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警示中国:800万民兵配发作战服,一个个坑我们绝不能踩

南斋孤风中 2024-10-30 19:48:07

俄乌冲突,已成为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战争,其影响远超出地区范围。

从战争爆发第一天起。

各种战争迷雾,就不断被打破,许多传统军事理论被颠覆。

战前评估,误差大

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前情报评估。

俄军开战时认为,基辅会在72小时内陷落。

结果,341装甲师在基辅郊外损失惨重,近200辆坦克装甲车,因补给不足而被迫放弃。

还有后勤保障。

切尔尼戈夫方向的俄军,第90坦克师。

仅仅因为燃料耗尽,就损失了40多辆T-72坦克。

这一幕,与1941年德军巴巴罗萨行动何其相似。

当时德军每推进100公里,就需要消耗600吨燃料,最终补给跟不上而陷入困境。

现代战争中,这个问题不减反增。

同样,俄罗斯的经济韧性超乎预期。

面对西方11000多项制裁,俄罗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了2023年2.6%的GDP增长。

能源出口转向亚洲,对华原油出口增长20%;

军工产业实现本土化,月产炮弹从5万发跃升至150万发;

甚至70%的关键半导体,实现了国产替代。

这种经济承压能力,远超西方预期。

战场形态,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乌军每天要动用3000架各类无人机,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的沉没,就源于无人机的精确侦察引导。

2023年,克里米亚机场的袭击中。

价值几千美元的无人机,摧毁了价值5亿美元的俄军预警机。

这种非对称作战效果,颠覆了传统的成本效益理论。

俄罗斯拥有5300辆主战坦克(而乌克兰开战时仅有900多辆),4000多架军机(乌克兰不足200架)。

以及数倍于乌克兰的军费开支。

但,这些数字优势并未转化为战场优势。

2022年2月,俄军同时从四个方向突进基辅。

投入了190个营级战术群,看似声势浩大。

然而,正如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过于分散兵力一样。

这种“大撒网”式的进攻,最终导致处处受制。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对“消耗战”准备的严重不足。

俄军日均炮弹消耗60000发,乌军需求量为20000发,而美国的年产能仅15万发。

这其实是和平时期产能储备的致命不足。

数据显示,开战前俄军的弹药储备,仅够支撑3-4个月的高强度作战。

到2023年底,俄军从朝鲜进口大量炮弹,甚至动用1960年代的老旧库存。

兵源,很重要

人员质量问题,更加值得警惕。

俄军30%的伤亡,来自非战斗减员。

40%的装备损失,源于操作失误和维护不当。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

1991年,当苏联这个拥有280万军队大国解体时,俄罗斯继承了这支庞大军队,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境。

通货膨胀率达到2500%,GDP暴跌40%。

这让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90年代的裁军,是被迫之举。

当时俄军士兵,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

很多军官,不得不去开出租车谋生。

位于东德的苏联西部集团军仓促撤离,大量武器装备贱卖变现。

一支曾让北约闻风丧胆的强大军队,在短短几年内就跌落神坛。

数据显示,1992年到1998年间,俄军航空兵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不足20小时。

而美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超过200小时。

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通过石油美元重整军备。

但100万人的精简部队,要守卫世界最大国家的领土(170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士兵要负责17平方公里的防区。

这种兵力部署密度,甚至低于拿破仑入侵俄国时期。

开战初期,俄军同时在四个方向展开进攻,结果处处兵力不足。

基辅战役中,攻击部队甚至无法形成有效包围,让乌军得以从容调动防御力量。

被迫进行紧急动员。

从2022年12月的扩军15万。

到2024年9月再增加18万,俄军总规模达到240万。

然而,这种快速扩军也带来了问题。

以俄罗斯1.46亿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每61个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要服役。

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二战时期的动员水平。

大量适龄劳动力被征召入伍,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

据统计,2023年俄罗斯多个工业领域,出现15-20%的劳动力缺口。

更令人担忧的是兵员质量问题。

快速扩军,导致训练时间大幅缩短。

新兵往往在接受不足两个月训练后,就被送往前线。

战场数据显示,仓促征召的新兵,伤亡率是经过专业训练士兵的3-4倍。

在巴赫穆特战役中,由动员兵组成的部队在48小时内,就损失了30%的人员。

一名合格士兵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

现代战场,要求士兵不仅要掌握武器装备操作,还要具备电子对抗、信息化作战等多方面技能。

以色列国防军的经验表明。

培养一名全面合格的作战人员,至少需要8-12个月的系统训练。

而在高技术兵种,如防空导弹、电子战等领域,培训周期更长达18-24个月。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

放眼当今国际形势,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可谓前所未有。

在东部,日本军事扩张动向值得警惕。

2023年,日本防卫预算达到创纪录的8.9万亿日元,较冷战巅峰时期还高出30%。

这让人回想起,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快速扩军备战的历史。

在南海,某些域外大国不断制造事端,试图挑战中国的主权权益。

这与19世纪,英法等国觊觎中国沿海权益如出一辙。

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举动,更耐人寻味。

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到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

60年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维护领土完整,必须建立在强大实力基础之上。

软弱,只会招来更多挑衅。

“兵民合一“是中国独特的军事传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为800万民兵,发作战服这一举措,是中国在新时代对民兵力量建设的重大升级。

民兵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37年,淞沪会战后,大量民兵参与了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中,西藏民兵在高原环境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临时动员,很难形成有效战斗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兵建设体现出显著优势。

这800万民兵,平时定期训练,熟悉基本军事技能,了解现代作战要求。

他们中许多人具备专业技术背景。

可以胜任通信、工程、医疗等特殊岗位。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这就要求建立灵活机动的防御体系。

民兵组织遍布城乡,构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防御网络。

在边境地区,民兵更是成为了监视预警、信息收集的重要力量。

“寓兵于民”。

这800万民兵,不是简单的“后备军人”,而是连接军队与人民的纽带。

他们平时在各行各业工作,战时可以迅速投入军事行动。

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民兵队伍。

就等于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植入了一个强大的“稳定器”。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

和平,需要实力的支撑。

但实力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

更体现在全面的国防建设、扎实的军事训练和深厚的战略储备上。

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风云突变时立于不败之地。

打赢现代战争需要在战略、战术、后勤、训练等各个层面都做好充分准备。

任何轻视对手、盲目乐观的想法,都可能导致战争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中。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中国而言,这些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确保芯片、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保障粮食、能源等战略物资的安全储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在军事层面,要推进陆海空天电一体化,提升指挥自动化水平,强化部队实战化训练。

同时,还要发展反卫星、反导能力,建立网络空间防护,完善预警监测系统。

现代战争,已经成为全方位的系统对抗。

任何单一优势,都不足以确保胜利。

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作为支撑。

8 阅读:3626
评论列表
  • 2024-10-31 14:34

    十年退伍转预备役的,估计就不下五百万

  • 2024-11-01 07:20

    兵力不足是问题,作战能力差也要考虑!

  • 2024-10-31 22:45

    战争需要年轻人,需要兵源,需要高技术,需要能源

  • 2024-10-30 23:19

    中国人多,人多,一亿兵力都有

  • 2024-10-30 19:53

    作战拉胯,拖的时间太长,一旦拖入长时间拉锯战需要的就是大量兵源

  • 2024-10-31 16:49

    我们城管队员,第一波先上。

  • 2024-10-31 19:40

    中国人民高度重视民兵与军队的总合发展。。

  • 2024-10-30 23:33

    兵贵神速,只要打仗就要心狠,无论是谁。

  • 2024-11-01 01:44

    无人机是现在的陆战,空战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