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士兵伙食怎么样?可以没有面包和肉,但不能没有伏特加

地理爱热叭 2024-03-01 18:49:25

文|地理热叭

编辑|地理热叭

前言:

战斗民族的饮食习惯究竟有多彪悍?

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别人都是来杯冰美式提提神,俄罗斯老铁表示,那点咖啡才哪儿到哪儿?想要提神,怎么着也得来两口伏特加。

我们的红军战士挖野菜、煮小米的时候,人家苏联红军在吃什么呢?

二战初期,苏联对自己人相当大方,每天的配餐那叫一个款式丰富、营养均衡。黑面包配红肠,再加上两片酸黄瓜,吃完了之后再来上两口伏特加,二战前的苏军配餐十分贴合咱们对于苏联人的刻板印象。

咱们的人民子弟兵执行任务期间严禁饮酒,苏联红军却没有这种讲究。

普通的苏联红军每天可以分配到二两伏特加,依照兵种的不同,伏特加的数量竟然也会有所增减,据说当时的坦克兵每天能够领到四两。

既然加入了军队,服从军令就是第一要务,喝那么多酒,真的不会误事儿吗?

斯大林对于工农阶级的改造,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酒量这种东西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早已对酒精建立起耐受的苏联红军,自然不会因为二两酒就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

再加上,“酒壮怂人胆”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

当时德国法西斯势如破竹,很多苏联红军战斗经验其实并不丰富,所以说他们需要用酒精麻痹自己的神经,激发自己的勇气,更加勇猛地面对硝烟、炮火与鲜血。

平心而论,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红军的饮食还是相当不错的。主食与肉食品种足够丰富,并且数量也相当充足。

考虑到营养均衡,苏联红军的菜谱上甚至出现了蔬菜这个选项,要知道即使在现在这个生产力旺盛的时代,俄罗斯人民依旧对绿色蔬菜退避三舍,让他们吃口青菜,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从1886年开始,后勤部队就意识到了战士们对于咖啡的需求,茶和咖啡的质量虽然算不上高,却也能够满足行军打仗的“大老粗”们的需要。

除了咖啡,尼古丁也是战士们赖以生存的物资之一。

二战期间,老美向苏联援助了987吨烟纸。

你以为987吨的胭脂能够用多久呢?苏联红军会告诉你,根本用不了几天,大多数时候他们会剪一张废旧报纸,裁成小条,再卷上一些混合烟的烟草。

二战著名将领卡图科夫将军曾说过,皮靴,黑面包,卷心菜,还有马合烟草就是俄罗斯的味道。

可能连斯大林都没有想到,苏联红军“好酒好菜”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太久。在德军的迅猛攻势之下,苏联粮仓乌克兰失守,从那一天开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每天都只有一小块木糠面包,只有卷心菜汤能够提供微薄的热量。苏联红军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有力气去前线奋勇杀敌呢?他们靠什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

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术几乎击溃了整个西欧防线,即使是强大的苏联,在如潮水一般的火力压制之下,也没有讨到甜头。

屋漏偏逢连夜雨,粮仓乌克兰被占领后,苏联的处境变得更加尴尬。

一方面,苏格兰与俄罗斯相邻,一旦德国再次发难,苏联的“心脏”莫斯科极可能直接暴露在敌军面前,到时候苏联的钢铁洪流极有可能迎来退无可退的局面。

另一方面,失去了乌克兰的苏联如同粮草被烧的军队,失去了绝大部分粮食产地的苏联,怎样才能让上百万大军吃饱穿暖呢?

一开始,布尔什维克同志们还能得到一块黑面包,虽然块头小了些,配上蔬菜汤和伏特加勉强还能果腹。

后来后勤部队连小麦都凑不出了,他们索性在面包中加入了更多的麸皮,最艰苦的时候甚至掺入了一些木屑来增重,一条条750克充满纤维素的“面包”,成为苏联红军将士们唯一的食物来源。

由于掺入了大量的木屑与麸皮,这种面包的口感十分糟糕,难以咀嚼不说,想要咽下去都感觉难于登天。

将士们必须搭配一些热汤或者热茶,才能勉强将面包咽下去。

圆白菜汤就是红军部队中最常见的一种热食了,传统的俄罗斯乱炖“库列什”,实际上还需要加一些肥肉、胡萝卜、土豆和小米。

奈何战争状态下,任何物资都相当紧俏。想要找到一颗土豆都困难,更何况是肉食呢。

二战期间,老美其实还援助了苏联78万吨的肉罐头和73万吨的香肠。

而这些宝贵的肉食物资,苏联红军们可不舍得将它们用乱炖糟蹋了,他们会用刀将肉罐头碾成稀碎的沫抹在面包上,用于增加面包的香味,偶尔也会奢侈一点,剃下一条薄薄的香肠,就当给自己加个餐了。

不得不说,苏联人具有相当坚韧的灵魂,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旧尽可能地满足了大家的作战需要。

在战事没有那么紧张之后,后勤部队选择用马肉来代替其他肉食补充,马肉的纤维很粗,味道也算不上好,但是好在十分抗饿,与掺杂了木屑的黑面包搭配,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减肥套餐了。

条件如此艰苦,苏联空军又是如何抗过西伯利亚的寒风的呢?

答案就是喝酒,即使在最为艰难的时候,苏联红军的伏特加配比也没有减少过,那三两杯酒虽然不能喝得尽兴,却在无形之间成为无数红军将士们的毕生追求,正是因为有这么口酒精吊着,他们才能扛过德国的炮火。

据说在苏联攻破德国大门之后,苏联红军直接将目之所及的所有酒精洗劫一空,管他啤酒、红酒还是伏特加,只要是酒精通通都给满上,俄罗斯人对于酒精的执着也是没谁了。

只有“一醉解千愁”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

前些日子,中俄边境免签,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坐着爬犁,来到黑河体验了一把东北早市的乐趣。

这家的油条好香,那家的包子也不错。

在俄罗斯的时候,人家早餐吃面包、火腿配伏特加,来了中国自然也要变得中国化,面包火腿可以变成大肉包子,伏特加也可以变成“大绿棒子”,反正酒是必须喝的。

如果问哪个国家的人最能喝酒,我们绝对当仁不让,内蒙古、山东、东三省无论哪个地方的酒蒙子拎出来都能踩着箱喝。

但若是问哪个国家的人最爱喝酒,那咱们绝对不和俄罗斯争。

咱们喝酒讲究三五成局,讲究好酒好菜,再不济也得有一点花生米,有点添头、零嘴才行。

喝酒的时间也相当讲究。白天要工作上班,那肯定不能耽误工作;第二天家里有正事,头一天晚上也不能喝大酒。

打工人想要喝得尽兴,必须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身边要陪着三五好友一起喝酒聊天才行。即便是这样,一场酒局总会剩下一两个清醒的人,他们会负责将醉成一摊烂泥的好友送回家中。

咱们的好邻居可没有这些讲究,管他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想喝酒,那必须在第一时间来上一瓶,没有酒精加持,他们简直是浑身难受。

喝酒的地点也不拘泥于餐桌,公园的长椅上、街头的人行道旁,哪怕是在过马路的时候,都可以见到手握伏特加,走路摇摇晃晃的人。

醉得轻一些的,尚且还能迷迷糊糊地找到回家的路;喝得不省人事的,索性随便找个地方一躺,管他外面是不是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的寒冬,人家躺下就睡,叫都叫不醒的那种。

俄罗斯的寒风可不是糊弄人的“魔法伤害”,一个身体健康的壮汉在零下30多度的环境里待上一两个小时,体温调节系统也会直接失衡。

严重失温之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直接接收到了“错误代码”,睡在雪地里的人会产生一种身体正在被灼烧的幻觉,从而主动脱去自己的衣物,这在法医学里面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反常脱衣现象”。

每到冬天,俄罗斯的街区里总会出现一两个衣衫单薄、面带苦笑的“冰棍”。

你以为俄罗斯人会引以为戒吗?

并不会,他们可能会在心里悄悄默哀几秒钟,然后走进最近的商店,打开一瓶伏特加,来抚平刚刚内心的嫉妒。

咱们都知道战斗民族是酒蒙子,可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对酒精如此痴迷吗?

我国最冷的地方,是靠近北极村的漠河。

一般人家冰箱的冷冻室不过零下二三十度,漠河的历史最低温度可是创下了零下58℃的全国纪录,你以为这就够冷了吗?欢迎你来俄罗斯感受一下,零下71.2度的极度深寒。

在这样的情况下,站在屋子外面喘口气,睫毛上就能留下一串冰碴。

极寒条件中,酒精似乎已经不是俄罗斯人的自主选择,它不过是普通人想要战胜自然必备的生活物资罢了。

除了气候因素,斯大林对于伏特加的放任自流,也是当地人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30年,为了尽可能收拢资金,将全部精力投放到工业化上。斯大林主动将伏特加推向了农村,试图用酒精搜刮劳动人民钱包里剩余的金钱。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的政策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只要有人在的地方一定可以找到一家俄罗斯酒馆。

当时恐怕连斯大林都没有想到,自己一手造就的“酒精依赖症”,竟然会成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关键。

今天咱们就讲到这里了,苏联红军的饮食和你想象的差距大吗?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