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荣成市草长莺飞的季节,在鲜花的簇拥下,我走进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郭永怀故居。
一溜干净整洁的海草房,面南而立,正中间黑色大门上方“大爱无疆”下,有“郭永怀故居”五个金色的大字,门两边一幅对联,上联是“永怀难忘国家梦”,下联写“春晖万里游子情”,让人看了就有一种钦佩敬仰的感觉。
根据门上方右边时间牌上的提示,我从西侧门进入故居。进门东拐,是一个由堂屋、东屋、西屋组成的大院,大院正中央,是郭永怀烈士半身汉白玉雕像。他微笑着目视前方,仿佛看到祖国今天的强大而自豪。
郭永怀,1909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家中兄弟姐妹排行第四。他的父亲读过私塾,略通文墨,郭永怀10岁的时候,便被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郭永怀聪明颖慧而又勤奋好学,17岁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家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成为家乡第一个大学生;22岁转入本科,选学了物理学专业,24岁被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推荐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
1938年夏天,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举办了第七届留英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报名了,所报考专业只招一人,却有50人报名。郭永怀考试成绩突出,5门功课总分名列第一。1940年,郭永怀和几十个被选中的学子在上海集合,准备前往海外留学。在辞别亲人上船之后,留学生们忽然发现自己的护照居然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当时中国正在被日本侵略,正在饱受着日本鬼子的蹂躏。留学生们立刻向英国代办人员提出抗议,要求更改护照。英国人表示绝不更改,要么你们就不要去留学了。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不少人陷入了沉默。这时候,平时沉默寡言的郭永怀站出来说:“不出国就不出国,中国人要有自己的骨气!”于是,一群学子愤怒地撕毁了手中的护照,拿着行李下了即将起锚的轮船。所幸的是,经历了多番波折之后,郭永怀还是踏上了留学之旅。
1940年,郭永怀等一批学子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郭永怀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并获硕士学位,第二年,他又赴美国继续深造,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经过4年艰苦探索,郭永怀在跨声速流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这种方法后来被命名为“PLK方法”,其中字母“K”就是“郭”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卓越表现和贡献,郭永怀在美国业界声名鹊起,很多大学纷纷邀请他前去任教或做讲座,诸多企业也出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当时郭永怀已经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而且是航空工程研究院的三个核心主持人之一,在美国有车有房,完全可以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但他心中有一个“回国”的念头却自始至终没有打消过,尤其是在1949年之后,这个念头更加强烈。经过努力,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一家三口登上了回国的邮轮。
一回到祖国,郭永怀就和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投身于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担任常务副所长,致力于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成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8年,我国开始“两弹”研制。在苏联撤走全部在华核工业系统专家,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后,郭永怀临危受命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最初三大支柱之一。
在核武器研究只争朝夕的进程中,郭永怀既是一线科学家,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两弹”研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最低温度零下40多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抢时间、争速度的高原作业,由于缺氧所造成的头晕、胸闷、心悸、厌食,加之营养又跟不上,不少科研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肿反应。因工作的特殊性,郭永怀还必须经常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这样就更加重了他高原反应复发的频率。爆轰物理试验是突破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当时已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与年轻科研人员一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常在试验现场风餐露宿。他们在这个不为人知的险恶环境中奋战着,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一天一天地把研究试验推向成功。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这些成功的背后,无不凝聚着郭永怀的心血和汗水。
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飞机正在北京机场上空缓缓降落,就在飞机距离地面400米的时候,机身突然开始剧烈摇晃,接着便一头栽进了一公里以外的一块玉米地里,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一堆灰烬中,搜救人员发现有两具尸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在他们的胸间紧紧夹着一个公文包,虽然包的角上有点烧焦,但包里的文件并没有损坏,这是一份热核导弹试验的绝密文件。之后国家根据这份文件,仅用22天,就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氢弹。这两位以身殉国的烈士,正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方面研制中,均作出重要贡献的郭永怀与他的警卫员。
一个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想到的不是自己及家人,而是国家民族,这是种什么精神?难道你不觉得这种精神伟大吗?这是种什么品德?难道你不觉得这种品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