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湘军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他的出现为清王朝续命五十年,虽然最终没能挽救清王朝,但滚滚历史潮流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挡。
相比于《曾国藩家书》,我们对曾国藩的传记关注度更少。他在晚清做到位极人臣,同时能善得一生,最后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其人生历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通过阅读《曾国藩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待人以“诚”曾国藩在仕途升迁极为迅速,他的晋升速度打破清朝湖南籍官员的最高纪录,“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十年时间就做到“省部级”。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待人以“诚”,交游广阔。
在京为官时曾几无一日不社交,经常联系的好友多达上百位,一日最多接待过几十人的拜访。他的两位至交好友曾说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所以因此也的罪过不少人。在“学做圣人”之后,领悟“诚”字真意。
他帮挚友刘传莹出版遗著,替同乡友人邹兴愚办理后事,在陈源兖生病时日日探望,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的照顾他。想朋友所想,助朋友所难这是对朋友之“诚”。
在政途上,上疏济世之策不胜枚举,太平天国战火席卷天下之时,临危受命创立湘军,挽大厦于将倾。居家守孝未满,二次出山领军,在家国冲突之时,艰难选择为国尽忠。他注重培养人才,四大中兴之臣中的李鸿章、左宗棠就是由他提举,而在他的幕僚之中,既有官至总督巡抚的,也有七品知县、衙门师爷,湘军体系中也有大量人才分散各地。这是对君、对国之“诚”。
在外交领域,更是以一“诚”字贯穿始终,曾国藩自己也说不懂外事,唯一诚字尔。对于西方列强的态度上,诚字表现为平等对待、诚信相交。中国自古以来“蛮夷”观念深厚,这在当时的外交记录上并不少见。虽然这个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局面,但也避免的一定的战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改变。
待学以“笃”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的天资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平庸”,与其他几位中兴之臣相比相去甚远。他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第六次考的时候,试卷还被当作反面教材被贴出。
在他老家乡间有个小故事,很多人也许都听过。说的是曾国藩在很小时候,读书就非常勤奋刻苦,每天不背完书就坚决不睡觉。
有一天,一个小偷到他家偷东西,想等他背完再下手,于是躲到房梁上一直等,等到半夜,曾国藩还在背《岳阳楼记》第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林郡……”小偷怒了,跳下房梁骂道:“就这笨样,还学人读书”,于是从头到尾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摔门而去。这个小故事虽不可行,但也从侧面说明他资质确实愚钝,但也确实非常努力,是“笃”的一个反映。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尚拙”,越笨拙越努力。他一生坚持不懈,每日读史十页,读书不二,即不看完一本书坚决不碰其他书,真正将“笃”学贯之一生。
自省以修身曾国藩在三十而立之年,开始“立志成圣”,最终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境,成就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三大名臣。在“成圣”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的手段就是每日自省。
他为自己立了“十二条军规”,每天都写日记,在日记中抛弃以往流水账式的记录,每日言之有物,以军规校之,总结得失,反省自己的行为,逐步接近“圣人”。
不仅自我反省,还请朋友、家人监督,经常写信给家人,叙述自己的经验得失,也就是后来曾国藩家书的成书来源之一。曾国藩自省的方法算是普通人都能够学习的简单有效的方式。
结语曾国藩曾得罪咸丰皇帝,从此曾国藩被咸丰皇帝拉进来黑名单,处处看他不顺眼,曾国藩对于那些只知道“多种玫瑰,少种刺的人”也不喜欢。
曾国藩回乡两年,脱胎换骨,他思考自己鞠躬尽瘁为国家着想,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他反思自己,研读《老庄著作》,问好友的看法,两年时间让他认清自己,也让他认清了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之道,他改变自己,让所有人对他惊讶不已,以前的曾国藩也不是这样的,也就是因为这种转变让他在后来的仕途中不再那么艰难,但他依旧心怀为国为民之心,只是换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
曾国藩处于一个不好的时代,皇帝昏庸无能,大臣们只懂奉承,不敢有所作为,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但又被迫打开国门的时代。
我们处于一个好时代,我们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愿我们都能够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