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后,10位重要领导人留守苏区,却只有1人活到建国

AnnieBaek 2024-12-02 17:19:11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共中央派遣10位重要领导人留守中央苏区,肩负起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保卫苏区的重任。

三年的艰苦游击战争,却成为了他们生命的绝唱。在敌人残酷的"清剿"和围追堵截下,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只有一位幸存者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重要领导人留守

自1933年以来,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尽管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但面对敌人的重兵合围和不断收缩的包围圈,红军最终未能守住根据地。

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命令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实施战略转移。同时,中央也决定留下一部分力量坚守苏区,继续战斗,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周恩来率领着红军主力踏上了传奇的远征之路。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留守在中央苏区的,是由项英、陈毅等10位重要领导人组成的"坚守团队"。他们肩负着重要命: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保卫苏区,尽可能打击和消耗敌人;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为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争取时间,掩护其安全。

对于项英、陈毅等人来说,这绝非一项轻松的任务。

他们手下仅有1.6万余名红军战士,外加3万多名伤病员。这样的兵力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相比,可谓是杯水车薪。而且,伤病员需要安置,给养需要筹措,再加上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虎视眈眈,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留守部队绝不能退缩,绝不能动摇。他们表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于是,他们向广大红军指战员和苏区群众发出号召,要求大家要以必胜的信念,团结一致,严阵以待,坚决粉碎国民党的新一轮"围剿"。

调兵遣将,合理部署,将兵力分散到各个县,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按照中共中央最初的部署,他们要坚持阵地战,固守"三角地区",以期待中央红军在外面站稳脚跟后,能够及时反攻,恢复原有苏区。

这个决策在当时的形势下无异于以卵击石。

国民党军队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而留守红军兵力有限,武器弹药匮乏。更何况,主力部队已经远征,若按照阵地战的部署打下去,无异于自取灭亡。

坚持阵地战终败,转入游击显智慧

果不其然,红24师等部队在阵地战中损失惨重。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苏区的天空愈发暗淡。项英等领导人终于意识到,再这样打下去,留守红军必将遭遇覆灭的命运,苏区也将不保。

陈毅满怀忧虑地对项英说:"我们必须改变打法,不能再恋战阵地了。红军若是分散成一个个小部队,打游击战,让敌人找不着目标,这才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项英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明白陈毅的话有道理,可一时之间又难以接受。守土有责,这是多少指战员的信念,也是苏区百姓的期望。若贸然放弃阵地,转入游击,该如何向大家交代。

"现在已经没有时间犹豫了。敌人就在眼前,再这么僵持下去,我们早晚会全军覆没的。"

项英叹了口气,缓缓点了点头。他知道,此时不改变策略,留守红军必将走向灭亡。尽管放弃阵地令人心痛,但为了保存实力,为了红军的延续,这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就在项英犹豫不决之际,中共中央的指示也陆续传来。最高领导人们经过反复权衡,一再强调要彻底改变斗争方式,将主要力量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

毛主席在指示中强调:"要打山地游击,就要灵活机动,善于出奇制胜。部队要化大为小,集中则攻,分散则守,要像鱼在大海里游弋,让敌人抓不到我们的尾巴。"

有了指引,项英、陈毅终于下定决心,带领留守红军告别了阵地,转入了游击战争。红军开始分散成一个个小部队,在广袤的苏区展开周旋。

昔日固守阵地的红军,逐渐化整为零,开始机动灵活的游击。

1935年初,中央红军已经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留守苏区的红军也打了一年多的游击战。尽管他们化整为零,灵活机动,但敌人的"清剿"依然步步紧逼。

留守部队的处境愈发艰难,人员伤亡不断增加,给养也日渐短缺。这时,中共中央发来了最后一道电报:命令留守部队尽快分散突围,开展游击,保存革命力量。

这道电文如同一道惊雷,在项英、陈毅等人心中炸响——突围谈何容易,牺牲恐怕在所难免啊。

突围血战惨牺牲,转战南方开新局

项英、陈毅着手准备突围事宜,他们决定分兵多路,从不同方向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突围开始后,战斗异常惨烈。国民党军队对突围部队发起猛攻。留守红军虽然浴血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伤亡越来越重。在这次突围中,瞿秋白、何叔衡、贺昌等一批重要领导人不幸牺牲。

突围的部队渐渐散入了八闽大地,他们告别了过去集中作战的方式,开始了分散游击、艰苦转战的新阶段。陈毅、粟裕等指战员带领大家,在湘赣闽粤奔走,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对于南下突围的红军将士来说,失去了根据地是异常艰难的。他们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为了尽快扎根南方,陈毅等人四处寻找适合开展游击战的地区。经过一番考察,他们最终选定了湘赣交界的山区。那里地形复杂,群众基础较好,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之地。

刚进入湘赣山区,红军就遭遇了国民党的疯狂"清剿"。敌人调集重兵,分头堵截,妄图一举歼灭这支南下部队。红军被逼得四处躲藏,寸步难行。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陈毅等领导人沉着应对,带领部队灵活机动,巧妙周旋。渐渐地,红军在湘赣边界站稳了脚跟,胜利的曙光初现眉梢。

为了彻底消灭他们,国民党军队在湘赣边界设立了重重封锁线,并实施焦土政策,妄图切断红军的给养来源。一时间,红军陷入了困境。

为了维持供给,陈毅等人带领部队白天耕种,晚上加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除了解决给养,红军还积极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影响。他们秘密接触各地的农会、工会,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的组织。在红军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长此以往,红军将士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南方站稳了脚跟,打开了新的革命局面。

与长征的艰苦相比,南方3年的游击战牺牲的烈士们仿佛被掩埋在时光中,还有当初留守在苏区的10位重要领导人,也只有陈毅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其他9人(翟秋白、项英、陈潭秋、贺昌、何叔衡、刘伯坚、毛泽覃、古柏和方志敏)都在战争中牺牲了。

时至今日,每当人们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都会为之动容和赞叹。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将士度过难关?答案只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游击岁月里,无数的战士以及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这一真理。他们以大无畏的气概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又一章不朽的华章,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