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江大河》里面,化工行业的资源争夺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传统的工业门类,化工行业被国家寄予厚望,是完成国民经济指标的重要领域,也是出口创汇的旗舰阵地。
甚至,化工厂生产的化肥和农药,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粮食生产,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
当时的化工行业,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和芯片行业一般,扼守咽喉,是实现国家自立自强的命脉。
为了不受制于人,化工行业的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不断研发新的配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势造英雄。
宋运辉在沧海横流中横空出世,崭露头角,肩负重要使命,他辗转腾挪金州和东海等地,面对激流险滩,他将如何带领国营企业劈波斩浪呢?
一、金州化工厂往事:技术改造,产品出口
在金州化工厂的权力斗争中,水书记和费厂长争夺一把手地位,闵忠生和刘总工相持不下,程厂长作壁上观。
宋运辉的出现,成为了这场激烈较量中的一个变量,突如其来,席卷而至。
在宋运辉毫无保留的辅佐下,水书记再次拿到了金州化工厂的话事权,拍板决定上马技术改造项目,新车间应运而生。
从后视镜来看,水书记在得到化学工业部的首肯之下,走上了一条技工贸的路线。
所谓的技工贸,是以技术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竞争力,赢得足够的市场订单后,不断扩张规模,提高份额,以对外贸易的业绩收入,来反哺生产技术改进。
华为公司就是技工贸的代表企业,反其道而行之,则是贸工技企业,联想集团就是例证。
水书记放手一搏,事实证明,这一把赌对了方向。
金州化工厂本已是朽木不可雕也,经过技术改造后,重新焕发蓬勃的生命力,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技术改造中,宋运辉是无可争议的头号功臣,顺理成章当上了新车间主任兼出口科科长。
宋运辉的精耕细作,呕心泣血,亲力亲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信得过的金州系人马,其中以方平和丁兆成为代表。
每逢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宋运辉都是大胆启用金州系人马,不惜与马保平麾下的中原厂班底分庭抗礼,最终总是能够逢凶化吉。
权力,是用来保护理想的,技术,则是能够将理想变为现实。
二、东海化工厂改革:绩效考核,优胜劣汰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为了成全闵忠生的勃勃野心和企图,宋运辉从金州化工厂主动引退,转战东海,开疆拓土。
东海市化工厂建成投产后,宋运辉与马保平激烈内斗,最终促成马保平黯然离场,宋运辉接任东海化工厂厂长。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宋运辉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销售部门。
199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民营企业如过江之鲫,在一江春水中涌动许久。
作为国营企业,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日子,已经是一去不复还了,东海化工厂也不例外。
当时,在民营企业并驾齐驱的竞争对比下,东海化工厂的销售业绩已经出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这些国营企业的员工,很多都是子承父业,过惯了计划经济的日子,反正是旱涝保收,不思进取,放任自流,没有丝毫的危机感。
宋运辉见此情形,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早就想动刀子了。
宋运辉当上东海化工厂厂长后,刀刃向内,清理门户,就变得名正言顺了。
于是,他面对市场难题,推出“走出去、找上门”战略,激发销售部门工作人员的斗志,落实新的考核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现优胜劣汰。
当然,宋运辉甫一上任,主持东海化工厂的全面工作,那些老油条公开唱反调,与宋运辉对着干,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来,不为所动,形成掣肘。
于是,宋运辉向上级申请试点灵活管理机制,一声令下,东海化工厂两个副处级干部,遭遇断崖式降职,被发落下去做了普通科员,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