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29:普鲁塔克《小加图》(上)

永哥历史 2024-10-30 02:50:50

1、普鲁塔克出生于希腊中部波奥提亚地区的喀罗尼亚城,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他曾在雅典哲学家阿摩尼奥斯门下求学,并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担任终身祭师。普鲁塔克广泛游历地中海地区,包括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和小亚细亚,并在罗马讲学,结识了许多权贵。

2、尽管如此,他大部分时间仍在家乡喀罗尼亚度过,专注于写作和教学。他的声名远播,被哈德良皇帝任命为资深长官。普鲁塔克以《希腊罗马名人传》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受欢迎,对蒙田和莎士比亚等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3、普鲁塔克是一位希腊人,但他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国民,没有狭隘的民族情绪,对政治和社会有成熟和乐观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生活在良好的大罗马时代,罗马的盟主霸权是希腊无力缔造大希腊国的必然结果。普鲁塔克认为“希腊时代”已成过去,人口萎缩,在两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在与邻国的战争中丧失了自主权。

4、他在《弗拉米尼乌斯传》中批评希腊的政治腐败,指出希腊人除了在几次著名战役中有良好表现外,打的都是损人不利己的坏仗。他认为罗马统御希腊并非悲剧,隶属于强大安定的帝国是好事。希腊语言和风俗已成为罗马教育的一部分,希腊人在罗马帝国中因教育良好和专长成为头等国民。

5、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是西方世界的学校必读书籍,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普通公民和政治人物提出了向善和美德的要求。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普鲁塔克提供了一种公民美德的教育方式。

6、《名人传》体现了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交叉和融合,强调了这两个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他用平行传记的方式,把希腊和罗马的两位有可比性的人物放在一起,让读者自己来确定,这两个人物中哪一个“更好”一些?“更好”的标准是什么?普鲁塔克通过这种独特的结构安排,将希腊和罗马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7、伯里克利和费边是《名人传》中的两位著名将领,分别在希腊和罗马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不同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伯里克利在雅典鼎盛时期领导军队,通过固守策略避免了斯巴达的攻击;费边则在罗马最艰难时期采用拖延战术对抗迦太基的汉尼拔,成功挽救了罗马,被誉为“游击战之父”。

8、普鲁塔克在他们的传记中进行了比较:伯里克利在富强的雅典背景下,面临的挑战相对较小;而费边在罗马危难时期,任务更为艰巨。两人在政治治理上也面临不同挑战:雅典的繁荣使得政治斗争复杂,而罗马的危机则需要智慧领袖来稳定局势。

9、在个人操守方面,伯里克利和费边都表现出极高的廉洁和无私精神。伯里克利拒绝了所有礼物,而费边甚至用自己的钱赎回士兵。伯里克利为雅典建造了许多壮丽的建筑,而费边在建设罗马方面虽不如伯里克利,但在个人操守上同样无可挑剔。

10、普鲁塔克通过生动的细节叙述,让读者自行思考美德和道德问题,这种“范例”故事在中世纪主要关乎宗教信仰的道德。

11、普鲁塔克自己在《亚历山大》的第一段里清楚地表明,“要记住,我要写的是人生,不是历史。最荣耀的伟业也并不总是能为我们提供对人的善与恶的最清晰的洞察。有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时刻,一个表情或玩笑能让我们看清人物的性格和志趣,胜过最著名的围城战役、最厉害的武器和最血腥的战斗。一个肖像画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面部线条的精确刻画要超过身体的其他部分。所以,请允许我格外专注那些能表现人物灵魂的特征,我用这些来描绘他们的人生,至于那些重大的事情和战斗,就让别人去谈论吧”。

12、普鲁塔克认为,传记作家与历史学家的工作不同,《名人传》注重的不是说出所有的“事实”,而是只挑选一些他认为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最具道德教诲意义的细节。这才是合乎他目的的写作方法。

13、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演说家,是一个斯多葛学派哲学的践行者。他坚定地支持罗马共和制,强烈反对尤利乌斯·恺撒将罗马帝国化的企图。当恺撒违背元老院的意志,进军罗马时,他坚决抵抗,战败后自杀身亡。小加图也因为其传奇般的坚忍和固执而闻名,他诚实、从不受贿,对罗马共和国末期猖獗的政治腐败深恶痛绝。

14、普鲁塔克在《小加图》中详细描述了小加图从小就展现出的固执和绝不妥协的性格。小加图虽然孝顺且好问,但极难被说服。他学习时理解力缓慢,但一旦理解就会牢牢记住,因此一旦主意已定,他人难以改变他的想法。小加图的老师萨佩顿以讲道理而非体罚的方式教育他,这与当时罗马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15、小加图小时候,面对意大利盟友西罗要求帮助取得罗马公民身份的请求,别的孩子都笑着点点头,而他却以沉默和坚定的表情拒绝了对方,甚至在西罗威胁要将他扔出窗外时,他依然毫无畏惧。在另一个故事中,小加图在亲戚的生日聚会上,勇敢地解救了因玩审判游戏而被关在房间里的孩子,展现了他的正直和勇气。

16、小加图对大人也表现出独立性,他对罗马独裁者苏拉的暴政感到愤怒,14岁的小加图经常看到有人被带进苏拉的宅子里遭受酷刑。他问他的老师,为什么人们愿意走进那个像是地狱一样的地方,没有人反抗。老师对他说:“孩子,因为人们怕他胜过了恨他。”小加图对老师说:“那么,你为什么不给我一把剑,好让我杀死他,并让我的国家摆脱这种奴役?”老师听小加图这么说,看到他一脸怒气的样子,不免替他害怕,所以就一直派人跟着小加图,不要让他去做冒险惹祸的事情。

17、公元前63年,小加图当选为下一年的护民官,协助执政官西塞罗处理了喀提林谋反的阴谋。在内战中,小加图支持庞培,并在庞培死后继续战斗,最终因失败而自杀。小加图和西塞罗支持庞培,不仅为了贵族政治,更是为了捍卫共和的最后希望。

18、普鲁塔克的《小加图》第66至70段详细描述了小加图从决定自杀到自杀的过程,这一部分引发了历史学家的不同解读。小加图的自杀被视为政治和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行动,因为他忠于共和价值观,不愿在专制统治下生活。他的自杀行为与斯多葛主义的“一贯自我”原则相符,拒绝在暴政下苟且偷生。

19、小加图在自杀前不断阅读柏拉图的《斐多篇》,这被视为他试图仿效苏格拉底的行为。然而,普鲁塔克笔下的小加图之死与苏格拉底之死有明显不同,增加了其哲学意味的不确定性。《斐多篇》中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死说并不一定代表苏格拉底的真实想法,因此小加图阅读《斐多篇》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与苏格拉底有特别的关系。

20、在《小加图》第66段,小加图已下定决心自杀,不愿接受恺撒的赦免。第67段中,小加图与随从共进晚餐,讨论哲学问题,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悖论”,即只有好人才是自由的,所有的坏人都是奴隶。小加图坚持这一观点,显示出他已决定自杀。晚餐后,他给值班人员下达命令,然后退入房间,阅读《斐多篇》,并试图自杀,但因剑被拿走而未果。最终,他在半夜醒来后成功自杀,死前仍坚持自己的哲学原则。

21、普鲁塔克在《名人传》中对小加图自杀过程的细致描绘,反映了他对斯多葛主义的批判态度。小加图虽然试图以哲学家的方式结束生命,但他的自杀过程充满了暴力和情绪失控,与苏格拉底的平静死亡形成鲜明对比。

22、普鲁塔克通过这些细节,讽刺了斯多葛主义的理想化和对人性的不切实际要求。他认为,斯多葛主义过于教条,难以在现实中践行,小加图的自杀就是一个例证。普鲁塔克本人是柏拉图主义者,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斯多葛主义在理性问题上过于极端。因此,他对小加图的描绘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更是对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反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