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典籍:1950年代的《中国名菜谱·第五辑》解说注解版(五)

粤厨宝典英俊 2024-03-26 13:11:08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在个来月前,曾发表过一文,对于粤菜的成型界定存有争议。

有网友用脚跟想粤菜不应界定为1840年。

对于用脚跟想的,就不必费神驳斥了。

实际上,很多人将地方风味与地方菜系混为一谈。

如果说地方风味,它的历史可以扯很远,甚至乎如“砖”家们将之扯到《山海经》的年代也无能反驳。

而地方菜系则不同,必须要适合两个条件,

第一,是该地方的子弟以该地方的风味形成菜式,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方法以及制作流程。

第二,必须在当地的大型食肆将其地方风味形成的菜式予以展示。

那么,为什么粤菜界定上限为1840年呢,之前为什么不算呢?

要知道,治理广东都官派官员,而在漫长的历史里,这些官员绝大多数都不是本地人,所以有“京官”之说。

由于这些“京官”对广东的饮食习惯并不适应,因此赴粤时都会随身带府厨,以思念故乡。

当这些官员离任之后,留下的府厨会在当地经营高档食肆。尤其是省城(广州)留下的府厨更多,因此,就形成各地风味的“食在广州”的雏形。

也就是说,广东子弟能经营高档食肆的是凤毛麟角。

也就不符合地方菜系认定的一个条件。

到了1840年以后,这种情况始有改观。

因为该年拉开了中英的鸦片战争。

广州是这场战争的主战场,致使经营高档食肆的府厨们纷纷避难回乡。

在这机缘巧合之中,让广东的子弟有机会进入高档食肆司厨,并将广东风味慢慢地带进到了高档食肆的菜式中去。

至此,就符合地方菜系的两个基本条件的认定。

同样道理,《中国名菜谱·第五辑》界定粤菜体系的分支,也是要符合地方菜系的两个基本条件,否则都被排除在外。

在当时,能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除了以广州风味为特色的“广州菜”之外,还有以客家风味为特色的“东江菜”以及以粤东风味为特色的“潮州菜”。

这里要补充说明,粤菜“三剑客”是广州菜、东江菜和潮州菜,当中的东江菜不能称谓为“客家菜”。

因为“客家菜”是跨省性的,唯有东江一脉才是粤菜的组成部分。

言归正传,“东江菜”能成为粤菜的组成部分,在广州的“宁昌饭店”是居功至伟的,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可能“东江菜”能成为粤菜“三剑客”的年代要推迟不知多少年。

就如中山、新会、湛江等地之类的风味不被认定为小地方菜系即可见一斑。

以下是《中国名菜谱·第五辑》的“东江菜”菜品介绍。

《中国名菜谱·第五辑》

正文:

宁昌饭店

宁昌饭店开设在广州市城隍庙外(潘老师按:今中山四路),是广 东东江、兴宁、梅县一带地方风味的菜馆,以盐焗鸡、酿 豆腐、鱼头煲、爽口牛丸等菜(潘老师按:馔)著名。

东江菜(潘老师按:指东江风味)别具一格, 味尚咸浓,远在一百年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东江盐焗鸡

一 . 原料 宰好肥嫩鸡(潘老师按:劏好鸡项)一只重一斤半(潘老师按:997.8 克),香 菜(潘老师按:芫荽)五钱(潘老师按:21 克),味之素二钱(潘老师按:8.4 克),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 一钱(潘老师按:4.2 克),精盐四钱半(潘老师按:18.9 克),猪油一两半(潘老师按:62.4 克), 沙羌粉(潘老师按:沙姜粉)三分(潘老师按:1.26 克)。

二.制作方法

1.鸡在肛口处用刀顺开一寸半(潘老师按:5厘米)左右的口,把内臟(潘老师按:内脏)全部取出,用冷水洗净。然后把两边鸡翼(潘老师按:翅膀)夹处略割一刀,长约五分(潘老师按:1.67厘米),割断翼底(潘老师按:翅膀底)的筋以便把肉剔下来,

再用刀背把鸡的膝上、膝下骨敲折。用大锅(潘老师按:镬)放在火炉上,放入水(潘老师按:到镬里),(潘老师按:待水)煮沸后把鸡放入(潘老师按:水中)用微火浸(潘老师按:以浸没为宜),不可使水大沸,浸十五分钟(潘老师按:鸡)即熟,

随即(潘老师按:将鸡)取出。

浸时每三分钟把鸡(潘老师按:从水中)取出一次(潘老师按:此工序称为“戥水”)使肚(潘老师按:鸡腔)内的水流出,使其(潘老师按:鸡内外)熟得均匀。

2.把浸熟的鸡放在菜墩(潘老师按:砧板)上,先把鸡头切(潘老师按:斩)下,从鸡咀顺开两边(潘老师按:以鸡嘴定位将鸡头顺开两边);

再把鸡翼(潘老师按:翅膀)、胸肉、鸡腿等一齐割下,把鸡骨剔出;

鸡皮用手剥开,剥成每块长一寸五分(潘老师按:5厘米)、宽约八分(潘老师按:2.67厘米)的条状;再把胸肉、腿肉等撕成三钱(潘老师按:12.6克)重的块,都用盆盛好,

放入味之素、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精盐三钱半(潘老师按:14.7克)、猪油一两(潘老师按:41.6克),与鸡皮、鸡肉、鸡骨、鸡头、鸡脚、鸡翼(潘老师按:翅膀)拌匀(潘老师按:拌鸡时要趁热否则不入味)。

然后重新将鸡骨放入盆(潘老师按:碟)中,鸡肉、鸡腿放在骨上,鸡皮放在鸡肉上,鸡头放前面,鸡翼(潘老师按:翅膀)放两边,鸡脚放在尾旁两边,摆成鸡形。再将香菜(潘老师按:芫荽)去根洗净,用沸水烫过(潘老师按:这里不合逻辑,因为芫荽被沸水烫过,会瘪塌不坚挺,并不美观,应该是用凉开水洗净即可。芫荽在这里仅为点缀),放在鸡上即成。

3.食时,用一小碟把精盐一钱(潘老师按:4.2克)、沙羌粉(潘老师按:沙姜粉)五分(潘老师按:2.1克)分别放在碟的两边,再加入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蘸着吃。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肉香而滑嫩,其味清鲜。

潘老师按:

新注1:近几年来,“客家菜”是粤菜组成部分甚嚣尘上。

而实际上,粤菜仅包含“客家菜”在东江一带的风味,广东人称其为“东江菜”。

因为,对粤菜组成最严谨的的说法是:粤菜是由广府风味、潮汕风味及客家东江流域风味组成。

新注2:“盐焗鸡”是客家东江流域风味的代表作,原是将鸡藏在炽热的粗盐里致熟。

此制法传到广州后,因广州人喜欢鸡肉嫩滑有汁,故改为以“白切鸡”作坯撒肉拌上沙姜粉调味的做法。

所以,“盐焗鸡”就分为“正宗盐焗鸡”及“手撒盐焗鸡”两种。

后者为“食在广州”的成就象征。

新注3:“东江盐焗鸡”原料所用的“香菜”是俗称,

通常是指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伞形目[Umbelliflorae]伞形科[Umbelliferae]芹亚科[Apioideae]芫荽族[Coriandreae]芫荽属[Coriandrum]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茎叶。

新注4:“东江盐焗鸡”原料所用的“沙姜粉”,

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芭蕉目[Scitamineae]姜科[Zingiberaceae]姜亚科 [Zingiberoideae]姜花族[HEDYCHIEAE]山柰属 [Kaempferia]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根茎干燥后磨成的碎屑。

八宝酿豆腐

一.原料

盐水豆腐(潘老师按:即客家豆腐)九块,肥瘦猪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鱼肉(潘老师按:去皮)一两半(潘老师按:62.4克),水發香菇(潘老师按:水发香菇)切粒二钱(潘老师按:8.4克),水發鱿鱼(潘老师按:水发鱿鱼)切粒四钱(潘老师按:16.8克),水發小虾干(潘老师按:水发小虾干)切碎六钱(潘老师按:25.2克),

大地鱼末二钱(潘老师按:8.4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精盐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三分(潘老师按:1.26克),湿团粉三钱(潘老师按:12.6克),上汤①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葱粒五分(潘老师按:2.1克),植物油(潘老师按:或猪油)二斤(潘老师按:约耗一两。1330克,约耗41.6克),干团粉二钱(潘老师按:8.4克)。

二.制作方法

1.猪肉与鱼肉用刀剁烂,放在盆中,

再把香菇粒、鱿鱼粒、虾干(潘老师按:实际是“虾米”)、大地鱼末、干团粉和味之素八分(潘老师按:3.36克)、精盐一钱(潘老师按:4.2克)混合拌匀。

豆腐每块(潘老师按:过去每板豆腐为12寸见方,即40厘米见方,再横竖切七刀,使豆腐每块为5厘米见方),切成两半(潘老师按:如图10甲),

再在每半块中间挖一个圆洞(潘老师按:如图10乙), 把上述拌好的原料釀(潘老师按:镶)在洞内(潘老师按:如图10丙)每块约釀(潘老师按:镶)肉二钱半(潘老师按:10.5克),共釀(潘老师按:镶)成十八块。

2.锅(潘老师按:镬)放在火炉上烧热,放入油(潘老师按:到镬里),(潘老师按:待油)烧至九成开时,把已釀(潘老师按:镶)好的豆腐放入(潘老师按:油里),(潘老师按:将镶豆腐)炸成金黄色,

即连油倒出(潘老师按:炸时先用旺火后用微火),豆腐用笊篱隔起。

再把锅(潘老师按:镬)放回火炉上,倒入已干(潘老师按:沥去)油的豆腐,同时加入上汤、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三分(潘老师按:1.26克)、味之素二分(潘老师按:0.84克)、精盐五分(潘老师按:2.1克)、葱粒,用慢火焖(潘老师按:炆)五分钟,用湿团粉勾芡即成。

3.如不用油炸时,可用慢火加油(潘老师按:将镶豆腐)煎成焦黄色后取出。

用砂锅一个,放入时菜五两(潘老师按:208克),再放入煎过的豆腐,加上汤一斤半(潘老师按:997.8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精盐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用慢火煲五分钟即成。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用油炸而焖(潘老师按:炆)者,甘香而滑嫩,锅(潘老师按:镬)煎而后用上汤煲者,香滑而清甜。

潘老师按:

原注①:

东江上汤制法

一.原料

光老鸡一只重三斤(潘老师按:1995克),光老鸭两只重五斤(潘老师按:3325克),火腿肉(潘老师按:金华火腿肉)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猪骨五斤(潘老师按:3325克),排骨三斤(潘老师按:1995克),糯米酒二两(潘老师按:83.2克)。

二.制作方法

1.鸡、鸭、火腿(潘老师按:金华火腿)、猪骨放凉水二十斤(潘老师按:13.3千克)于大墩盆(潘老师按:大炖盆)内,煮约三小时,得汤十五斤(潘老师按:9975克)。

2.再将排骨用刀敲折块,每块约重二钱(潘老师按:8.4克),用凉水泡三十分钟后捞出,放入汤锅中。把第一次燉(潘老师按:炖)得的汤十五斤(潘老师按:9975克)加入,煮一小时后,加糯米酒,即成上汤。

上汤制成以后,还须经常用微火烘着,避免变质变味。

新注:“八宝酿豆腐”所用的“盐水豆腐”,实际是“盐卤豆腐”。

豆腐可以有四种做法,

一种是用氯化钾、硫酸镁、氯化镁及氯化钙等制食盐时的副产品盐卤点制而成,制品又称“北豆腐”或“老豆腐”。

一种是用石膏点制而成,制品又称“南豆腐”“嫩豆腐”或“水豆腐”。

一种是用山矾汁或酸醋点制而成,市面少见。

再一种是用葡萄糖酸-δ-内酯点制而成,制品名称“内酯豆腐”。

爽口牛丸

一.原料

牛肉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味之素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精盐三钱(潘老师按:12.6克),干团粉二钱半(潘老师按:10.5克),水發冬菇(潘老师按:水发冬菇)切片五钱(潘老师按:21克),上汤一斤(潘老师按:665克),葱(潘老师按:切粒)三分(潘老师按:1.26克),猪油二钱(潘老师按:8.4克)。

二.制作方法

牛肉去筋,用刀片成约一分(潘老师按:0.33厘米)厚的薄片,放在菜墩(潘老师按:砧板)上用锤刀(潘老师按:或用刀背)剁烂。

剁时如牛肉太韧,要用碱水五分(潘老师按:2.1克)调以少许凉水洒入肉内。

随后用碗装,加入干团粉,调凉水五钱(潘老师按:21克)和味之素、精盐等拌匀,用手使力搅挞,约五分至黏手不掉为止。

然后左手抓牛肉挤成丸状,每个重四钱(潘老师按:16.8克),右手拿羹匙把牛丸挖出,随即(潘老师按:将牛丸)放入盛着凉水的盆里浸(潘老师按:如图11)。如冷天浸(潘老师按:此“浸”实际是“”,按现在的话说是“中温致熟法”)十五分钟,如热天则浸(潘老师按:此“浸”实际是“”,按现在的话说是“中温致熟法”)五分钟,而后捞出放入沸水里用慢火煮约八分钟,牛丸浮出水面便熟了。

这时即用笊篱(潘老师按:将牛丸)捞起,沥去水分。

煮时水不要太沸,否则牛丸就不爽滑了(潘老师按:“不爽脆”即是“”的质感表现)。

2.将上汤放在锅(潘老师按:镬)里以慢火煮沸后,放入冬菇煮约一分钟,再加入牛丸煮约二分钟,便连汤盛入盘(潘老师按:汤窝)内,加上葱粒、猪油即成。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清甜爽滑,味道鲜美。

潘老师按:

新注:1921年沙汕头成为“潮汕四市”之一的汕头市,因有港口和铁路,使汕头市经济繁荣起来,也带动了饮食业蓬勃发展,其时“客家人”将“爽口牛肉丸”的技法传授到汕头市,以铁锏擂牛肉的做法制作,使此肴馔变身为潮汕风味之一。

此后,“爽口牛肉丸”被外界认为是潮汕风味食品,而“爽口猪肉丸”“爽滑鱼肉丸”则被认为是客家风味食品。

爽滑鱼丸

一.原料

鲩鱼肉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味之素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精盐四钱(潘老师按:16.8克),干团粉二钱半(潘老师按:10.5克),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一只,水發冬菇(潘老师按:水发冬菇)三钱(潘老师按:12.6克),葱白一钱(潘老师按:4.2克),上汤一斤半(潘老师按:997.8克),猪油二钱(潘老师按:8.4克)。

二.制作方法

1.鲩鱼剥去皮,把肉刷剁烂(潘老师按:先用刀背砸二十五分钟,再用刀剁五分钟),放在盆里,加入干团粉、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拌匀,

再下以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和精盐三钱(潘老师按:12.6),

然后用手使力搅挞八分钟,至鱼肉粘手(潘老师按:前文用“黏手”)为止。

随后用手(潘老师按:将鱼肉)挤成丸,(潘老师按:将鱼丸)放入清水盆中,以免粘连。然后把鱼丸放入锅(潘老师按:镬)内煮五分钟,至鱼丸浮起即熟,就可(潘老师按:用笊篱)捞出。

煮时水不宜太滚(潘老师按:沸腾),若太滚(潘老师按:沸腾)时须兑入凉水。

2.将上汤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放入锅(潘老师按:镬)内,以慢火烧沸,而后先将冬菇放入(潘老师按:汤里)滚(潘老师按:正写为“涫”)一分钟,再把鱼丸放入(潘老师按:汤里)约滚(潘老师按:正写为“涫”)二分钟,至鱼丸浮起时加入葱白、猪油、味之素五分(潘老师按:2.1克)及精盐五分(潘老师按:2.1克)调味即成。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清甜爽滑,美味可口。

潘老师按:

新注:“爽滑鱼丸”的做法与广州的“发菜鱼丸”的做法不同,后者挤成丸后直接放入沸腾的清水里煮熟,而客家人的“爽滑鱼丸”是先用温水“”过再放入沸腾清水里煮熟。两者呈现的质感不尽相同。

鱼头煲

一.原料

鳙鱼头一个重一斤四两(潘老师按:831.4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干团粉二两(潘老师按:83.2克),牛丸两个重一两(潘老师按:41.6克),鱼丸两个重一两(潘老师按:41.6克),炸卷①两块重一两二钱(潘老师按:49.92克),胗肝一两(潘老师按:41.6克),猪瘦肉一两(潘老师按:41.6克),

水發炸鱼肚(潘老师按:水发炸鱼肚)一两(潘老师按:41.6克),水發香菇(潘老师按:水发香菇)去蒂二钱(潘老师按:8.4克),精盐三钱(潘老师按:12.6克),时菜(潘老师按:即绍菜、生菜、菠菜)二两(潘老师按:83.2克),姜葱五钱(潘老师按:21克),料酒一钱(潘老师按:4.2克),植物油二斤(潘老师按:约耗三两。1330克,约耗124.8克),上汤两斤(潘老师按:1330克)。

二.制作方法

1.鱼头去腮(潘老师按:鳃),洗净,用精盐五分(潘老师按:2.1克)略为醃(潘老师按:腌)过,把干团粉撒匀于鱼头上。

再用90℃的油以慢火炸十分钟,炸时要用铁铲(潘老师按:镬铲)把鱼头翻转(潘老师按:以利于水分疏散)。

待周围(潘老师按:鱼头表面)炸透呈金黄色时,即(潘老师按:用笊篱)取出。

2.猪瘦肉切片,一分(潘老师按:0.33厘米)厚、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长。胗肝、水發炸鱼肚(潘老师按:水发炸鱼肚)、香菇均切块。

牛丸、鱼丸、炸卷均成个使用(潘老师按:牛丸、鱼丸制法见本书爽口牛丸、爽滑鱼丸)。

3.砂锅(潘老师按:瓦罉)在火炉上,烧热后,放入植物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于瓦罉内),

再把姜、葱放入(潘老师按:植物油内)略为爆香,

即放入猪瘦肉、胗肝、炸鱼肚、香菇、牛丸、鱼丸、炸卷,略爆炒一会儿,放(潘老师按:攒)入料酒和上汤。

然后放入鱼头(潘老师按:到瓦罉内),用旺火将(潘老师按:瓦罉内的)汤烧沸后,加时菜和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精盐一钱(潘老师按:4.2克),再用慢火熬七分钟即成(潘老师按:此法与《中国名菜谱·第五辑·利口福海鲜店》介绍的“瓦罉煀水鱼”的流程并无太大分别,如果采用猛火并在密封环境下以食用油作为授热介质,则为“煀”,如果采用慢火并在密封环境下以汤水作为授热介质,则为“焗”。前者属“油烹法”,图气香;后者属“气烹法”或“水烹法”,图质滑)。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味香而清甜,佐酒下饭咸宜,适于秋冬两季食用。

潘老师按:

原注①:

炸卷制法

一.原料

猪肉(潘老师按:半肥瘦)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鱼肉(潘老师按:去皮)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水發鱿鱼(潘老师按:水发鱿鱼)切小粒七钱(潘老师按:29.4克),腐皮二块,熟筍肉(潘老师按:熟笋肉)切小粒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干葛粉一两(潘老师按:41.6克),味之素八分(潘老师按:3.36克),植物油一斤(潘老师按:约耗二两。665克,约耗83.2克)。

二.制作方法

1.猪肉与鱼肉用刀剁烂后放在盆中,再把鱿鱼粒、熟筍肉粒(潘老师按:熟笋肉粒)、干葛粉、味之素、精盐放入(潘老师按:盆内),与猪肉、鱼肉拌匀。然后把腐皮铺开,放入(潘老师按:镶入)上列拌好的原料,(潘老师按:拨平)卷成圆形条,再(潘老师按:横)切成五分(潘老师按:1.67厘米)厚的圆块。

2.锅(潘老师按:镬)放在火炉上,放入油(潘老师按:于镬内),烧至七成滚时(潘老师按:达到七成油温时),把卷(潘老师按:腐皮肉卷)放入(潘老师按:油内),用慢火炸,至(潘老师按:腐皮肉卷表面)呈黄色时(潘老师按:用笊篱)取出即成。

糟汁炒玄光

一.原料

牛玄光(潘老师按:即牛肚,要扁而厚的部分)一斤(潘老师按:665克),猪油(潘老师按:或植物油)十两(潘老师按:约耗一两。416克,约耗41.6克),咸酸菜(潘老师按:不要叶)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糯米酒糟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

味之素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干团粉二钱半(潘老师按:10.5克),精盐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五分(潘老师按:2.1克),姜、葱末各五分(潘老师按:2.1克),料酒一钱(潘老师按:4.2克)。

二.制作方法

1.牛玄光(潘老师按:“玄光”是“胘胱”的讹写,实际是俗称“牛草肚”的瘤胃与俗称“金钱肚”的网胃的交接处。过去曾误以为是牛的四个之一)剔去皮和筋膜用冷水洗净,在正面上鎅(潘老师按:剞)以横直斜十字纹,要稍鎅(潘老师按:剞)深一些,在底面上则鎅(潘老师按:剞)横刀纹。

然后把它切成长方形小块,每块重三钱(潘老师按:12.6克),再用凉水洗过,捞起摊开五分钟,沥干水分(潘老师按:沥去水分)。

2.把咸酸菜切丝,长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宽二分(潘老师按:0.67厘米)、厚一分(潘老师按:0.33厘米),用沸水略为滚(潘老师按:正写为“涫”)过,取出压干水分,分作两份,以一份与玄光(潘老师按:胘胱)同炒,以一份留作垫底。

3.切好的牛玄光(潘老师按:牛胘胱)加入姜葱末及干团粉一钱(潘老师按:4.2克)拌匀。

把猪油放在锅(潘老师按:镬)内,烧至八成滚时(潘老师按:将油加热至八成油温时。这里所用的油温必须高,以便让胘胱迅速致熟),放入牛玄光(潘老师按:牛胘胱于油内)十秒钟泡至六成熟,即油倒在(潘老师按:架在油盆上的)笊篱上,沥去油。

然后把锅(潘老师按:镬)放回炉火上,先把糟汁、牛玄光(潘老师按:牛胘胱)放入(潘老师按:镬内),随即加(潘老师按:攒)料酒,再加入咸酸菜、味之素、精盐,一齐炒一分钟,用干团粉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调凉水三钱(潘老师按:12.6克)打芡,

最后加入芝麻油炒几下即成。

炒时动作要迅速,否则玄光(潘老师按:牛胘胱)就不爽脆了。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爽脆嫩滑,鲜甜可口。

潘老师按:

新注1:“糟汁炒玄光”正确名称应为“糟汁炒胘胱”,但作馔名过去允许这样写。

新注2:“胘胱”在广州会称为“牛双胘”。

酥皮窝鸭

一.原料

宰好的鸭(潘老师按:劏好光鸭)一只约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瘦猪肉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生虾肉二两(潘老师按:83.2克),水發鱿鱼(潘老师按:水发鱿鱼)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干莲子一两(潘老师按:41.6克),水發瑶柱(潘老师按:水发瑶柱)一两二钱(潘老师按:49.9克),水發冬菇(潘老师按:水发冬菇)去蒂五钱(潘老师按:21克),鸡蛋二只,干苡米或糯米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

面粉(潘老师按:麪粉)二两(潘老师按:83.2克),味之素二钱(潘老师按:8.4克),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一钱(潘老师按:4.2克),猪油或植物油三斤(潘老师按:约耗三两。1995克,约耗124.8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二钱(潘老师按:8.4克),上汤一斤(潘老师按:665克),精盐三钱(潘老师按:12.6克),胡椒粉少许,料酒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

二.制作方法

1.鸭原只将骨剔除。剔骨的方法是用刀在鸭膊上颈傍割开二寸(潘老师按:6.7厘米)宽口,左右侧均可(潘老师按:图12甲),把颈至头部处骨与皮割离(潘老师按:图12乙),切断颈骨,只留皮与头相连。

然后握住鸭的颈骨,在鸭膊两边用刀徐徐顺着往下割去,割至尾部,则鸭的胸腹骨已取出,其内臟(潘老师按:内脏)仍包在骨里(潘老师按:腔里)。

这时原只鸭肉已翻向外,皮在内里。再用刀把鸭的两腿骨割除,则原只鸭的骨已除净,只留有头、脚、翼(潘老师按:翅膀),这几处不用剔骨,但脚、翼(潘老师按:翅膀)的骨要用刀背略为敲碎。

然后把肉翻回向内,仍成原只鸭形。

2.将苡米用冷水洗净,再用沸水煮两次,每次五分钟。

如用糯米则用冷水洗净便可。莲子用沸水煮(潘老师按:烚)熟,把芯取出。瘦猪肉和水發冬菇(潘老师按:水发冬菇)、鱿鱼等均切细粒。水發瑶柱(潘老师按:水发瑶柱)撕碎。

以上各配料用汤碗盛装,放入原只虾肉,加入精盐、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味之素、料酒、猪油六钱(潘老师按:25.2克)、胡椒粉拌匀(潘老师按:成馅),

在鸭膊上的口徐徐(潘老师按:将馅)釀(潘老师按:镶)入鸭皮(潘老师按:鸭腔)内。釀(潘老师按:镶)完后用线把(潘老师按:鸭膊上的)口缝密,再用沸水淋过鸭身,使鸭身稍为發硬(潘老师按:发硬),再用针略刺鸭皮数针,使皮(潘老师按:鸭腔)内的气(潘老师按:易于)泄出以免(潘老师按:鸭身)爆裂。

随后(潘老师按:将鸭)盛于瓦钵(潘老师按:瓦缽)中,加入清水一斤(潘老师按:665克),连钵(潘老师按:缽)放进笼谈里用旺火蒸三小时以上,熟透后原钵(潘老师按:缽)取出(试验鸭是否蒸熟,可用筷子插一下,易于穿入者便已熟透),即把原只鸭取出,不要钵(潘老师按:缽)内的水。

3.把鸡蛋打开用碗盛装,加入面粉(潘老师按:麪粉)搅匀,塗(潘老师按:涂)在全只鸭的皮上。

再把猪油放在锅(潘老师按:镬)内,烧至八成滚时(潘老师按:加热至八成油温时),便把鸭原只放入(潘老师按:油内),用慢火炸五分钟(潘老师按:这里采用是高温慢炸的手法,鸭皮才会酥化)至呈金黄色时取出。

然后滤干油(潘老师按:沥去油分),拆除缝线,切成长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宽八分(潘老师按:2.64厘米)的长方块,放在盘(潘老师按:碟)中摆成原鸭形即成。

食时另用钵(潘老师按:缽)装上汤一斤(潘老师按:665克),食完鸭后可饮一些汤。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肉香皮脆,鲜甜滑嫩。

潘老师按:

新注1:“酥皮窝鸭”所用的“瑶柱”,又称“马甲柱”“江珧柱”“江瑶柱”,

为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贻贝目[Mytiloida] 江珧超科[Pinnacea]江珧科[Pinnidae]

栉江珧属[Genus Atrina Gray]栉齿江珧亚属[Subgenus Servatrina Iredale]的羽状江珧[Atrina (潘老师按:Servatrina)penna Reeve]、旗江珧[Atrina(潘老师按:Atrina)vexillum Born],

江珧属[Genus Pinna Linnaeus ] 的多刺裂江珧[Pinna muricata Linnaeus]、二色裂江珧[Pinna bicolor Gmelin]、细长裂江珧[Pinna incurvata Schroter]、胖江珧[Pinna inflata Wood]、紫色裂江珧[Pinna atropurpurea Sowerby]、三色裂江珧[Pinna bicolor Gmlin]及

扭江珧属[Genus Streptopinna Von Martens ] 的囊形扭江珧[Streptopinna saccata (Linnaeus)] 的闭壳肌的干燥品。

鲜品的商品名称叫“带子”。

新注2:“苡米”又称“薏米”,

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禾本目[Graminales]禾本科[Gramineae]黍亚科[Panicoideae]玉蜀黍族[Trib. Maydeae]薏苡属[Coix]薏苡[Coix lacryma-jobi L.]的颖果。

梅菜扣肉

一.原料

五花肉(潘老师按:即猪胁骨下部分)一块一斤四两(潘老师按:831.4克),植物油二斤(潘老师按:约耗二两。1330克,约耗83.2克),梅菜芯二两(潘老师按:83.2克),深色酱油(潘老师按:老抽)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白糖二钱(潘老师按:8.4克),蒜头肉一钱(潘老师按:4.2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湿团粉八钱(潘老师按:33.6克),料酒一钱(潘老师按:4.2克)。

二.制作方法

1.整块五花肉用沸水煮(潘老师按:烚)熟取出,用深色酱油(潘老师按:老抽)塗匀(潘老师按:搽匀)肉皮(潘老师按:皮面)。

锅(潘老师按:镬)中倒入植物油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烧至七成滚时(潘老师按:将油加热至七成油温时),即把肉(潘老师按:五花肉)放入(潘老师按:油内),皮向下炸约五分钟,将肉翻转,

至(潘老师按:皮面)已起皱皮呈金黄色时,(潘老师按:将五花肉)取出(潘老师按:并待五花肉凉晾后用刀)切成长一寸八分(潘老师按:6厘米)、宽五分(潘老师按:1.67厘米)、厚三分(潘老师按:1厘米)的片。

然后把肉(潘老师按:叠整齐)摆(潘老师按:砌)在大瓦钵(潘老师按:瓦缽)里(潘老师按:注意皮向下),加味之素在肉上。

2.梅菜芯用清水洗净切碎,与白糖、料酒、蒜头肉(潘老师按:切碎)调好。

锅(潘老师按:镬)中放入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潘老师按:油)烧热后倒入调好的配料,以慢火(潘老师按:将梅菜)炒香后(潘老师按:实际工序称“炒熯”,有两个目的,一是耗干梅菜的水分,二是强化梅菜的香气),即全部倾入大瓦钵(潘老师按:瓦缽)里的肉上面(即肉在下,梅菜在肉上)。

3.把大瓦钵(潘老师按:瓦缽)放入笼屉里,以慢火蒸两小时,肉即熟透(潘老师按:腍软)。

随即(潘老师按:从笼屉将)原钵(潘老师按:瓦缽)端起(潘老师按:泌出原汁),用菜盘(潘老师按:菜碟)盖在钵(潘老师按:缽)上,把它(潘老师按:肉料)翻扣在盘(潘老师按:碟)内,使肉皮在上,梅菜在下。

然后取回原汁放在锅(潘老师按:镬)内煮沸,以湿团粉勾芡,淋于扣肉上面即成。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为东江有名的特殊风味,味浓香,皮脆(潘老师按:酥)而肉滑,为佐饭佳品。

潘老师按:

新注1:“梅菜扣肉”原料所用的“梅菜”,

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罂粟目[Rhoeadales]白花菜亚目[Capparin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族[Trib. Brassiceae]芸薹属 [Brassica]芥菜[Brassica juncea(L.)Czern. & Coss. var. juncea]地上部分的腌渍制品。

其腌渍制品有盐渍与糖盐渍两种,因此,商品有“咸梅菜”与“甜梅菜”之分。

新注2:“梅菜扣肉”是旧时“三蒸九扣”的食品之一,为筵席而设计,现在讲究了,通常不将肉料翻扣在碟上,而是将肉料翻扣在瓦罉内,并微加热而膳用。

七彩杂锦煲

一.原料

牛丸四个二两(潘老师按:83.2克),鱼丸四个二两(潘老师按:83.2克),虾丸①四个二两(潘老师按:83.2克),炸卷五个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猪肝(潘老师按:猪膶)一两(潘老师按:41.6克),猪腰五钱(潘老师按:),猪瘦肉一两(潘老师按:41.6克),水發墨鱼(潘老师按:水发墨鱼)六钱(潘老师按:25.2克),

胗肝一两(潘老师按:41.6克),水發冬菇(潘老师按:水发冬菇)一钱(潘老师按:4.2克),白菜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葱白一条,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味之素二钱(潘老师按:8.4克),上汤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少许,猪油(潘老师按:或植物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

二.制作方法

1.先将牛丸(潘老师按:见“爽口牛丸”)、鱼丸(潘老师按:见“爽滑鱼丸”)、虾丸、炸卷(潘老师按:见“鱼头煲”中炸卷制法)做好,

再将猪肝(潘老师按:猪膶)、猪腰、胗肝、猪瘦肉、墨鱼、冬菇切片。

白菜洗净切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长的段。

2.砂锅(潘老师按:瓦罉)放在旺火炉上,

放入上汤、白菜(潘老师按:可能太早放入白菜,疑应上汤沸腾后放入才合理),(潘老师按:上汤)烧开后,再放入牛丸、鱼丸、虾丸、炸卷、胗肝、墨鱼、冬菇、瘦猪肉,煲(潘老师按:这里应为“滚”。“煲”与“滚”都是“水烹法”,且都是以较多的水作为授热介质,但两者的加热时间和目的不同,“煲”的烹饪时间较长,并且图取制品呈现相对腍软的质感。而“滚”的烹饪时间较短,并且图取制品呈现相对爽滑的质感)五分钟后,

即放入猪肝(潘老师按:猪膶)、猪腰、精盐、味之素、猪油、葱白,再煲(潘老师按:滚)三分钟即成。食时可蘸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少许。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由多种肉食以不同制法制成,汤味鲜香,佐酒下饭咸宜,特别适于秋冬两季食用。

潘老师按:

原注①:

虾丸制法

一.原料(潘老师按:按制成十八个虾丸算)

生虾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鱼肉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鸡蛋四个,味之素五分(潘老师按:2.1克),干团粉五钱(潘老师按:21克),精盐五分(潘老师按:2.1克),植物油十二两(潘老师按:耗一钱半。499.2克,耗6.3克)。

二.制作方法

1.生海虾肉用冷水洗净,用干布吸去水分。鱼肉去皮用干布抹净,与虾肉一并用刀剁烂,盛入盆内,加入鸡蛋、味之素、干团粉、精盐拌匀,用手搅至起胶。

2.锅(潘老师按:镬)放在火炉上,烧热后,放入植物油,至七成沸时(潘老师按:加热至七成油温时),把锅(潘老师按:镬)端离火位,再一手抓虾胶挤成丸状,一手持羹匙一个一个(潘老师按:将挤出的虾丸)刮入油里,然后把锅(潘老师按:镬)端回火位,(潘老师按:将虾丸)炸至金黄色即成。

待续……

粤厨宝典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