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建盖世大功,怀四方之志,规划全局,却被毛主席的见解所折服

旧闻档案 2023-06-28 22:12:09

林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巨大功劳,特别是解放战争尾声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在毛主席的指挥之下,他一路披荆斩棘,立下大功,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望。

意气风发的他,认为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对解放战争如何收尾感触良多,挥笔写成文章后,连夜致电毛主席。

林彪的电报里,包含了他对彭、徐、刘、邓以及其他元帅的看法,还指出了他认为这些将领应当带领军队,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

林彪

其中,林彪重点提到现在不是打杜聿明的好时机,应该将北方军队调到西安南部再出手,这样西安敌军就是囊中之物。

林彪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的看法独到且切合实际,必然能够得到毛主席的认同。

可毛主席看后,却认真驳回了林彪的大部分关于如何用兵的提议。

林彪收到回信后,内心有些失落,可看完具体内容后,心中敬佩不已。毛主席的决策论据充分,成功说服了他。

特别是毛主席精准预言了蒋介石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乃割据四川,中策为退守青海,下策是逃去台湾。

随着蒋介石的行动如毛主席判断一样,仓皇逃到台湾,林彪更是惊叹于毛主席的料事如神。

而事实上,这不是林彪第一次被毛主席的见解所折服,从四渡赤水到“进攻香港”,再到朝鲜战争。

毛主席的决策之高明,让一向自傲于军事才能的林彪都不得不服气。

一、四渡赤水

林彪是何等军事天才?斯大林都对他刮目相看,夸他“林彪将军一个人可以顶得上十五个苏维埃将军”。

林彪19岁成为军人,到了23岁就当上军长,坐火箭一样的晋升速度足以说明,他在战场上立下何等汗马功劳。

这样的将领怎么会没有傲骨?哪里可能没有傲气?又哪里会轻易被他人征服?

林彪

如林彪与粟裕将军,可谓是解放军的“一时瑜亮”。

但当林彪听到粟裕在苏中打了“七战七捷”的大胜仗后,也只是揶揄道“粟裕将军尽打了些神仙仗,这仗我可不敢下决心。”

林彪口中的“神仙仗”可不是什么夸奖话,他曾在某次演讲中专门提到,他认为的“神仙仗”,就是依靠根据地百姓帮助打的“便宜仗”。

因为这种仗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打的是“舒服仗”。

林彪虽然对粟裕没什么意见,但从这种事情也能窥见林元帅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轻易服人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对毛主席的决策判断却相当服气。

这种服气不是凭空而来,是林彪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次次打胜仗,所累积下来的。

就比如四渡赤水时,林彪在一开始,并不是特别相信毛泽东的军事判断能力。

1935年1月,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遭遇“滑铁卢”。因为错估了敌军的兵力和战斗力,红军的部队遭到损失。

党内自然生出质疑,有人甚至称毛主席为“狭隘经验主义者”,认为毛主席的判断是彻底错误的。这让党内出现人心不齐的情况。

就比如林彪的队伍,他算是毛主席的嫡系部队,他和彭总率领的红一和红三军团都是井冈山出来的,知根知底的老同志们。

按理说,这两支部队是毛主席最“听话”的军队,事实却并非如此。

彼时,毛主席希望北进,认为红军应当“二渡赤水”。

在毛主席看来,此时杀一个回马枪,不仅可以抢回战略主动权,同时还能夺回遵义。

但毛主席没想到的是,林彪居然对他的指挥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毛主席让他带着红一军团前往扎西地区,为下一步“二渡赤水”做好准备。

可一个星期过去,林彪依旧磨磨蹭蹭,直到中央第八次命令下达,林彪才不情不愿地前往扎西,这比预想中的要晚四天。

原因很简单,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自然知道毛主席“四渡赤水”是多么高明的军事谋略。

但在当时的众人看来,这一决定已经不是大胆可以形容,更像是天方夜谭。

林彪更希望中央红军能够前往湘西,与其他红军部队会和,所以才会表现得摇摆不定。

当然,之后的事情读者们也清楚,毛主席看出了林彪的犹豫,于是选用彭老总带着红三军团主攻娄山关,林彪的部队则是侧翼牵制。

此时的林彪依旧打的很犹豫。彭老总在后来提到过:

“红一军团在侧翼没有及时的完成截断敌人退路的工作,敌人跑了好几个团,导致三军团鏖战一天,但收获不大!”

最后,毛主席达成了战略目的,林彪这才知道是自己错了,为自己的犹豫感到遗憾,于是提出想要乘胜追击。

苟坝会议上,林彪提出了要扩大战果,再接再厉的打击黔军犹禹九旅。会上众人皆同意,可毛主席却再次反对。

“打不得,犹部是蒋介石设下的诱饵!”

林彪十分不解,觉得这是在浪费机会。可毛主席坚持往西北走,寻找新的机动机会歼灭周浑元纵队。

最后在周总理的放权和协调之下,林彪半信半疑,选择放弃打鼓新场的决定,转头歼灭周浑元部。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的正确,“四渡赤水”取得极大的成功。蒋介石在贵阳的那一个月,几乎天天被毛主席牵着鼻子走,分析不清红军的意图。

居然真的成功了!

林彪不敢相信,震撼于毛主席的排兵布阵,竟是一次次破解了蒋介石的碉堡战术和围歼战术。

也是从“四渡赤水”开始,林彪被毛主席的深谋远虑所折服。在后续的指挥调动之中,再没有出现如“二渡赤水”那样延误的情况。

尽管如此,林彪依旧有自己的主见,两人在平津战役中也曾有过分歧。

平津战役发动之前,毛主席在军事会议上主张打太原,可林彪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应该先稳住傅作义。

而在战役的后半段,毛主席希望先打塘沽再攻天津,林彪却认为应当先天津再塘沽。

而这次,毛主席听取了林彪的意见,平津战役也取得了胜利。这反而让林彪更加佩服毛主席。

正是因为毛主席用兵打战都是实事求是,所以总能做到将帅齐心,让解放军的战斗力被用在该用的地方。同时能做到高瞻远瞩,让军事作战成为政治的延续。

该打的仗,毛主席总不会放过,而不能打的仗,他也坚决制止。

比如1949年。林彪率领的四野摩拳擦掌,想要跨过罗湖直袭香港,却被毛主席紧急叫停。

二、停止进攻香港

1949年10月,解放军成功解放广东省,距离解放全中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林彪带领着44军来到深圳,这里距离香港只有一步之遥。

此时的香港,已经被英殖民帝国侵占了百年之久。自此清朝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片土地便沦为了英殖民地。

不过林彪并不担心,新中国已经成立,那个封建的落后的中国将一去不回。

现在的解放军兵强马壮,士气正旺。只需给他三天时间,他便有信心解放全香港。

为此,林彪遥望着对岸,写了一套解放全香港的战略方案,连夜发给毛主席。只待一声回复,他便带着44军进攻。

可令林彪意外的是,毛主席十分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要求,禁止他用武力解放香港,回复的电报言简意赅:

“立刻停止进攻”

林彪不理解,此时的英国早已衰落,驻港英军和国民党都不是一个水平。

以四野的战斗力,连蒋介石都能赢,还能打不过士气涣散的英军吗?

香港不过是一座孤岛,只要将它围上几个人,让他接收不到外界补给的水和粮食,必定会不战自溃!

那么毛主席为何反对打香港?其实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必须要和国民政府划清界限,从头开始建立外交关系。

毛主席考虑到,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国家立刻进行了制裁,全面封锁其外交,不承认中国的政权,还在海运和陆运上实行封锁,想要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此时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外交压力,如果再攻打香港,无异于雪上加霜,失去了外交层面一处重要的破局点。

毛主席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十分透彻,认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将西方看为一个整体,那自然难以战胜,那不如用英国当突破口。

事实也确实如毛主席所料,英国在1950年,便成为了第一个为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为中国破局外交起到不小的助力。

第二个原因,则是经济。彼时的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可不如现在这般繁盛。原因是西方对新中国港口采取封锁策略。

而新中国想要发展,必须要进行国际贸易,这样才能获得急需的各种原材料和工业制品,才能发展重工业。

香港可以成为新中国离岸港口,满足新中国的国际贸易需要。

后来,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外汇,都是由香港而来。这些外汇让我们购置许多关键商品,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而抗美援朝中,我们也通过香港购买不少武器装备。

最后一点,则是毛主席考虑到攻打香港的难度问题。林彪觉得三天便能拿下,得到一个完整的香港,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国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注意力全放在和苏联争夺柏林之上,等到回过神来,蒋介石已经跑到了台湾,大势已去。

而英国早早便意识到共产党的胜利,早在淮海战役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香港部署防守计划。

不仅仅提升了香港的防守兵力,还采取各种煽动港民独立的计划。哪怕林彪打了下来,怕也只能得到一个面目全非的香港。这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正是综合了这些原因,才有毛主席那句态度坚决的拒绝。

但毛主席对香港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和港英政府交涉,要他们切实采取行动保护港人及在港国人的人身安全。

同时,不能采取任何军事上或者外交上危害新中国的行为,如果能做到,那么香港能暂时维持现状。

港英政府看着“压境”的四野大军停了下来,长舒了一口,连忙写下协议,并表现诚意,立刻停止了“颜色革命”的行为。

也正是签署这份协议,英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大幅缓和,还未心中积蓄力量,日后和平收回香港打下基础。

这个决定的效果明显,英国甚至忤逆了美国的禁运要求,通过香港向大陆输送大量军用战略物资。

林彪也再一次折服于毛主席的考虑周到。如果他真的鲁莽进攻,必然会将新中国的局面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而这次攻打香港没有成行,也让林彪的“战场生涯”告一段落。

没过多久,毛主席与林彪再一次产生了分歧。这次,事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大仗——抗美援朝。

三、朝鲜战争

许多人知道,林彪没有入朝作战。早在抗美援朝之前,林彪和毛主席就曾在是否出兵朝鲜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

林彪认为,当前和美国开战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美军纸面上的战斗力比我军强上太多。

仅装备一项,双方就拉开了巨大差距。美军一个军的部队,会装配超过1500门各式火炮;对比我方,一个军只有三十几门炮。

除此之外,美军在朝鲜战场可以随时召唤空军支援,海上的舰艇也虎视眈眈,我军在这空中几乎没有对抗的手段。

更别提当时的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国,打光的炮弹将会得到源源不断补充,而中国的重工业还没有建立起来,炮弹储备不足。

这种情况下,林彪自然认为不应该援朝。而是要在东北驻扎重兵。

这样既可以防止美国越线,又能帮助朝鲜人民打游击。而这种看法,也是当时中央许多将领的主流意见。

林彪还找到当时的驻朝鲜大使馆工作人员,询问他:

“朝鲜领导人和人民军队是否上山打游击的打算。”

毛主席并没有一意孤行,他也思考了很久,很难拍板决定。上一次出现这种反复的时刻,还要追溯到解放战争前夕,是否与国民党彻底决裂这一问题。

最后,毛主席还是决定出兵朝鲜,并亲自去做林彪的工作,希望他带兵入朝。

林彪始终认为打不得,在会议结束后继续劝说。而毛主席坚决回道:“会议定了,不好改了。”

当时的林彪是万分失落的,因为他作为一名天才般的军事家,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打一场敌我悬殊的举国战争。

而事实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了毛主席的明智。

抗美援朝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一战将美军赶到三八线之后,让美国再不敢越雷池一步。

中国则人民重振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开始了国家的重建工作。

美国参与朝鲜战争,不只是帮助韩国独立这么简单。其背后隐藏的目的是扩大北约的势力范围,同时把军队摆到中国家门口。

一旦美军在朝鲜驻军,中国就得花大气力防守,因为美军随时可能侵犯中国领土,要知道朝鲜战争中,美军的飞机就多次飞过东北。

毛主席深知,不可千日防贼,必须要主动出击。

同时,朝鲜守不住,苏联和美国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无法避免。

而且,美军固然很强,但我军未必就没有与之周旋的能力。

林彪自然是心服口服,毛主席的见解,让他看清楚了入朝决定背后的深意。

林彪是惊才绝艳的将领这不假,但毛主席的目光从不局限在一城一池之间,而是关注对方背后的战略意图。

结语

林彪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抗美援朝,许多认为他是装病,但据多种史料记载,当时林彪的身体确实很差。

细数近代史,林彪和毛主席多次产生分歧,但林彪个人却是非常钦佩毛主席的。

早在古田会议的朱毛之争中,林彪就坚定的支持毛主席,而后续大大小小的战争,林彪都折服于毛主席独到的见解。

想来也是,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带领下,解放军战无不胜,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林彪就算再自视甚高,又怎么会不服气?

事实上,也正是毛主席秉持着的实事求是的意思,林彪每次才敢于不遮不掩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林彪明白,如果他说的有道理,那么毛主席一定会在认真考虑后采纳,如平津战役。

如果他说的不对,那也能了解到毛主席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定。

这正是这种领袖与将领间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了党中央强大的决策能力,提高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2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