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快速又内卷的时代,还有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家长吗?
从鸡娃到鸡自己,很多家长无时无刻不是在“鸡”的过程中,就是在去“鸡”的路上。
但他们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容错力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什么叫容错力?
比如说,能接纳孩子考试粗心而丢分;
允许孩子早上迟迟不肯起床;
辅导作业时,孩子怎么也听不明白,家长能包容孩子的所有反应和状态;
孩子犯错后,家长能和颜悦色,淡定如初,这些都是容错力。
也就是说,家长能做到允许一切发生。无论是谁,都是在不断犯错中获得经验,从而实现成长的。
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特别是学习,几乎都是通过试错来实现的。而往往家长恨不得孩子一学就会,一考全对,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更不能接受孩子成绩差的事实。
这样的家长容错力差,孩子的成绩就好不到哪里去。
从能力形成四步法(正向感觉、尝试、经验和能力)看来,前三步都遭到破坏,最终便影响了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验有意愿、有想法,再到付出行动去实践,不管失败或成功,都可以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经验,重复尝试不断感悟,就能形成一种能力。
要想形成一种能力,最重要的环节,不是尝试,也不是经验,而是最初的正向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少家长怕失败,怕麻烦,图省事,不仅不给孩子正向感觉,鼓励孩子有想法、创意,而是不允许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法。
其实,这样的做法,往往在孩子通往成长的道路上设置种种障碍,也破坏了孩子的自驱力。
首先,学习的内驱力是建立在正向感觉上的,只有孩子愿意并主动学习,学习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而很多家长却死死盯着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处不在地说教、纠正。这样就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专注力。
我们都知道尝试新的事物,就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拿孩子学习上的事来说,无论是大声阅读,还是上课积极发言,或者考试时别出心裁答卷,或者按自己独创的方式写作业,又或者进入陌生领域或测试某种想法,都会有失败的可能。
明明这样做,可以有效排查出可能的错误、意料之外的反应和消极的回应。
可是,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耽搁了时间,不放心让孩子去试错。
于是,他们无处不在地插手孩子自己的事情,不允许孩子有自主权、选择权,就是无法承受这些风险的。
这样一来,剥夺孩子自我探索、亲自尝试对与错、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其次,在孩子跃跃欲试地想尝试一些学习方法时,很多家长担心尝试失败而浪费时间,便果断阻止孩子付出行动。
渐渐地,孩子常常得到这样的负向反馈后,再也没有想尝试的冲动。
在具备吸取教训的能力之前,孩子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失败;
想从错误中受益,必须先学会承担责任,还要对别人的帮助、建议和纠正,保持一种接受的心态。
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强的防御心、戒备心,他们常常由内向外看,目光只看向别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愿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
这样的孩子,如果考试成绩太差,心理上承受不了,就会把失败归结到其他方面或者其他人身上。
或者,他会分散注意力来逃避问题。逃避脆弱的孩子,会自动屏蔽那些让自己变得更脆弱的东西,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对这类孩子来讲,即使老师或家长纠错的态度非常温和,也会刺伤他们的情感。
给这类孩子纠错,只会让他们更加逃避或对抗错误,这时,成年人会以为这是孩子粗鲁无礼,但实际上,这是孩子逃避脆弱的表现,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
在亲子教养中,看到现象见到心里极为重要,需要借助洞察力才能做到。我们要学会由外向内看,内观自己。
一个人的成长空间和速度,与他的反思、反省能力息息相关。
再次,孩子一旦没有想法,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循规蹈矩的听话照做,便很难获得专属自己的经验,更别说能形成能力了。
他们失败后常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卸责任,抱怨父母。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模式便刻入骨髓,形成性格。
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失败感一定要转化成无力感,这样大脑才能明白,有些事是行不通的,从而从中吸取教训,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
但是当孩子的情感变得冷酷时,就感受不到失败带来的伤心或者失望,做出的反应也不是吸取教训,而是发泄沮丧情绪。
难怪越来越多家长抱怨,掏心掏肺养大的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恩反哺,反而成了永远喂不饱的白眼狼。
就学生而言,外部的攻击目标就是“bai chi老师”或“无聊的作业”。不管怎样,他们都不会把气愤转化为悲伤,感受不到和无力感相关的情绪。
因此,他们也就不会改变自己的做事习惯、学习方法和其他障碍。
身陷这种模式的孩子,一旦失败,会缺乏应对能力去处理,任何一件事情遭遇阻碍,都会把他们困住,寸步难行。
只有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投入其中,如果家长能给予大力支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便能实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家长便也就能回到初为父母的初衷,允许一切发生,允许孩子成为孩子,自己成为自己,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才是家长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