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队的青岛,今年在追赶的路上显得尤为急切。
5月份以来,青岛连续发布了几份重磅文件,寻求产业上的突破。
比如5月23日发布了《关于印发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5月31日发布了《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产业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有一种观点是,“城市”,是先有“市”后有“城”,并且“城”因为“市”才能存活下去。而这里的市,就是指贸易,而贸易的根本则是产业。没有产业,买卖便无可依托。
所以,产业对于城市重要性无以复加。城市的兴盛,必然是产业的兴盛。城市的衰弱,必然也是产业衰弱引发的。
而要发展产业,人才必不可缺。所以,7月1日青岛出台了《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
力争到2026年,新引进青年人才45万人以上,青年群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
来源:青岛发布
这样的文件,今年在追逐产业升级路上的重庆、厦门也出台过。
4月份,面对人口大跳水,重庆发布了《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24—2027年)》,正式开启了其抢人操作。
重庆的目标是:
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30万人以上(其中,市外来渝5万人以上)。2025—2027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年均40万人以上(其中,市外来渝年均6万人以上)。4年累计促进150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努力让重庆成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在西部就业创业的首选之城。
4月份,厦门也出台了《关于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保障实施方案》,提出:
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享受长达12个月的免费住宿。
按照方案,毕业3年内来厦门求职、见习,且个人在厦门无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全日制大专(含)以上毕业生(本地大学生集体户视同非本市户籍);来厦门实习的非本市生源全日制大专(含)以上在校大学生,符合条件者均可全程线上申请享受该政策。按照每人“一张床”的住宿标准保障,原则上两人一间,每间最多不超过3人。
02 | 抢人背后和重庆、厦门一样,青岛开抢人才背后,主要有两大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量压力,一个是产业升级需求。
第一,人口增量压力。
重庆之所以定下“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是因为这座城市在2023年的人口增量创下了多个唯一和第一。
是主要城市中,人口减少量第一的城市。是四大直辖市中,唯一负增长的城市。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唯一负增长的城市。是目前公布人口数据的200多个城市中,人口减少量第一的城市。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厦门抢人背后,也有人口增量压力。
最近四年有三年,厦门常住人口增量只有几万人。去年增量跌至1.9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厦门市统计局
青岛,压力更大。因为整个山东,这两年常住人口减少速度非常快。
2023年,山东省常住人口减少了39.82万人,减少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南。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最关键的是,去年山东下辖的16座城市,只有济南、青岛尚有人口增量,其余都在减少。而济南和青岛的人口增量,也是微乎其微。
青岛去年增加了2.94万人,济南增加了2.2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青岛市统计局
纵观过去二十年,青岛常住人口增量最高的时候,也不过21万多。在中心城市中,青岛的人口竞争力并不强。
在中心城市疯狂增长的年代里,深圳、广州都是每年都是五六十万人口增量,成都、杭州、西安、武汉等城市都是三四十万的人口增量。
随着全国人口彻底转向,青岛的人口竞争力越发疲软,明年很有可能会陷入负增长。
所以,抢人必须进行。
第二,产业升级需要。
这些年青岛乃至整个北方大多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都慢了下来。太原一季度的GDP增量甚至为负。
任泽平说,南北发展的速度差异,核心逻辑在于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这一点,非常正确。
正是市场开放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了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最终加大了经济、就业上的差异,引发了人口、经济、产业、财富等各种生产要素自北向南移动。
北方城市想要追逐,除了加大市场开放力度、解放思想外,还要效仿南方强城,抓招商,抓产业。
青岛也曾风光无限过。
民国初期,与上海和天津合称为“上青天”,地位堪比如今的“北上深”。
1949年,青岛的GDP位列全国第五,比武汉、广州、北京都要强。然而,2010年之后,青岛却彻底掉出了前十,被宁波超越。
如今青岛的工业年总产值,只有1万亿出头,而深圳光是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就有2.5万亿,北京软件业的年产值为2.4万亿。曾经作为青岛底色的工业,跟别的城市差距越拉越大。
关于青岛经济放缓的核心原因,本号在之前写青岛的多篇文章中强调过,脱实向虚速度过快。
2022年青岛的第二产业占比为34.8%,要知道2015年,青岛二产占比还高达43.3%,2010年更是高达48.7%。
来源:青岛统计局
同期的宁波,2010年的第二产业占比55.4%,2022年为47.2%,占比合理下滑,广义制造业在经济中占比仍接近一半。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宁波、青岛、天津统计局
在这种背景下:
1,青岛、宁波之间的格局被打破。宁波在2017年顺利超越青岛,取代青岛在五大计划单列市第二城的席位。
2,青岛没有诞生出新的现象级企业。
公众号“秦朔朋友圈”概括,看看今天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靠前的很多是代表着产业时代潮流的“新物种”——京东、阿里、腾讯、苏宁、小米、京东方、顺丰、百度、拼多多等等,但青岛入围的却依旧是一些旧面孔——海尔、海信,都是上世纪90年代培育出来的“老金花”。
所以,今年对产业的升级与布局,非常上心。
要完成工业增加值回归、制造业占比回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就需要不断升级落后产业、布局新兴产业。
要做到这些,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人才。
这才是青岛着急抢夺人才的核心目的。
03 | 青岛,没有退路从今年青岛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件事情上:
第一,追逐风口上的猪,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5月份青岛出台的《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力争整车产量达到40万辆。
而2023年,深圳、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过百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青岛的布局并不算晚,但奈何时运不济,天不助青岛。
城市进化论梳理的资料显示:
2013年,青岛率先入选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拉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2014年,彼时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北汽新能源将北京外首个生产基地放在青岛。这也是青岛首家整车生产、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综合基地。到2017年,北汽新能源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十万辆的纯电动车企。青岛也迎来新能源汽车赛道高光时刻。此后又迎来了一汽大众、解放新能源、奇瑞汽车等整车企业。
但命途多舛。北汽生产的低端新能源汽车主打面向B端,2020年后,在B端订单萎缩、消费需求升级以及疫情等多重压力下,北汽新能源成了“最倒霉的人”,寒气也难以避免传到青岛身上。
之后青岛重仓奇瑞、高合,然而两年前引进的高合汽车,今年年初,竟然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一时间陷入了舆论漩涡。
这才有了5月份的文件,显然青岛要死磕新能源汽车,毕竟这是风口上的猪。
面对大风口,没有哪个城市不心动,哪个企业不心动。
对于企业来说,在时代机遇和政府支持叠加下,谁能成功,谁便是下一个华为。
对于城市来说,争夺风口,本质就是争夺产业,争夺未来的发展潜力。
第二,强力押注集成电路产业。
除了补齐新能源汽车短板外,集成电路也是今年青岛强调的重点产业。
2月,青岛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项目、青岛托普沃德芯片检测产业园项目、青岛墨氪功率芯片检测项目同时开工。
3月,富士康增资1亿元建设青岛新核芯高端封测项目。
4月,中科仪(南通)半导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分公司开业。合肥贝斯兰湿法设备总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和科新微电子芯片设计总部项目正式签约。
5月31日举行的“央企青岛西海岸行”活动中,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旗下中科亿海微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中科亿海微系统项目签约,主要从事智能冰柜控制芯片、新一代水声装备芯片研发销售业务。
6月份,青岛市领导班子再次南下问道深圳、上海、扬州等城市。
在深圳,走访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天畅想集团;在上海,走访了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诚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智车(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在扬州,走访了晶通(高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从行程安排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企业是此番走访考察的重点,尤其是集成电路,且目标指向也很明确:
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力度,吸引更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企业落地青岛。
之所以集中在集成电路、科技企业,是因为集成电路与电子产业,已经被青岛市政府定调为青岛破局的关键。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了新兴产业8个领域和未来产业9个领域:
新兴产业8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未来产业9个领域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
这是中国能否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也是决定未来城市沉浮的关键。未来谁能主导这些产业,谁便是王者。
集成电路,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种。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集成电路,是中国能否突破卡脖子的技术之一。自从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央全力加注芯片技术攻关。
不仅对芯片企业开启降税免税措施,还创建了支撑集成电路发展的基金。
不久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立。
相关分析认为,大基金三期有望撬动超过1万亿的投资额,按照5年投资周期,预估每年投入到先进集成电路制造环节的资金量有望达到2000亿元。
从周期来看,国家大基金前两期的存续期限已经长达十年,而最新成立国家大基金三期存续时间更久,长达15年。
机构表示,国家大基金三期的成立,标志着国产半导体产业在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迈出新的征程,有望延续“强链补链”的国产化使命。
为此,此前青岛召开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议上,明确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均出任“链长”,深入实施“链长制”。由曾赞荣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抓项目、抓投资、抓招商,足见青岛市对该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第三,押注人工智能产业。
5月末,青岛发布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文件提出的总目标是:
2026年,我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高能级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海洋大模型与重点行业大模型国内领先,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赋能应用生态更加完善。
细化的小目标是,到2026年:
第一,打造2—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揭榜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15项以上,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第二,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加快构建资源集中、合作高效的产业集群。
第三,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总规模达到12EFLOPS。存储总量达到1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
第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与赋能应用,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产业升级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升级意味着改变,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圈,意味着要面对未知,要面对不确定性。
城市和人一样,喜欢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这是天性,很难改变。所有熟悉的永远都是好的,陌生的都是坏的,所以大多数人在舒适区里面无法自拔。
而且,产业升级一件需要费时费力、且回报周期很长的事情,不仅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投入,更需要人才源源不断地支持。
然而,即便如此,青岛也没有退路,摆在青岛以及众多城市面前的路也仅此一条。
不破不立,大多数城市只能迎难而上,孤注一掷,准备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放手一搏,方能为自身创造机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