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敛的民族性情

文化学者黎荔 2023-01-05 00:56:28

作者:黎荔

据说薰衣草的香味具有舒缓镇静的作用,有助于入眠。睡前喝一杯薰衣草花茶,或把薰衣草香包塞入枕头,可以让人安心入睡。但是,多次测试,我发现对我来说无效。薰衣草香味是一股自然、淡淡的清香,还夹杂着一丝青草的味道。那种紫色的气味,明亮清新,像是毫无窒碍的甘冽的早晨,在吸入的瞬间,让人头脑为之一醒。也许薰衣草对欧洲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从小家里就弥漫薰衣草蜡烛的味道,妈妈用薰衣草的沐浴露、洗衣液、洗手液,还有那软软的薰衣草枕头带来甜甜的睡梦。无处不在的薰衣草味道,让他们觉得闻到薰衣草就是回家了,整个身心都舒缓下来。但中国人对薰衣草的味道是陌生的,我们从小是在花椒大料的味道中长大的,我们对紫苏、茴香的味道远比对薰衣草熟悉,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会本能地保持紧张和戒备的状态,所以在薰衣草的味道中很难放松入睡。

细细嗅闻一下薰衣草的香味,味道高挑上扬,似乎一条条紫色的丝带,在你身边流动,有点桀骜不驯的性格、永不低头的感觉,这种个性在欧洲是比较受推崇的,充分保持自我个性;而传统中国人天性内敛,性格谦逊,唯恐在社会交往的时候锋芒太露,惹得大家反感,所以薰衣草和中国人从骨子里就不太适配,很难产生水乳交融的沉浸式体验。我觉得中国人喜欢的还是厚实沉稳的一炉檀香或沉香,辽远的香馨,若隐若现,婉约羞涩,那幽幽的味道给人以稳定的力量,让人在短时间内整个身心就安顿下来。一炉燃尽的檀香沉香,即使只剩袅袅余烟,也似有若无地散发着淡淡香息,萦绕着说不尽的缠绵悱恻。

中国人理想中的精神状态应该是:超然物外,波澜不惊,虚怀若谷。经历过情感的风霜雨雪,生活的迭荡起伏,沉淀下来的唯有沉默与坦然。没有大喜大悲,只有超然与独立,与自然为伴,与内心对话,与古今圣哲先贤神交,听天籁之音,嗅草木之味,顺应着春夏秋冬、日升月落。这样的境界,是安之若素,知止而定;这样的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的境界,是释然,是放下,是自洽,是通透。独特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守住这个制高点,我们才能与其它民族进行对话。我们的审美理想就是传统的中庸之道、含蓄内敛,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这完全与西方文化的张扬精神不同。

如果以中西方不同的舞蹈风格来论说的话,西方芭蕾是人类摆脱大自然束缚的最为美妙的壮举,其表现为芭蕾姿态动作中的开张性、放射性,强烈地表现出要脱离大地怀抱,到新的空间,更高远的世界去的渴望,反映西方飞升向上的民族情绪。西方舞蹈的一切肢体动作是为了挣脱地心的引力向上升腾,就如哥特式教堂一样不断飞跃朝向着天空圣域、上帝之光。西方芭蕾的舞者几乎无须借助任何舞具,只凭自身的形体便可以驰骋舞台,淋漓尽致地宣泄、展示人体的本然之美。

西方舞蹈强调“开、绷、直、立”四大原则。其中又以开为主要原则,“开”主要指腿的外开性,舞者通过胯部的外开导致了收腹,使得芭蕾舞演员的基本体态挺拔舒展,能够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难以作出的动作。通过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来展现力与美,而追求更大限度的自由与个性。同时为了展现人物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西方芭蕾常常以独舞或双人舞形式出现。著名的舞蹈《天鹅湖》、《睡美人》皆是如此。

而在个性备受压抑,推崇驯顺、温良恭俭的东方民族,却找不到西方芭蕾的舞姿。中国舞蹈“含胸”、“颌首”的内敛性动作,反映了东方民族眷恋、亲近大地的民族情结。大部分中国舞蹈体态特征是重心下沉,讲究曲线美,动作特征是曲线运动,以上肢动作为主。比较典型的如著名舞蹈《千手观音》。中国舞蹈展示在审美旨趣上的“圆、倾、拧、曲”,与西方芭蕾“开、绷、直、立”的文化差异性极其明显。

在中国的舞蹈当中,无论是民族舞还是古典舞,往往是群舞。而在整个群舞当中,通常有一人在前方领舞,其余人则围绕四周或于后方,错落有致但井井有条。整个舞蹈结构严谨,编排细致,每个人都是舞蹈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部。东方舞蹈主“静”,重心低,亲近大地,倾向于向内收。可以说中国舞蹈中基本都是以手臂动作为主,很少有如西方舞蹈中那样大的腿部动作,当然这与当时舞者所着的长袍服饰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崇尚一种温和的谦谦君子之风,追求中庸,因而在舞蹈中也就注定了不可能采取一种极度张扬而外放的舞蹈形态,而是将一种内向的民族心理赋予在舞蹈动作之中。

如果从传统中国文化中藏而不露的内敛气质解释,就可以理解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从来就不是表情丰富的族群,看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就知道什么叫表情的木讷。有人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平坦的面部不适宜做出丰富的表情,另一方面是含蓄内敛的文化性格使然。也有人认为,中国人表情虽不丰富,但内心却丰富细腻。我同意这种说法,中国人的表情固然木讷呆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固然含蓄节制,但并不代表我们是一个粗线条民族。中国人的深情,从青春作伴到白头偕老,成长、相爱、别离、团聚,日子过在食物香气里,在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细水长流的柴米油盐里。这样的情感,平淡如树,却又绚丽如花。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感,却只如月光般细碎的流露,如鹅毛般轻盈的落下。中国式的浪漫都是内敛而隐晦的。那些韵味,你去细细品尝才知晓。

可以说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包子文化”,西方则是“比萨文化”:前者的精髓都包在里面,后者的内容则铺在上面,一目了然。这样无法言明的“深情”和这样的隐忍内敛,也许是只有中国人才可以理解和感受的矛盾,与西方世界确实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