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是尊是贵看大门,是贫是富看新坟”,要如何才能看出?

依依聊文化 2024-08-01 08:36:36

有一些农村老话看起来怪怪的,如果较起真来,在现实生活中,觉得离得很远,怎么也说不通。话中的一些事情,有的能轻易观察到,但是,有的不会真的有人去做。“是尊是贵看大门,是贫是富看新坟”就是这样一句农村老话。

过去,我国乡村是一个处于农耕时代的乡土社会,一个村的人,或者邻近数个村的人,对村里人或邻近村里的人,他们所处社会地位尊卑和家境贫富,不用看人家的大门,也不用看别人的新坟,更不用富贵之家的自己故意显摆,心里早就有数了。

对于一位外地来的人,不了解村里人的情况,又不便问别人,只能通过察观来看看,哪家的大门气派,哪家的大门寒酸,甚至连大门没有,也就是竹篱或者木栅围成的院墙,开一道柴门。这位外来人基本上就能够看出其中的门道了,也就是能够看出这家人社会地位的尊卑。

至于为了求证一个家庭是贫还是富,特意跑到坟地里去看别人家的新坟,普通的正常人是不会这样去做的,除非是个别吃饱后没事干的人,心血来潮,非要钻这个牛角尖不可。如果站在一个外地人的角度来说,这句老话的前半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下半句,怎么说也说不通。

那么,上面这句农村老话,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通过农家的院大门,以及农家的新坟,到底能看出哪些门道来呢?

一、是尊是贵看大门

大门,指住宅通向外面的主要的门,是住宅主要的出入口,被民间称之为宅院的“气口”。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可以从住宅大门的规模及外观,就可看出主人的阶层地位,即地位的尊卑。

古人有“宅以门为冠带”之说。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用衣服冠带的材料、样式等,来划分等级,以显示其阶层地位,大门也同样如此,我国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住宅大门也被纳入其中。这里以清代的住宅大门等级制度为例,参考《大明律》和《大清律》说明。

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除皇宫大门外,私人住宅中级别最高的大门,是皇族专用的大门样式,其他人禁止使用,否则就是僭越,轻则拆除,重则受罚蹲牢房。

王府大门为屋宇式大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五间三扇门,也就是整座大门屋宇为五开间,开三扇门。另一种是三间一扇门,即整座大门屋宇为三开间,开一扇门。并根据爵位,在款式和门的颜色上作出规定:王、公、侯所建大门为“门屋三间五架”,颜色以金漆和朱红。

另外,王府大门的门上有门钉,清朝对宗室的分封制度,‌共分有14个等级,等级不同,门钉数也不同。

2、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朱门”。明代规定为一品级官员高官的府邸使用的大门,明后期放宽到三品以上大官的住宅使用的大门,清朝沿用此例。大门颜色通常为朱红。广亮大门的特点,就是台基比较高,大门的架构由前檐柱、中柱、后檐柱组成,大门整座建筑要高于四合院中的倒座房,略底于正堂。其气势比王府大门要差一些,但比其他大门要气派一些。

3.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通常是三品到五品官员住宅使用的大门。大门的颜色,明代以朱门居多,到了清代以绿门居多。金柱大门的特点,其外观样式类似广亮大门,但也有明显不同之处,广亮大门的门框安装在两根中柱之间,门前有宽敞空间;金柱大门的门框则往前推了一根柱子,安装在中柱与前檐柱之间的柱子上,这根柱子在传建筑中称为金柱,金柱大门也因开在金柱上而得名。金柱大门的门前空间,相对于广亮大门来说,要狭窄一些。

4.蛮子门

蛮子门,这是一种低级官员和普通百姓住宅使用的住宅大门,当然,所谓“普通百姓”是指未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上是指一些富商、大户人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百姓。还有就是一些低级官员后代没有出息,但仍然居住,或者富商和大户败落后,后代变穷了,但仍然作为祖屋居住,这些人也变成了真正的平民百姓。民间有一句俗语说:“穷不改门,富不迁坟”,不改门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人见证祖上的辉煌。

蛮子门的特点是,把门框直接安装在前檐柱之上,与金柱大门相比,门框又往前挪动了一根柱子,门前也就没有什么空间了。蛮子门的颜色,官员住宅可用暗红色门,其他人只能用黑色门。

古代人把贼人称为蛮子,即不讲道理的人,据说此门这样设计,主要是低级官员家丁少或没有家丁,无人看门,门前没有留下空间,贼人就不好在门前停留。蛮子门因此而得名。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些地位不上不下的京城官员,因官价无法得到晋升,也就没有改大门的机会,出于自我安慰的一种说辞。如果是在乡村,这样的大门也是够气派的了。

5.如意门

如意门,是普遍百姓住宅使用的大门样式之一。此种大门,通常在两根前檐柱之间用砖砌好墙后,再在墙的中间留一个门洞,立门大门框架作为大门。如意门名称的来源,一般来说,这种门的门口安装了两个门簪,门簪雕刻了“如意”二字。其颜色不可乱用,朝廷有严格规定,只能用桐油漆几遍。新建的时,门一般为木本色,几年过后,门的颜时变暗变黑。这也是桐油的自然特点。

6. 墙垣式门

墙垣式门,也是普遍百姓住宅使用的大门样式之一。墙垣式门,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围墙的墙体,在墙上开洞竖起大门框开门,或做成简易的门楼式大门。这种大门的颜色,同样要遵守朝廷规定,一般用桐油漆一下即可。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对于建筑的规定非常严格,也非常精细,‌即使是权贵也不得违反。除了对大门样式、颜色等有严格的规定外,对住宅的主体建筑也有严格的规定。比如,

明代建国之初就颁布了禁令,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

到了清朝,基本沿用了明朝的这些规定。因此,在古代,从住宅的角度来说,不仅仅只看住宅的大门,就能看出这家人社会地位的尊卑,或者祖上社会地位的尊卑,通过住宅的主建筑,同样也能看出这家人社会地位的尊卑,或者祖上社会地位的尊卑。

除了以上大门外,各地不同的风俗,有不同样式的大门,比如,乌头门、将军门、道士帽门、牌坊门等等,不论当地风俗怎样,大门的标准要与朝廷的规定相符合,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匹配。

这就是“是尊是贵看大门”,所描述的古代社会背景。

如今的农村大门,已没有了等级之分,制式和颜色等,也不受任何限制,人们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家庭实际情况来修建大门,所以现在的农村大门,已看不出“是尊是贵”。

与此说法相反的是,现在农村新建的房屋,大多是留在农村,或者户口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的房屋,而那些破旧的房屋,往往是属于在城里有体面工作人物的房屋。因此,十多年前,农村有一种说法:哪个村庄破旧的房屋多,说明这个村庄出的人才多,在外工作(指体制内的工作)的人多。

二、是贫是富看新坟‌

我国古代坟墓的规格,在秦代以前,也是按照亡者的社会等级来区分,比如,《礼记》记载:

“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这段话就把等级划得很清楚了,天子坟高三仞,一仞为七到八尺,这里的“尺”为周尺,一周尺约合23厘米,因此,一仞约为161厘米或184厘米。天子的坟高为483厘米或者552厘米。诸侯的坟高是天子坟的一半,应该是约241厘米或276厘米。大夫的坟高约184厘米,士的坟高约92厘米。庶民就无坟了。

汉代以后,历朝历代只在坟墓的名称来区分阶层地位,有陵、冢、墓、坟四种名称,天子的坟墓为“陵”,官宦的坟墓为“冢”,土人和富人的坟墓为“墓”,庶民百姓的坟墓为“坟”。

这就是古代坟墓尊卑和贫富的区别。

到了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坟和墓基本上没有区别,合称为坟墓。我们从明清时期的古墓碑可以看出,所有的碑文上都书写了“某某之墓”,没有“某某之坟”的写法。

如果仅从老坟来看,不管是有墓碑的坟,还是没有墓碑的坟,是无确认坟墓内的人生前,是贫是富。再说,有一些人可能生前很贫穷,但他(她)们的子孙后代富裕起来,重修坟墓,直到现在依然保存坟墓。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还有一些人生前很富有,去世后,子孙后代没有人管他(她)们,成为荒坟野坟,或者在大自然中湮没了。

正因为如此,老话才说:“是贫是富看新坟‌”。那么,“看新坟”能够看到哪些能够体现贫富的现象呢?

这里先得说一下乡村“新坟”的概念。所谓新坟,指人离世埋葬之后,三年内的坟墓,过了三年则被称为老坟了。那么,在三年内,可以通过以下迹象,可以体现坟墓内亡人生前家境的贫和富。

1、看坟堆是否精致

旧时农村,贫穷人家,有的贫到连棺材板都做不起,去世后用竹席或草席一卷,随便挖一个坑就埋了。稍好一些的人家,有棺材板,但是也是那种薄木棺材板,下葬时也不是很讲究。

以上两种情况,因为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愁下顿,请不起地理先生,自己看准了,想怎么埋就怎么埋。这样的贫穷人家下葬后的坟堆,堆得很松散,比较低矮小。立不起墓碑,找一块扁平的铜鼓石,或青岩石,放在坟堆前(立墓碑的地方,通常亡人在坟墓中,头朝玄武,脚向朱雀),民间叫这种石头为磉脚石,或者脚石。

再说,在三年内坟堆经过雨水冲刷,贫穷人家没有时间维护,也有的是懒得维护,坟头的士流失比较多,又很少添土,坟堆更矮,更小。墓前不筑拜台及其他附属设施。一句话,这种人家的坟堆,让人看起来觉得比较潦草和寒酸。

富裕人家就不同了,对于家里即将寿终正寝的老人来说,子女不仅提前备好了上寿材,还定制了墓碑,以及该准备好的都准备好了。

墓穴内比较讲究,金井挖得比较深,放一定数量的木炭和雄黄等。在笔者的家乡,一般夫妻不合葬,下葬时立墓碑,民俗中不能立碑的地方除外。所堆的土,层屋夯实。坟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座,四周用石头周砌起来,高30厘米到60厘米,基座上面就是土堆成的坟堆。

坟堆完工后,一般要在堆堆的表面盖上草皮,或者种一些比较矮的野草品种,让坟头变得葱绿,同时也起到保持的作用。再加上每年新坟拦社祭扫时,都要添一定的土,坟堆就显得比较高大和精致。

比较富裕的人家,一般还要修筑坟墓的一些附属设施,各地风俗不同,附属设施的修筑也不太一样。以山地的坟墓为例,一般来说,坟堆前要修筑拜台,也就是一个半园形的平地,好让子孙祭奠时好下拜。再豪华一些的,堆前置一石几作为供桌,两边置吉祥动物石雕和种植两棵以上的墓树。

旧时,还有一些古俗传承得比较好的地方,在坟墓旁边建有窝棚,用于孝子三年新坟守坟。

2、看三年内到新坟上的祭奠活动

各地风俗不同,对三年新坟的祭奠活动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要做“七七”和百日祭,有的地方则只做一、三、五七。还有的地方不做“七”,用其他的活动方式代替。但总的来说,民间对新坟的祭奠比较频繁。

这里仍然以笔者家乡风俗为例。老人下葬后,子女要连续七天(有的是三天)给老人“送饭”,放在坟前祭奠,早晚各一次。三年内的腊月小年过后,每年要到坟上给老人“烧年纸”。大年初一,儿孙每年要到坟上给老人拜年(有地方亲朋好友要到家里来烧香祭奠),为期也是三年。三年内,每年要进行“拦社”,我们家乡称之为“挂社”,接着就是清明扫墓。

旧时,穷苦人家的日子过得苦,阳间的人都朝不保夕,哪有多余的钱去搞这么多祭奠活动,能省就一点就省一点。

对穷苦人家来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新坟的风光与否,与土地里面的亡人无关,是做给活人看的。正如我们家乡一句俚语所说的“上坟不放炮,活人不知道”,还有一句也很形象“祭的死人,哄的活人”。

说实在的,这也体现穷苦人家的无奈,不是他们不想讲传统,不想讲孝道,而是他们实在是无能为力。比如,湖南湘中地区的“挂社”,过去的传统,凡是参加过葬礼的人,到第三年“挂社”时,也要一起参加。仅办酒席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穷苦人家无法承受,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省去这种祭奠活动。

在那个时候,这些祭奠活动,只有一些家境富裕,至少也是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才能做到。

因此,在旧时的农村,只要看看新坟,就能够看出祭奠的痕迹,比如坟头上插的纸花及木棍有多少根,木棍越多,说明来祭奠的人越多,坟地里烧过纸的不长草的地方越多,说明祭奠越频繁,如此等等。

当然,因各地风俗有很大差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祭奠的痕迹,“是贫是富看新坟”中的“看”,其中的内容不尽相同。

如今农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很大一部分进城买房定居了,很多地方丧葬风俗也随之演变,很多地方已实行火葬、树葬等,也建立了公墓,再加上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如果再用旧时的眼光来“看新坟”,也看不出“是贫是富”。

总而言之,“是尊是贵看大门,是贫是富看新坟”这句老话,是我国在农耕时代为背景产生的,是对当时存在的社会现象而言的,对现代农村来说,这种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