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睡眠到出舱,航天员要克服多少挑战?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1-16 01:34:17

在太空探索领域,睡眠对于宇航员来说是一项既基础又充满挑战的活动。国外宇航员在太空睡眠方面,方式相对较为随意。由于太空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有时可能仅仅是在飞船的某个角落随便找个地方,用束缚带简单地将自己绑一下,便开始进入梦乡。这种看似简单随意的睡眠方式,其实也是在适应太空失重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然而我国航天员的睡眠环境却有着极为规范的设计和不断的优化。从最初飞船时期的挂壁式睡袋开始,我国就致力于为航天员打造舒适的睡眠条件。那时的挂壁式睡袋,虽然空间有限,但已经是保障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能相对安稳入睡的重要设施。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如今的空间站时代,航天员的睡眠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空间站里设置了类似于火车卧铺的单人铺位,虽然铺位的宽度仅够一人使用,但其中蕴含着独特的设计巧思。

这些单人铺位配备了可拉上的帘子,当帘子拉上的那一刻,就仿佛为航天员营造出了一个私密的小空间。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航天员能够拥有一定的隐私保护,暂时忘却周围的复杂环境,安心休息。而且铺位旁还设有悬窗,这一设计堪称点睛之笔。航天员在结束了一天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太空工作后,在睡前可以静静地透过窗户,欣赏到外面浩瀚宇宙中那令人震撼的美丽景色。

漆黑的宇宙背景中,繁星闪烁,星系旋转,这一切都为单调的太空生活增添了一份浪漫而又独特的色彩。在这个小小的铺位上,航天员也实现了从挂壁式睡眠到躺平式睡眠的转变,这种睡眠方式更符合中国人正常的作息习惯,让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感受到家一般的舒适。

不过在太空这样特殊的环境中睡眠,一些必备的辅助物品是不可或缺的。太空环境中,各种机器持续运转,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噪声。这些噪声虽然不会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但却会干扰他们的睡眠质量。因此耳塞成为了航天员睡眠时必不可少的物品。为了满足不同航天员的需求,耳塞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有的耳塞较大,能够将整个耳朵罩住,提供较为全面的隔音效果;有的耳塞则较小,只需塞进耳朵里即可,更加轻便和隐蔽。航天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耳塞。

由于太空舱内通常不会关灯,以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对舱内的情况进行清晰的观察和监控,这就使得眼罩也成为了航天员睡眠时的常用物品。一副合适的眼罩,能够帮助航天员隔绝光线,营造出一个黑暗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进入梦乡。

此外,我国一些女航天员还会在这个小小的私密空间里增添一些温馨的元素。她们会将自己孩子的照片精心地贴在铺位的墙壁上,或者摆放一些其他具有纪念意义的小玩意。这些小小的举动,让这个狭小的空间充满了温馨感和私密感,仿佛成为了她们在太空中的一个小小独立卧室。在这个温馨的小空间里,航天员不仅可以安心地睡眠,还可以在闲暇时光里,静静地看着这些照片和小物件,思念远方的家人。航天员通常也会在这个私密的小空间里进行换衣服等个人活动,确保自己的隐私得到充分的保护。

在空间站的日常监测方面,有着一套严谨而又科学的体系。空间站上的摄像头并非一直处于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而是会根据测控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决定。从指控的角度来看,持续观测航天员的整体情况是至关重要的,这关乎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通过摄像头,地面指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的一举一动,监测他们的身体状态和工作情况。因此,各个指控大厅的值班工作通常不会间断,工作人员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在保障航天员安全和健康的同时,也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隐私。在一些非必要的情况下,摄像头会被关闭,或者调整拍摄的角度,以避免对航天员的个人隐私造成侵犯。这种在保障任务顺利进行和尊重航天员隐私之间的平衡,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航天员的医监医保方面,这是整个航天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医监医保涵盖了航天员在地面和太空的健康情况以及一日生活的全程跟踪。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身体会面临诸多挑战,如失重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等。为了及时了解航天员的身体状况,他们身上会贴有类似于电极器或传感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就像是航天员与地面医监医生之间的桥梁,能够将航天员的心率、血压、体温等各种身体数据实时传输回地面。

同时,航天员自己也需要承担一部分健康监测的工作。他们需要定期进行采血、量血压等测试,并及时将这些测试数据传回地面。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与医监医生保持着频繁的天地通话。一旦身体出现任何不适,航天员必须立即向地面汇报,绝不能自行处理或者硬扛。

尤其是在刚进入太空的前几天,由于前庭功能可能会受到失重环境的影响而失常,航天员会感到非常眩晕,没有方向感。在这种情况下,太空行走等具有较高难度和危险性的任务通常会安排在航天员适应一段时间之后,一般至少要一个星期以上,以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能够胜任这些任务。

在太空行走方面,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航天员穿舱外航天服的时间相比翟志刚首次出舱时已经大大缩短。在翟志刚首次出舱时,穿舱外航天服的过程需要耗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而现在已经缩短到了几十分钟。这一巨大的进步,离不开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

但太空行走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耗费体力的工作。尽管在失重环境下,航天服本身的重量不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但航天服的设计和功能决定了它的复杂性。航天服就像一个微型的航天器,内部要携带氧瓶、二氧化碳过滤装置、生命保障系统等各种设备,这使得航天服整体显得又粗又大,并不贴合身体。这种不贴合的设计,给航天员在进行精细操作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例如在进行拧螺丝等看似简单的工作时,航天员往往需要借助很多工具才能完成。而且航天员所佩戴的手套较大,这虽然是为了满足在太空环境下的防护需求,但也导致他们只能抓得住较大的东西,对于一些小型的、精细的部件则难以操作。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工具,航天员的腰上通常会绑着一个工具带,里面存放着各种在太空行走任务中可能用到的工具。

在地面实验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场景:即使是小朋友在真空手套箱里进行简单的拧螺丝、挥国旗等操作,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太空行走任务的艰巨性。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员需要经过专门的、严格的训练才能胜任太空行走这一任务。他们需要在模拟的太空环境中反复进行操作训练,熟悉航天服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工具的操作技巧,提高自己在失重环境下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只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高强度的训练,航天员才能在真正的太空行走任务中,安全、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本来源@返朴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