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影像│“风筝王”闫永俊:四十年潜心纸鸢的“追风人”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 2024-08-23 12:00:54

闫永俊(左)为游客讲解风筝制作

活灵活现的巨龙、孔雀,精描细绘的仙鹤、燕子,惟妙惟肖的地动仪……走进素雅的工作室,墙上挂满各式各样的风筝艺术品,非遗传承人闫永俊正静静地伏在桌前,专注地描绘着风筝图样。

扎制风筝41载,坚守民间手工艺

今年74岁的闫永俊,每天在工作室里研究、制作新式风筝。他从1983年开始制作风筝,一干就是41年,只为传承一项古老的技艺—手工制作传统风筝。他也是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风筝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

精描细绘

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风筝,或许只是孩童时的玩具,然而风筝却飞入了闫永俊的心里。7岁时,闫永俊看到别人放风筝,爱好画画和制作手工的他,便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风筝,“用4根竹篾绑成‘米’字形,再找张写大字的绵纸一糊,找不到放风筝的线,就把手套和袜子拆了,然后用陀螺将这些线3股并成1股,绑在风筝上。”虽然那个风筝最终没有飞起来,但他心里留下了制作放飞风筝的种子。

1983年,机缘巧合下,他开始制作风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创作风筝、扎作风筝,已成为闫永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初的乐趣,升华为一种情怀、一种传承。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闫永俊的风筝扎制技术愈发纯熟,造型更加漂亮,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制作出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龙、凤、仙鹤等风筝,还有包含南阳元素的南水北调水源地、南阳四圣、南阳月季、地动仪等风筝。如今,风筝也给闫永俊带来了很多光环,他先后夺得国际级、国家级、省级风筝赛事24块金牌。每次外出参赛,他都不忘宣传南阳。

融入生活,是传承更是情怀

闫永俊(左)指导徒弟制作风筝骨架

刨子、锤子、剪子……在闫永俊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类木匠用具,这些都是他的“老伙计”。制作风筝过程充分体现传统木匠工艺的精髓,这些风筝作品色彩鲜艳、形态逼真,放飞时也平衡稳定,动静相宜。

“做传统风筝,我们讲究‘扎、糊、绘、放’四大步骤,每一步都大有讲究。”闫永俊说,扎即扎制风筝骨架,在材料上,他选用竹龄在3年以上的毛竹。“我们选用的竹子要韧性强、弹性大、油性好。”闫永俊说,“骨架扎制是风筝制作最关键的环节,一个龙头就要用几百根竹篾,花费数月打磨调整,心浮气躁是做不来的。”

一架风筝的诞生,需要经历构思、选材、削条、扎制、裁剪、裱糊、彩绘、试飞等十几道工序。很多小部件需要将竹片劈开后刨平,用酒精灯烤后再定型。

闫永俊说,制作风筝是一门大学问,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涉及力学、美学、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风筝也在“与时俱进”,做风筝的手法多种多样。

为了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闫永俊收了徒弟,还经常在学校开展传承活动。“希望非遗风筝飞得更高、飞得更稳。”闫永俊说。(全媒体记者 张玲 文/图)

风筝造型各异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