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三十三讲
第二章 南北朝书法批评的演变
第三节 王僧虔的书法批评观
二、"笔力"与"媚趣"——书法艺术中的力度与美感
"笔力"是书法理论中至关重要的审美概念。早在王僧虔之前,韦诞便提出了"骨力"说,意识到书法作品中力度的重要性。"骨"与"力"并提,"笔力"更侧重于笔画方面,而"筋骨"则侧重于字形构造。在描述这种美感体验时,"骨力"常常与"筋骨"相互关联,尚未完全脱离与生命直观感受的联系,这主要源于类比联想的作用。
尽管王僧虔也沿用了"骨力"这一词汇,但他更多次地使用了"笔力"和"力"这两个概念,并将"力"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进行阐述。这一转变反映了书法理论纯度的提升。在王僧虔的《论书》中,他提到:"亡从祖中书令珉,笔力过于子敬。都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谢综书,……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力"不仅仅是对生命存在及其相关自然事物的体验与认知,它还涵盖了自然力、生命力等诸多方面。自然事物的体积、质量、韧性、骨骼、肌肉、速度,以及生命体验中的生气、强壮、持久、旺盛、积极等,都是"力"的具象表现。书法艺术通过点画、字形构造来展现对"力"的感知,这构成了书法形质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僧虔在论书中多次强调"力"的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在南朝时期,"力"已成为衡量书法优劣的关键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与王僧虔的"骨力"、"笔力"、"力"等概念相对应,他还有如"风流趣好"、"媚好"、"紧媚"等品评语汇。这些词汇与羊欣的"媚趣"具有一致性,属于同一审美范畴。"风流"一词与羊欣的"媚趣"有些相似,但似乎并不等同。"媚趣"更具体地描述了一种婀娜多变的姿态,而"风流"则更接近于"潇洒"的意境。袁昂曾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为"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这恰恰为"风流趣好"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在明清时期,一些理论家将晋人的书法特征概括为“韵”,这已经是数百年之后的观点了。而南朝的人们,他们更想把握晋人书法,尤其是“二王”书法的精髓。王僧虔以“风流”二字精妙地捕捉到了这一特质。魏晋时代是一个崇尚名士风度的时期,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冯友兰将这种品格定义为“风流”。
在描述“风流”的特征时,冯友兰提到:“这是最难捉摸的名词之一,要说明它就必须说出大量的含义,却又极难确切地翻译出来。这两个字却似乎暗示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这正是“风流”品格的某些特征。
王僧虔所说的“风流”,其实是指书法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自由奔放的精神和潇洒的气质。我们仔细观察“二王”的作品,就能深刻体会到这种特征,那就是从容不迫、变化多端,既不做作也不狂怪,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萧思话的书法是受到羊欣的影响,而羊欣又是王献之的学生,这种“风流趣好”的特质实际上是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书法的总体特征,也是南朝书法家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王僧虔认为萧思话的书法作品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因为具有“风流”特质的书法还必须具备“笔力”,这种“笔力”也就是“骨力”。
从“风流”这个词的意义来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东晋至南朝时期书法的总体特征。但王僧虔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他更希望“风流”性质的书法能够建立在骨力的基础之上。在评价其他书法家时,王僧虔也表现出了这种观念。他说:“都超的草书虽然不及‘二王’,但在姿态媚好上却超过了他的父亲都情,只是在骨力上有所不足。”又说:“谢综的书法有力,但在媚好上却稍显不足。”这些评价都表明,王僧虔认为书法既要具备骨力,也要具有媚好的特质,才能称之为完美。
在王僧虔的墨迹之后,有一篇被传为梁武帝萧衍所作的《古今书人优劣评》。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书法中不可或缺的“风流”特质。文中赞誉王僧虔的书法,称其如王、谢家子弟般,即便不刻意追求端正,也流露出一种独特的风流气质和潇洒风度。相较之下,萧特的书法虽然继承了家风,但在风流的韵味上却略显薄弱,无法与羲、献等书法大家的作品相提并论。王褒的书法虽然具有风流的特质,但基本功尚显不足,尚未达到完美的境地。
尽管《古今书人优劣评》的作者是否为萧衍尚存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初唐以前的重要文献地位。从中可见,人们对具有“风流”特质的书法情有独钟,而这种特质也更贴近当时书法家的精神追求。综合“天然”“工夫”“力”和“风流趣好”这几个要素,我们不难发现王僧虔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羊欣的“自然”“字形”“骨势”和“媚趣”等观点。
王僧虔所强调的“骨力”“笔力”和“有力”都是对“骨势”概念的进一步延伸,而“风流趣好”“媚好”和“笔道流便”等则是“媚趣”的具体体现。相较于羊欣,王僧虔的评价语汇更为丰富,这使得他在描述不同书法家的风格时更加得心应手,能够精准捕捉到书法家之间的微妙差异。
在这篇《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以“风流”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它不仅仅关注书法的外在形式,更强调书法家内在的精神气质。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书法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全文2103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4月10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