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把德育与美育完美融合,“拿奖拿到手软”

未来有苑 2024-08-20 20:39:19

好的美育,必定是完整的、深入的,导向人的品格情操,导向人的美好生活。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才是学校美育的最终归宿。建校十年,海韵学校找到了一条经由美育通往新时代德育的校本化路径。

美是时代的召唤。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一语道破了过去教育的巨大空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美育。但,美是什么?美育是什么?一百个教育者眼里有一百种美育。

目前的学校美育,普遍存在着窄化的问题。比如把美育等同于音乐课、美术课等;只针对一些在某方面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等等。

如何面向所有的学生,实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美育,真正提升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素养,也许是每所学校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育,到底要将孩子们带往何处?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以美育特色见长,却不止步于美育。对于上述问题,她自有一份独特的答卷。好的美育,必定是完整的、深入的,导向人的品格情操,导向人的美好生活。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才是学校美育的最终归宿。

“我们常说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美’和‘好’往往是一体的。”海韵学校校长何云说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育与德育不可分割,两者的共同目标是:秉承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宗旨,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幸福而完整的人。建校十年,海韵人找到了一条经由美育通往新时代德育的校本化路径。

1、在美育中发现德育:完整的美育,不只是技能教育

成立于2016年的海韵学校学生管弦乐团,由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组成,数年来获奖无数。

但培养出众的音乐尖子生,让学校“拿奖拿到手软”,并不是海韵建立乐团的初衷和目标。

“我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不希望你‘鹤立鸡群’。如果乐团没了你不行,全乐团只有你一个人突出,那你不会是一个好成员。我更希望你们可以做到:乐团没了我会逊色,乐团有了我会精彩。”校长何云说,“大局为重,这是我希望能够通过美育教给孩子们的东西。”

何云的这番话,可以作为海韵学校“以美养德”理念的一个生动注脚。

海纳百川,德馨雅韵——被镌刻在海韵校门上,也落实在学校的教学细节里。德馨雅韵,有德才有雅,德是第一位的。

十年美育耕耘,从“寓德于美”到“德美一体”,再到“以美育人”,海韵的老师们深信,美育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外在审美和技能培育上,最终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善念和生命责任,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走向美好幸福的人生。

“审美有三重境界,一是物的审美,懂得分辨事物的美丑;二是事的审美,有端正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三是人的审美,看人的眼光准不准,想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完整的美育里一定有德育。美的东西一定蕴含着德的元素,进而构成德的基本要求;符合德的标准,就一定是美的体现,进而构成美的固有内涵。美育的“美”和立德树人的“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海韵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少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升入初中部,最长会在海韵度过九年的学习时光。六到九年的时间足以让“美”在一个孩子身上生根发芽,毕业时带着美的“口音”离开学校。

关键是,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美的环境,让他们日复一日得到美的熏陶。这个环境,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为此,海韵学校充分发掘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推行艺术教育“2+X”项目实验,即普及“书法+X(绘画、剪纸、书法等美术类技能)”及“乐器+X(声乐、舞蹈、乐器等音乐类技能)”。

据介绍,海韵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全员参与学习形体课。优雅的体态和得体的举止是孩子们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开端,也是美德培养的起点。书法课也是海韵学生的必修课,用笔在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

最重要的,还是心灵和人格的熏陶。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海韵学校特地邀请了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卞祖善老师亲临学校,与学生交响乐团、学生芭蕾舞团的百余名学生合演我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曲《娘子军操练舞》。

卞祖善老师是《红色娘子军》舞剧的第一位指挥家。合演过程中,灵动的乐声在老一辈艺术家和年轻的孩子们之间流淌着,孩子们得到的不只是艺术技巧的点拨,不只是音乐美的享受,还有一份绕梁不绝的家国情怀。

为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文化,海韵学校还将非遗舞蹈采风和研学旅行相融合,组织师生深入深圳大鹏所城,参与非遗舞蹈的采风、体验、研究和编创活动。一方面以记载、保护、传承非遗舞蹈为目的;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哪怕是在日常的美术课堂和音乐课堂上,也会有德育渗透于其中。“无论是绘画作品、工艺美术作品、音乐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等等,它们都是作者在其实践活动中对各种美的、善的东西的理解和诠释。”

美术课上,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鉴赏民间“泥器皿”时,美术老师会给学生讲泥器皿制作的故事,引领学生学习劳动人民的积极生活态度,理解只有劳动和实践才能产生美。

音乐课上,在学生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音乐老师会转录天安门前升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直观地体验到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德育在重塑美育,美育也同样在重塑德育。

2、在德育中渗透美育:海韵式德育,就在美的日常中

海韵学校的德育,是美的德育,也是日常的德育。

“上学点点头,放学挥挥手;见面先停步,微笑来问好;鞠躬弯弯腰,敬礼用右手。”下午放学时分,学校里总是分外热闹,而《问好歌》是海韵学生的必唱曲目。

德育歌谣,是海韵学校的德育特色项目之一。将德育内容写进童谣,经过谱曲创作再教授给学生,通过美妙的音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是其德育教学的创新之举。

经过反复打磨,海韵教师编写了《德育歌谣》教材,内容涉及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学习、课间纪律、教室卫生、校园卫生、值日劳动等等。进入到相应的校园场景,孩子们就会唱起这支歌,在欢快的歌声中把纪律变为习惯。

“让学生们每天唱德育歌谣,可比单纯的纪律教育的效果好多了。”负责小学德育工作的德育处副主任钟情说,“尤其是小学低学段孩子,年纪小,活泼好动,很难理解和记住那些‘条条框框’,但编成歌后,他们喜欢唱,时时唱,自然就记住了,做到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体现着海韵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

低学段学生小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记得他刚入学时,常常在课堂上走动,大声喧哗,出操追打同学,学习兴趣低下,一度被列入“班级头疼学生”名单。他的转变契机就在于学校的德育歌谣学习活动。

小钰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在学习歌谣的过程中,他对德育歌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竟能全身心投入地上完每一节歌谣课。就这样,小钰成为了班级中掌握德育歌谣最快的孩子。

在率先学会德育歌谣后,小钰担任了班级的“小老师”,不仅教习唱歌,还要帮助同学理解歌谣内容的含义,包括给不认识的汉字注音,给不理解的字词标注解释等。在“教学”的同时,他对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认识慢慢地从陌生到熟悉,从理解到认同。

任何口头填鸭式的教育都不如一次兴趣的激发。很快,小钰不仅以他的认真负责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还因此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开始更加上心。那些曾让老师头疼的“捣蛋行为”,自然也就消失了。

在推广德育歌谣教育活动时,海韵的老师们还将德育歌谣与舞蹈、游戏、图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相融合,既提升了德育情境的愉悦性,又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比如杨济榕老师以童谣为主题,组织学生展示与童谣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同时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与德育歌谣相关的漫画,制成小画报的样式贴于班级各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歌谣。

每周一的国旗下经典诗文诵演也是海韵学校十年如一日般坚持下来的“保留节目”。学校因此被评为“教育部最美诵读实验基地”。

国旗下展演的内容丰富多彩,大到传统文化、革命故事,小到交通规则、诗词书画,尽被海韵师生“收入囊中”,化为题材和创意。学生在表演中融合舞蹈、演唱、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感,从过程中形成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

在平常的班会活动中,基于孩子们好奇心强,对于色彩、图画、视频感兴趣的特点,班主任会将美术、音乐等元素融入其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例如:低年段的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相对较弱,不懂得如何与同学更好地相处,班主任便会设计一节以“我是你的朋友”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朋友、朋友应该怎么做。

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班主任会事先搜集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画来描绘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完之后,班主任让学生来谈谈自己最好的朋友,并将好朋友画在纸上,涂上鲜艳的颜色。

这样的班会课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色彩的运用凸显教育的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海韵学校打磨出了系统而丰富的“德韵”课程体系,包括“明德”“行德”“美德”与“和德”四部分,彰显出海韵人在德育方面的实践深度和远见。

其中,“明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与形成;“行德”教育重点突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美德”教育重视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教育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和德”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创新、审美、劳动等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上,课间时,活动中......德育无处不在,让孩子们以最自然的方式得到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如同一颗颗小石头泛起的一圈圈涟漪,打破了传统德育单调的一池静水。

3、将“美”与“德”融为一体:校园的每一处,都在以美育人

作为一所以艺术立校的学校,海韵学校是很多深圳人心目中的“最美校园”。走在海韵校园里,你会如同身处一片清新的蓝色海洋,处处可见浓郁的音乐元素和艺术氛围。

学校的围墙呈现为独特的古琴造型,正门则模仿竖琴的形态,艺术楼如同一座巨大的三角钢琴,中庭广场、图书馆书柜也使用了钢琴琴键元素。校徽和LOGO均以音符为元素,抽取古琴造型,构建成以蓝色为主基调、以海水为依托的一幅蓝图,彰显着学校海纳百川、德馨雅韵的文化特征。

“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能以美育人。”这是海韵学校的宗旨。

为此,注重细节的海韵人连最不为人注意的消防通道,消防设备都不放过,通通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软包处理的消防栓、消防管,美观而安全;增加花架、绿植的走廊消除了安全隐患;地下室通风塔已被立体绿化处理,确保颜值提升的同时又不影响功能使用,就连中庭凸出的一大块水泥墩也被因地制宜地建成了花池,满目都是怡人的罗汉松景观。

经过精心打造的建筑美和环境美无不彰显着海韵美育“无处不美”的特点。在师生眼中,校园不仅是一个学习和生活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生命成长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

学生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在美轮美奂的建筑中学习、生活,与环境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情绪体验变得美好,创造活力得到激发。

校园内的各类教学功能设施也在无声地展现着海韵学校“于细微之处见真章”的以文化人理念。比如在班级走廊上设置书柜,提供存放空间;教室内布置图书角,便于学生阅读;舞蹈室放置衣柜鞋柜,便于存放演出服;采用可升降桌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功能室桌子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自由组合,等等。

校园各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也都经过了海韵老师的精心设计。水龙头处贴着“请你动动手,别让我哭泣——水龙头求救”的标语;围墙则对孩子们说“请不要往我的脸上抹黑”。这些公益广告词幽默、简练、赏心悦目,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更易于被学生注意和接受。

公益广告需要经过“艺术处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就更需要“艺术化”了。如何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美的榜样,是每一位海韵教师的必修课。

“不美的话,我们不说;不美的事,我们不做。”何云说道。

这样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正呼应了海韵人办学的初心和理念: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在人生的“朝阳期”开始修炼自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在海韵学校度过了美好童年的小熙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小熙刚入学时,校园还在建设中,学生被临时安排在别的学校的体育馆里上学。虽然是临时的教室,但环境一点都不马虎。漂亮的教室,全新的座椅、黑板和多媒体设备,可爱又可敬的老师们,都让这个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小朋友印象深刻。

小熙刚到海韵学校不久,便成了学校的“名人”。“老师们都说我好聪明,但说得最多的是我的纪律。”他用稚嫩的笔触在作文里写道。这是因为,他常常在上课期间干扰其他同学上课,还到校园里乱跑,甚至跑出校门外。

不过,老师们并没有把他视为“熊孩子”,而是用学校里琳琅满目的活动把他“治”得服服帖帖。在班级文化评比和韵律体操比赛中,小熙渐渐懂得了要遵守规则。近一年的艺术德育活动也让行为孤僻、不太合群的他学会了与同学友好相处,成功地融入了班集体。

上了二年级,小熙的进步就更大了。在以“春韵”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布置中,亲手写春联、制作灯笼等活动让他爱上了绘画、剪纸和手工制作;在以“书香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布置中,他又渐渐地爱上了阅读。

如今的小熙同学早已从一个行为习惯难以自控的孩子转变为一个热爱阅读、动静有度的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下,他还在业余时间里学习了钢琴、足球和击剑。

像小熙这样在学校里发掘了自己的“闪光点”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不但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还从中收获了自信、友谊和温暖。尤其是部分学习或社交有困难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向阳生长。

“希望在毕业以后,我们都能成为真正的‘海韵名人’。”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编辑:阿黎

作者:帆沫

来源:校长会

原文刊发于2024年《特区教育特刊·深派教育》杂志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