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元帅的主要军事任职

清浩谈军事 2023-03-01 23:19:09

今年11月26日是罗荣桓元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罗荣桓一生担任过数十个军事职务,其中大多数是政治工作领导,因此也被称为“政工元帅”。

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底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特务连党代表,这是罗荣桓第一个正式的军事任职。随后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第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相当于团)党代表,奠定了他长期从事政治工作领导的生涯。

1929年底罗荣桓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红四军政治委员,从而进入高级将领行列。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 

1934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任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八军团撤销,罗荣桓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

红军时期的罗荣桓(左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罗荣桓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训处(后为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1938年任一一五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一一五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担负军政“一肩挑”重任,同时任一一五师政治委员、代师长。8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的罗荣桓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1945年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政治委员。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兼任政治委员,罗荣桓改任副政治委员。

1948年1月1 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同年8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奉命分开,分别称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总部领导人有所调整,林彪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同时兼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罗荣桓任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同时兼任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为东北野战军“102”号首长。平津战役期间任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

平津战役总前委(右起):罗荣桓、林彪、聂荣臻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罗荣桓任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兼东北军区政治委员。

1949年5月,根据中央和军委指示,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成立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罗荣桓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

1949年9月30日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罗荣桓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的任命书

1950年1月,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罗荣桓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0年4月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从此进入全军领导中枢。同年9月兼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干部管理部部长。

1954年6月19日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9月27日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同时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同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重新成立,由12人组成,毛泽东任军委主席,罗荣桓等任军委委员。1955年2月兼任政治学院院长,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9月23日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毛主席给罗荣桓颁发三枚一级勋章

1956年9月2日,罗荣桓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信,因健康原因,请求解除他总政治部主任及总干部管理部部长职务。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9月15日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9月,任中央军委常委。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1961年1月,因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受到错误批判,罗荣桓再次出任总政治部主任。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病逝于北京。

1963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

196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罗荣桓元帅病逝后,中央对其葬礼给予了很高的规格,是对罗帅长期革命生涯中,为我军政治工作和军队建设卓越贡献的肯定与褒奖。

由于罗荣桓元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去世的元帅,葬礼没有先例可循,中央决定规格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照1950年去世的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同志的葬礼规模和程式办理:分为遗体告别、吊唁和公祭大会三个程式。罗荣桓元帅的丧礼具体由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大将负责筹办。罗荣桓元帅治丧委员会主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委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等。吊唁罗荣桓的活动为3天,灵堂设在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内。3天时间内,6万群众自发前来送别罗帅,场面感人至深。其他9位元帅中有7位赶来见老友最后一面,当时陈帅和徐帅都不在北京,也派人送来挽联。就连当时还罢官在家的彭老总也不顾阻拦,赶来吊唁。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罗荣桓公祭大会

12月22日,首都各界万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举行公祭大会,国家主席刘少奇主祭,朱德、林彪、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代总理邓小平致悼词,称罗荣桓是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天,天安门、中南海新华门等处降半旗以示哀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任弼时去世后第二次下半旗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致哀。

公祭大会几天后,毛主席满怀深情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手迹

1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