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上官仪的《故北平公挽歌》

积山国学堂 2024-07-19 23:23:27

《故北平公挽歌》

唐 上官仪

木落园林旷,庭虚风露寒。

北里清音绝,南陔芳草残。

远气犹标剑,浮云尚写冠。

寂寂琴台晚,秋阴入井干。

《故北平公挽歌》是唐代诗人上官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北平公离世后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木落园林旷,庭虚风露寒”,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园林的寂寥画面。树叶纷纷落下,园林显得格外空旷;庭院空旷无人,风露带来阵阵寒意。这两句诗既描绘出环境的冷清,又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颔联“北里清音绝,南陔芳草残”以北里和南陔为背景,描绘了北平公离世后音乐和芳草的凋谢。北里清音绝,意味着北平公的音乐才华已成绝响;南陔芳草残,象征着逝者生前的荣华富贵已一去不复返。

“北里”的典故,最初源于古代的舞曲名,在《史记·殷本纪》中有详细的记载。商纣王喜好酒色淫乐,他特别宠爱妲己,并常常听从妲己的建议。为了满足妲己的喜好,纣王命令乐师涓创作新的淫靡乐曲,并在“北里”之地表演这种舞蹈。这种“北里之舞”和其所伴随的靡靡之音,成为了商朝末年荒淫无度、国家衰败的象征。

因此,“北里”这一典故在后世常被用来指代荒淫享乐的地方,或者用来警示人们要警惕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以免荒废政务、败坏道德。在文学作品中,“北里”也常被用作描绘宴饮歌舞、奢靡生活的背景,为作品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北里在唐代实指的是长安城北部的平康里,这里曾是妓院的所在地,后来泛指娼妓聚居之地,多含贬义。在唐代文献中,“北里”一词常与平康里并提,位于长安城北部。平康里是当时知名的妓院集中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寻找娱乐和灵感。例如,孙棨在《北里志》中提到了平康里的妓女们,通过对比薛涛的才华,表达了对平康里妓女们才艺的评价。此外,《北里志》这本书记载了中和四年(884年)之前长安城北里妓女的生活情况,书中不仅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面,也展现了妓女们的痛苦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妓女间的诗歌作品。

可以说,“北里”在唐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献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南陔典故:“南陔”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诗经·小雅》中的一篇笙诗。这首诗原本已经亡佚,只留下了篇名,但其内容据《小序》所言,是描述孝子如何相互劝勉以行孝养之道。因此,“南陔”在古代常被用作表达孝子侍奉和敬养父母的典故。

后世文人墨客在诗词创作中,也常引用“南陔”的典故,以表达孝顺、敬养父母的主题。例如,在《故北平公挽歌》中,诗人上官仪使用“南陔芳草残”一句,借“南陔”的典故,暗示逝者生前未能尽孝,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

此外,“南陔”的典故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孝道文化的重视和推崇。在古代社会,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因此,“南陔”的典故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颈联“远气犹标剑,浮云尚写冠”通过远气和浮云的形象,表现了北平公生前的英勇和荣耀。远气犹标剑,意味着北平公的英勇之气仍在世间流传;浮云尚写冠,象征着逝者生前的荣耀如同浮云,虽已消散,但仍可追溯。浮云尚写冠”中的“剑”和“冠”象征着故人的风采和地位,而“远气”和“浮云”则暗示了故人的离去和虚无。

尾联“寂寂琴台晚,秋阴入井干”以落日的琴台和秋日的阴影来结束全诗,加深了整首诗的哀愁氛围,描绘了北平公离世后的寂寞和凄凉。寂寂琴台晚,意味着北平公的音乐才华已成绝响,琴台从此寂寥无声;秋阴入井干,象征着逝者生前的荣华富贵已一去不复返,只剩下秋天的阴冷和孤寂。

整首诗通过对故人住所的描绘,以及对其生前事迹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哀悼之情。诗中没有直接表达悲痛,而是通过对物是人非的景象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对友人的不舍。

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型的唐诗技巧,如对仗工整、意象丰富、言简意赅。诗中多处使用象征和隐喻,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可见《故北平公挽歌》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唐诗的精湛技巧,更在情感上传递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怀念,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挽歌。

链接:诗歌中人物推测:《故北平公挽歌》是唐代诗人上官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北平公指的是李平,他曾担任北平行台,故称北平公。李平在武德年间任太子詹事,后遭诬陷冤死狱中。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北平公离世后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链接:井干是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形式,特点是不用立柱和大梁。

井干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独特的木构架方式,适用于大型建筑如宫殿、寺庙等。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不使用立柱和大梁,而是通过将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的四壁,形状类似于古代井上的木围栏。然后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井干式结构的优点在于它的坚固性和稳定性,由于木料的端部交叉咬合,使得整个结构能够均匀承受力量,适合建造大型的建筑物。同时,这种结构的美观性也很高,因为它可以展现出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

井干式建筑起源于汉代,最初用于陵墓和仓库等建筑。后来逐渐演变为住宅、宫殿等建筑形式。在唐代,井干式建筑达到了巅峰,成为宫廷和贵族的主要建筑形式。著名的唐代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均采用井干式建筑。

井干式建筑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它的结构稳固,抗震性能强,而且通风采光良好。同时,井干式建筑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在现代社会,井干式建筑已经很少见了。但在一些古建筑保护区和旅游胜地,仍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井干式建筑,如故宫、颐和园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