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抽动症来源于“恐”
抽动症属于小儿情志疾病,患儿发病前往往有情志、精神方面的变化,有些孩子是胆小、受到惊吓,肝失舒泄,肝郁不舒而致肝风动诱发了此病。
中医上,抽动症属于“肝风”“慢惊风”等范畴,惊风又称为“惊搐”,一般多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主要症状。
什么情况会产生恐惧?一来是气血亏虚尤其心脾两虚,承受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侵扰。
二来是肝肾失调,肝胆主决断,肾主恐。
比如有些小孩子先天身体弱,肾精不足,也可能会出现抽动症的表现。“肝常有余”,小孩子肝火过盛也会出现抽动症。
总之吧,是由于小儿脏腑比较脆弱、神志未全、易于受惊。肝主筋,开窍于目,这些症状为肝经风热所致。
有个8岁的患儿,频繁眨眼挤眼、咧嘴,耸肩、喉出异声。
平时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因为抽动的问题,导致他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受到老师批评。
平时喜爱吃肉,喜欢甜食和油炸食品,夜晚多梦易醒,咳嗽咳痰。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热上扰,心肝失调。
以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清热化痰,调肝宁心。
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温胆汤化痰安神。加入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贝母、杏仁化痰止咳。
复诊时,面部抽动已有所改善,幅度变轻,但情绪仍然急躁,调方继续用;
两个月后,面部抽动基本得到控制,仍有明显清嗓,情绪趋于稳定。
随复诊不断调方,并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差不多用了4个月时间,除了偶尔紧张时眨眼,抽动基本消失,注意力也正常了。
继续采用间断用药+足浴等方式,巩固一段时间后停药,随访未见复发。
对于儿童情志疾病,可以适当加入补肾益智之品,帮助生长发育,也可以增进疗效。
前面说过,抽动症跟情志有关,“惊恐伤神”,由于受到惊吓,导致心神失守,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治疗上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
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行痰化瘀之法。
总之,在治疗小儿抽动症时,中医注重从脏腑气血的角度进行辩证治疗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