他激动地握着毛主席的手说:“1954年我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去北京看望您的时候,您说想回来看看,日盼夜盼,真把您给盼来了!”

毛主席哈哈笑着,随即又拉着他的手说:“我这次回来,就是要同乡亲们见见,打一打赶,吃顿便饭。”毛继生也高兴地点着头,然后听毛主席做安排。

只见毛主席说:“我要请这四方面的人,一是我的老表和堂兄弟;二是韶山冲的烈属;三是老地下党员;四是老农协和赤卫队员。明晚请他们来吃饭,请你帮忙操持,用多少钱,由李银桥从我稿费中出。”

毛继生连连点头,表示一定把这件事办好,说罢他也就辞别而去。

送走了山神,毛主席一行人在晚饭后出去散步,而呼吸着家乡的空气,让毛主席的心情倍觉舒畅,他于是问:“我们湖南的腊肉、腊鱼、臭豆腐、辣子炒苦瓜、粗米饭好吃,你们吃过了没有。”

随行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于是回答说:“吃过了,腊鱼、腊肉好吃,辣子炒苦瓜吃不惯。”

毛主席又说:“主要吃得少,多吃就顺口了。”

一旁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还关切地问:“韶山是不是比北京热一些?”

毛主席却不以为然,他说:“热点不打紧,出汗是好事,新陈代谢嘛。”

实在地讲,湖南的暑期并不好过,闷热潮湿的环境很考验人。可我们看当时的毛主席,不仅在给身边人推销湘菜,还对暑热乐在其中。

很大程度上,这都要归于他彼时畅快的心情。对于一个三十多年不曾归家的游子来说,这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第二天清晨,毛主席又在没有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离开了寓所,独自一人向着老家的后山拾阶而上。得知毛主席出门了,不一会儿随行人员就都追了过来,但他们也只是远远地跟在后边。

此时,众人还对毛主席的行为不明所以,只有一位省公安厅的同志看出了端倪:“这是去毛主席父母墓地的路。”

果然,毛主席在半山腰的两座红土坟茔前停住了脚步,他的表情平静而严肃。

由于事出仓促,大家也没有做准备,有人就折了几根松枝递给毛主席,毛主席恭敬地将它们放在了墓前,并深深鞠了三躬。

半晌之后,毛主席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一旁的毛继生此时就问:“要不要修成石墓?”

但毛主席拒绝了,他回答:“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迷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请你每年清明代我培一下土就行了。”

临走之前,毛主席还深情地望着父母坟茔说:“下次来,我还要看他们。”

对于毛主席来说,此次回乡的一大心愿就是为父母扫墓,他很爱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

很大程度上说,正是母亲造就了毛主席,因为毛主席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最看不得穷人受苦,总是会帮助乡亲。

毛主席对母亲的爱最为诚挚,如今站在母亲的坟前,想必内心也十分悲戚,毕竟这世上最痛苦之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毛主席的忧虑

在辞别父母后,毛主席下山直奔旧日乡邻的家中,最先去的就是谢家屋场的毛霞生家。

毛霞生当天本来下地去了,得知毛主席到了他家,丢下锄头就跑了回来,而一起围过来的乡亲更是坐满了屋子。

也是在毛霞生家,毛主席问了他们很多话,包括旧日的乡邻如今怎么样了、周围现在有多少人家以及农田的收成。

后者是毛主席最关心的问题,在得到“亩产八百斤”的回答后,毛主席还严肃地说:“别瞒我,我看这号田能打得五六百斤就谢天谢地了。”

离开毛霞生家后,毛主席又去了韶山学校,他在这里受到了学生们的热切欢迎,这让他十分高兴,还特意戴着红领巾与孩子们合了张影,并鼓励他们:“娃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之后,学校的领导又请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他愉快地答应了,很快就挥毫写下“韶山小学”四个大字。

不过,毛主席转念一想,以后肯定还会有韶山中学和大学,小学没有代表性,于是他还是改成了“韶山学校”,旋即又觉得孩子们看不懂草书,还特意用楷书写了一遍。

离开学校后,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此时毛主席连早饭都还没有吃,于是就回去休息了。等到下午的时候,兴致勃勃地毛主席还特意来到水库游泳。

乡亲们听说后,他们也都早早围到了水库附近。毛主席抵达后,就和乡亲们一一握手,他随后还喊:“乡亲们,娃子们,会游泳地都下来跟我一块游”,这使得场面一度十分热闹温馨。

毛主席在水库游了一个多小时,等他上岸的时候已经快傍晚了,然后就是他昨天约好的乡宴了。

当晚的乡宴一共来了五十多人,大家热热闹闹共聚一堂,毛主席也与大家一一握手表示欢迎。

值得提说的是,由于群众实在太热情,据身边工作人员初略统计,毛主席共和群众三千人握了手,以至于他的手看起来都有些红肿了。

席间,毛主席再次与众人一一敬酒,他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请大家吃顿便饭,各位都不必讲客气。”

大家可不要以为毛主席这是在乡亲面前摆阔绰,事实上他请乡亲们吃饭是有深意的,当他看到一杯酒还没喝完,桌上的菜已经吃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已经很凝重了。

于是,毛主席一边劝酒一边招呼:“大家慢点吃,后面还有几个菜”,而越是这样说他的心情就越复杂,所以后面合影的时候,毛主席的表情是很严肃的。

热闹过后,毛主席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当晚的他却迟迟难以入眠,有时踱步有时深思,其思绪不知不觉飞回了几十年前。

最后,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一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说尽了他的惆怅之情,又一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概括了他的豪情壮志,而那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则说出了他的期望和忧虑。

第二天的下午,毛主席准备回北京了,他在临别前和赶来送行的亲戚合影留念,随后还表示要在归途中步行十分钟以示眷恋,但实际上他走了好几十分钟。

毛主席终究还是离开了韶山,只是他把希望留在了这片热土上,留给了这里的群众。

结语

毛主席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和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正是那些受苦受穷的乡亲,让生性悲悯的他萌生了救世之念。

毛主席也确实做到了,他给劳苦大众带来了一个没有压迫的新社会,这也是人们崇敬他的原因。

但1959年的这次回乡让毛主席也意识到,实现中国的由弱到强、由贫到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要不断发展积累。

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老人家又奉献了自己的余生,真正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4 阅读: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