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读解放战争史料期间,笔者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华野与东野同样是对敌作战的状态下发展,起点也差不多。但随着战争不断推进,华野在两年时间内兵力几乎是零增长,而东野却在打了一年时间左右,就将兵力扩充至了百万大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笔者深入研究了一下这个问题,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发现华野能够保持住兵力零增长,已经是陈毅尽最大努力的结果了。
处境艰难我军刚进入东北时,处境非常艰难,除了黄克诚将军带的几万部队以外,其余部队进东北之前,武器装备甚至都留在了老部队。原本打算抵达东北以后,换上日军遗留武器库的武器装备,但事实上当时斯大林并不看好我军,苏军与国民党军有协议,武器库大门根本不向我军敞开。
军队没有武器怎么打仗呢?幸亏我军进入东北较早,与苏军的一些看管武器的军官们处好了关系,凭借一些私交才得以拿到部分武器。但整体环境并未改变,斯大林对我军的态度,以及苏军对武器库的把控,仍然是“不支持”、“不援助”。
除此之外,我军在东北还要面临两个巨大难题,一个是我军在东北没有苏区那样的群众基础,另外一个则是进军东北的部队在初期扩军时,卷入了不少土匪、恶霸、旧警察等身份的人,导致队伍内良莠不齐,战斗力下降。
东北百姓当时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既要和日本侵略者抗争,又要受到伪军和土匪、恶霸的侵害,还要遭受地主们的剥削和压迫。好不容易坚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跑了日军,蒋介石又挑起内战,令东北这片焦土上的硝烟未散,就再次燃起战火。
但东北老百姓淳朴、善良,仍然认为国民党军才是当时的正规军,对东北民主联军并不信任。若是在苏区,我军与国民党军打仗,当地百姓一定是全力支援我军的,但在我军进入东北初期,不要说支援,甚至在我军带来后,会出现家家关门闭户的情况,令我军的补给和征兵都陷入了艰难境地。
尽管我军在一开始抢占城市时获得了充足的补给,但随着杜聿明率领大军攻城,我军无法守住城市。在四平战役以后,东北民主联军遭受重创,若非美国人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在这个时候调停,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东北民主联军在这种艰难处境之中,是如何做到绝地反击,一年时间就完成扩军百万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我们的开国元帅,大名鼎鼎的罗荣桓。
罗荣桓罗荣桓提出了三个办法,土改、剿匪、整军,短短六个字的方针,对于在东北的军队而言,却如同救命良方。
其中土改和剿匪是为了改善东北百姓对我军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东北百姓彻底摆脱了地主的压迫、土匪的劫掠,过上耕者有其田的向往生活,认清了我军才是人民军队的事实。
而整军则迅速解决了我军因为着急扩军而出现的成分驳杂问题,罗荣桓通过剔除队伍中的土匪、旧警察、伪军等人,又大量招收贫农子弟入伍,迅速扩军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
兵源有了,成分纯粹了,凝聚力强了,这只是建军的基础。想要将部队真正发展成一支能打胜仗、能打硬仗的队伍,光是这样还不够,还要提升战士们的军事素养,只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练兵、带兵这方面,号称“政工元帅”的罗荣桓不擅长,即便能够升任,他一个人也分身乏术。在这个时候,林帅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他善于指挥作战,同样善于练兵,在罗荣桓扩军、整军、建立大后方以后,林帅就开始放手练兵了,两位元帅可谓是无缝衔接。
林帅用兵求稳,喜欢在兵力超过敌人时开战,不打风险大的仗。其实,哪一位指挥者不希望自己能打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这可是会留名青史的功绩。林帅为何很少打这种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林帅爱惜士兵。
因此,林帅在训练士兵时,并不是只给高级将领培训,还会给基层军官和战士培训,把“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等六大战术原则给他们讲透,让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打胜仗,还能尽可能的提高生存能力。
从部队的伤亡情况来看,四野的兵力要远远高于三野,但四野的伤亡数却远远少于三野。据统计,三野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伤亡数达到了60万之多,而兵力更多的四野伤亡数,却仅仅是20万,两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谈及三野和四野的伤亡数,也就提到了华野为何两年时间兵力零增长的原因,伤亡数过多便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华野为何伤亡如此大?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能只归结于一个人的战法,还要考虑当时华野所处的作战环境等因素。
华野的难处国民党军实施重点进攻以后,山东的根据地遭到极大的破坏,尤其是七月分兵以后,兵力缩减的非常严重。最重要的是,当地的百姓同样遭到了极大伤害,可谓是土匪、恶霸肆虐,在国民党纵容下进入一种脱管状态,生灵涂炭。
华野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战绩很惊艳,但不可忽视的是牺牲也不小,在这样的情况下补充兵员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后方被破坏,兵源难觅,想要扩军难上加难,即便是将国民党军战败后的俘虏拉进队伍,也只能勉强持平。
大量俘虏兵进入华野以后,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导致队伍成分不纯,从东北军队的发展来看,此时急需整军。但罗荣桓这样的能力超然的元帅毕竟只有一个,华野没办法复制东野的整军,甚至在队伍中还出现不少解放战士提出作战建议的情况,因为他们掌握的战术比较先进。
这也就涉及到了华野兵力零增长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战术落后。粟裕的指挥水平极高,堪称艺术,但华野众多的基层指挥官却并不能达到他的水平,反而多数都是“大老粗”,在指挥作战时还是老一套冲锋的方式,有时候还是靠解放战士提出火力封锁敌人机枪的办法,才降低伤亡取胜。
这也导致了许多俘虏兵编入华野以后,提升非常迅速,不少解放战士通过打仗立功,很快提升为班长或者排长。要知道,在腐败的国民党军队中,若是没有背景和经济基础的士兵,想要晋升为班长或者排长,那可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这样令解放战士们极大的提升了积极性。
正因为解放战士的这个作用,加上华野失去了大量的根据地,没有了稳固的后方。俘虏兵编入华野的情况越来越多,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增兵来源。华野一边打,一边吸收俘虏兵,在没有稳固后方的情况下接连打神仙仗,但也因此限制了兵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野。
华野打仗两年却零增长,东野主力80万,加上数十万的地方部队,已经超过百万大军的规模,两者相比之下东野显然发展的更好。但考虑到华野的处境,陈毅其实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既能够坐镇华野,帮助粟裕稳住局面,又能够力保华野兵力不减,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