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抡起大锤砸了一批“铁饭碗”,这只是刚开始

幽默面 2024-08-06 13:34:37

山东此举还有一个深意,就是在实现平稳过渡的同时,直接把这些“铁饭碗”的单位连锅端了,这就意味着这些人的退休待遇也会受影响,养老金未来的支出会减少,越是年轻受到的影响越大。

作者:李一年(抱朴财经评论员)

在山东,只有一种正经工作,即“在编人员”,其余工作都不正经。哪怕你是一个年入几百万的小老板,丈母娘还是会语重心长告诫你:“钱可以少赚一点,找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争取考个编,过个小日子就行了”。

因为,在山东,考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

但是,现在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因为有些“铁饭碗”居然在一夜之间变成“泥饭碗”了。

山东省人社厅等10部门近日联合发布重磅通知,宣布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

此次改革涉及驻济和非驻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后将收回所有事业编制,原工作人员将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中剔除,并与新成立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据说,约10万名曾经拥有事业编制的员工将正式成为企业合同工。但是,“10万”这个数字,我没有在权威媒体渠道查到。

01 减少刚性支出是必须的

对于山东人来说,这绝对是天塌了。

在山东,“不孝有三,无编为大”。现在,某些人到手多年的编制居然消失了,这个打击实在太大。

为什么会这样?还会怎么发展?只有山东是这样?

据说,这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事业编制的束缚,让原本固化的人才资源重新流动起来。呵呵,好吧,我信。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难道不是钱不够了吗?大家都懂。

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官网有一篇《2024年6月份全省财政收支运行情况》值得看看,除了看GDP的各种增长,让山东人民嗨爆之外,可能有山东人民有疑惑,为啥我的荷包没膨胀?

《2024年6月份全省财政收支运行情况》就会告诉你真实的原因:

“1-6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税收收入2792亿元,下降3.3%”。

其中,占大头的增值税1024亿元,下降6.4%。

土地增值税228亿元,下降猛烈,高达13.0%。

还好房产税142亿元,增长27.3%,城镇土地使用税177亿元,增长9.5%。应该是一些调控政策发力,刺激了楼市交易。

但是,最核心的是个人所得税117亿元,下降15.7%。

这说明,很多人的收入下降了。

很有意思的是,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山东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4元,同比增长5.7%。

个人所得税下降15.7%,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上涨,这不是矛盾吗?这可能吗?哈哈,逻辑要自洽哈。

而且,“1-6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264亿元,下降2.1%”。

▲济南的冬天

这是什么意思?

你收入才4418亿,支出居然要6264亿,这是妥妥的赤字啊!不要整天和我说GDP,那个不能当饭吃,不能当工资发。怎么办?

第一,多卖地,现在不可能了。

第二,找中央求援,估计难度也大。

所以,减少刚性支出就是必须的。说白了,这些“铁饭碗”是不砸也得砸。就算你坐在那里,享受事业编的虚名,钱是没有的,有啥用?

而且山东此举还有一个深意,就是在实现平稳过渡的同时,直接把这些“铁饭碗”的单位连锅端了,这就意味着这些人的退休待遇也会受影响,养老金未来的支出会减少,越是年轻受到的影响越大。

一般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

我认为山东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财政无力负担,平稳过渡,让众人、众企业自谋生路,这是正常的逻辑。

人民养不起,难道不应该自谋生路吗?

进一步而言,从长远看,恐怕不止是编外人员、事业编受影响,更多牢不可破的“铁饭碗”同样会受到影响。

法律可以改,规则可以改,待遇可以降,“铁饭碗”秒变“泥饭碗”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复杂时刻,过“紧日子”、“苦日子”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02 “铁饭碗”信仰或将彻底破灭

只有山东如此吗?恐怕不是。

2024年4月9日,河南省委编办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经公布后引发热议。

河南也很有魄力:

在省直单位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市县层面,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改革后收回的事业编制和机构限额,由市、县本级统筹使用,鼓励“减上补下、减县补乡”。其中,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

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的同时,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强调,要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

既然有“瘦身”,其实就是一批“铁饭碗”没有了。

在省城被拿掉的事业编,就算全部投放到乡村,待遇不可同日而语,成本、支出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河南也是砸了一批“铁饭碗”。

再说了,怎么可能全部投放到乡村,减少是必须的。

“山河四省”中,除了河北的动作比较小,山西的动作也很大。

2020年4月,山西省确定了第一批人口小县试点改革。

娄烦县的改革力度加大,事业编制锐减88.6%。浮山、河曲也减少了一半以上的事业编制,事业单位的数量更是减少超过3/4。除了事业单位,党政机构也推进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整合缩编。

据统计,浮山、河曲、娄烦、石楼四县的党政机构均缩减到22个,平均减少了38%。浮山和河曲还对科级领导职数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削减。

湖南、内蒙古等地的人口小县,也开始缩减编制。

青海玛多县宣布完成人口小县机构整合试点任务,改革前的25个党政机构被整合为20个,精简比例达到20%。

2023年8月11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调研县域经济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古丈县总人口14.3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

沈晓明说,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试点推进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话说得更明白不过了,因为财力有限。

因此未来的趋势就是:

人口小县快速压缩编制,这其实没什么可商量的,即“山西模式”。

以省为单位,省属事业单位转换为企业,即“山东模式”。

以省为单位,削减省直事业编,充实基层,实际也压缩了一批事业编,即“河南模式”。

三个模式快速推进,一大批人告别“铁饭碗”,需要到市场上找饭吃,财政紧张由此稍有缓解。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此三种模式还不够,我们认为更大的更深入的改革还在后面,与整体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

未来,“铁饭碗”的信仰或将彻底破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