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仍有人赞颂失败的希特勒,他搞的“拼命经济”是否值得?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1-12-23 11:33:40

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1933年至1945年的德国执政时期,对犹太人、波兰人与俄罗斯人等执行“非日耳曼人种族清洗”,即使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在当时曾经创造极度成功的经济成长,但相较于纳粹杀害超过1500万名受害者的罪行,世界各国仍然严重谴责纳粹,并且将纳粹的各种图腾与国旗、相关宣传内容都列为禁忌。但是在东亚地区,不少人的观点可大不同,甚至认为,希特勒这个曾经带来大量伤亡的历史领袖,还是有值得尊敬、崇拜的地方,仍然有许多人对他歌功颂德。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东方人的历史教育中,对于能让国家富强的领袖或政策,往往会有较多正面的评价,回顾纳粹德国从一次大战后的经济复苏之路,确实和美国与英国的复苏大不同:一次大战后,英国和美国仍然维持自由市场经济,不过政府对于照顾社会弱势的程度有所提升,而德国逐渐转为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去主导国家的经济发展。

德国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赔款及战争导致资源透支,剧烈影响国家财政:一次大战时,许多参战国政府大量印制钞票以应付各种支出,导致各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巨额的战后赔款,更让德国马克贬到一文不值,最后包含德国在内的战败协约国,只好接受付出美金和黄金的赔偿。当时聪明的犹太商人和银行家,看准这一点,先一步透过大量采购拉抬美金和黄金的黑市价格,德国马克对黄金和美元大量贬值,德国银行家变相迅速血洗中产阶级的储蓄,使得大量社会主流人士瞬间变为贫穷,越来越多德国人对犹太银行家的痛恨程度直线上升。

上图:1933年,一名纳粹冲锋队员与党卫军,站在一间犹太人商店前。橱窗前的标语上写着:“德国人!保卫自己!拒绝购买犹太人的商品”。

1934年希特勒通过一连串的动作顺利当上德国元首。由于当时国际货币制度还是金本位制度,能够垄断黄金的国家就能榨干其他国家的外汇来源,让缺乏黄金的国家屈服,迫使它们必须靠借贷来维持生产,于是希特勒认为,一个国家并非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只有实质的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相对应的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基础,银行保险箱中的黄金没有意义。因此德国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货币的基础,不以黄金为本位,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德国有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就制造相对应数量的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希特勒开始一连串的改革,首先便是拒绝赔偿及否定《凡尔赛条约》;1932年德国发展高速公路,实行改良科学与科技;1934-1939年间设立许多国营重工业工厂,将失业劳工引入工厂工作或鼓励从军,并完全控制薪资,精确计算出整个经济体系的劳动价格,进而把财政完全稳定下来。当国家强迫所有人接受平均月收入1万元,假设该国劳动人口是10万人,那么这个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就固定在10亿元,只要掌握到民生必需品的价格、消费人口就可以精准计算国民消费力,快速压制通货膨胀,将物价控制在人民可以负担的范围内。当时纳粹便是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就业问题,失业人口从1933年的600万人减少到1938年的100万人,几乎全民就业(当时德国总人口约6600万)。

国家经济成长的关键是民间消费,所以接着是扩大内需:如果人民不停地进口国外商品,那么资金就会外流,为了扩大内需,则必须考虑限制只能用国货。但德国不能生产的资源就无法比照办理,例如矿物资源、农业资源与油源;隔壁的苏联有广大的西伯利亚,提供了几乎所有矿物资源自给自足,但德国却不能如法炮制,这些工业必备的天然资源价格势必操纵在其他国家手上,只得任由别人开价,需要石油就必须用国内出口商品去换,无法像国内一样控制商品价格。一旦无法控制进口货物的价格,一个国家就容易变成协助别人生产的工业奴隶国,于是希特勒企图干预资源产国的政治与经济,将势力延伸到邻近的国家,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

德国派军队到周围武力较弱的国家“协助稳定局势”,配合实施德国扩大内需的计划,然后用便宜的价格来输入农产品和矿产品。但是增加军队和军事开支又会消费掉公共开支的需要,所以纳粹德国就靠着不断建立军队,然后压迫其他小国,得到更多便宜的农矿产品,再来建立更多军队,以此循环持续扩张经济。

可是军队仍旧不是制造业和农业生产者,军队要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提供的生产力,可行的方法就是用军事的方式去得到低价的资源;例如国家进入口100万吨的粮食,价钱原本是15元,用军队干涉他国市场而让价格跌到5元,这中间的10元价差就可以算是军队产生的,军队生产力就是“1千万元”。军队愈来愈大,就要制造愈来愈多的产值,要产生愈多的产值,就要有更强大的军队,不停地循环才能够收支平衡——军队的运作也是离不开经济原理的。

希特勒掌控德国后做了三大政策:控制所有价格,包括薪水、物价与国民生产力;以不借贷的方式用国库来增加公共建设;扩大内需与增加资源生产力,让德国本身达到自给自足的规模。

希特勒把这三项措施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德国战后像是一个破产的国家一样,但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科技与工业各种设施是不会立即消失的,通过适当的资源整合,德国经济快速的从一次大战后复苏,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刚上台时增长了102%,人民拥有较高的就业机会,国民所得也明显增加了,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于同时期的其他工业化国家。纳粹德国经济规模远超英国、法国,上升到欧洲第二,世界第三。(当时世界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美国和苏联)

虽然德国在经济方面有较理想的成长,但是德国也迫使整个欧陆各国不得不跟着投入军备竞赛,坦克要产生经济产值要不按照市场机制卖掉,要不就得发动侵略,邻近大国为了防御,自然也会跟着提升军备等级,各国不断军备竞赛,任何商品要维持平衡都得有生产和消费,生产了军武,也要消耗军武;德国周围小国一一被侵略后,最终还是得往欧陆以外的方向发展……纳粹德国式的拼命经济,虽然有比较理想的成长,但最终仍将国家推向了战争。这样的经济成长方式真的值得吗?

(完)

7 阅读:1376
评论列表
  • 2021-12-23 18:37

    不管怎么样,就冲清洗犹太人这件事我个人觉得元首还是有可敬之处的

    杯不离手先生 回复:
    难道把大英帝国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拉下来也是错误?
    列宁 回复: 杯不离手先生
    恶人自有恶报,德国不干,美苏迟早会干
  • 2021-12-24 03:46

    从德国角度来说,绝对值得崇拜!!!

    一形尽一迹 回复: 小莹最美不准反驳
    那是被迫于国际压力
    小莹最美不准反驳 回复:
    放什么屁,在德国公开崇拜希特勒要拘留。
  • 2021-12-23 21:29

    主导媒体谴责元首的,去看看,基本都是犹太人。元首为啥只杀犹太人,原因呢。

    吃啥胖这样 回复:
    不会真以为中国人救了他吧
    列宁 回复:
    去苏,英,法等的都是杀的
  • 百姓都在饿肚子会考虑这么多吗

  • 2021-12-28 00:33

    元首杀犹太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 2021-12-23 19:18

    屁股决定立场,如果是苏联人犹太就不会有正面评价,甚至对于整体德国人都会倾向于负面评价。就像中国对日本的评价一样。如果离的近有利益冲突,这种评价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改变。

    吃啥胖这样 回复:
    所以日本侵华是对的[点赞]
  • 2022-01-05 16:38

    元首,是对的

  • 2021-12-23 22:23

    德国联合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动一战,被法国英国反杀,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被肢解,本来法国也想肢解德国,但英国不想法国一家独大,反对肢解德国,给法国埋了颗二十年定时炸弹。后来美国资本不断进入德国,使德国迅速重整军备。二战初期德国取得短暂胜利建立在两点(德国二战实际只取得约2年短暂胜利,1939.9至1941.9): 1.英法一战后举国厌战,奉行著名的绥靖政策,贻误战机自食恶果。2.闪电突袭策略。法国认为德国获得苏台德和波兰的利益后会收手,因此几乎没有真正准备战争,直至德国闪电突袭进来。但德国胜利注定只能极为短暂,巴巴罗萨计划闪电突袭苏联未能像之前一样成功,苏联回过神就把德军按地上摩擦了。

  • 2022-01-07 18:18

    整个欧洲都仇视犹太人。只有元首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犹太人为他们的贪婪付出了代价

  • 2022-01-22 13:46

    统一思想就是成功的法宝 不是一直这样宣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