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军舰在未向中方通报的情况下,强行穿越台湾海峡,试图以“航行自由”的名义在这个高度敏感的区域刷存在感。
德国护卫舰“巴登符腾堡”号和补给舰“法兰克福”号自5月7日从威廉港和西班牙的罗塔海军基地启航,执行印太任务。尽管德国政府和军方对是否会穿越台湾海峡含糊其词,但这两艘军舰最终还是于9月13日进入台湾海峡,引发中方的迅速反应。
德国军舰此次台海之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自2002年以来,德国海军再未涉足台湾海峡。这次行动显然不仅仅是例行任务,更是德国在美国长期施压下的一次政治性表态。德国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向世界传递其支持所谓“国际规则”的信息,并展示与西方盟友的站队姿态。路透社等媒体称,此举是柏林发出的信号,即支持“航行自由”,以维护国际秩序。事实表明,这次行动无异于饮鸩止渴。
德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台海问题持审慎态度,尤其是在默克尔执政期间,她多次顶住美国的压力,避免让德国卷入亚太地区的敏感事务。默克尔清楚,中德关系对德国的经济至关重要。中国不仅是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还是许多德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尤其是在机械制造、汽车和化工等领域。每一个决策都涉及到德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不能轻率。
这种改变尤其体现在德舰穿越台海事件上。德国政府在事前并没有向中方通报这一行动,显然是为了避免与中国正面交锋,但德方军舰在接近台湾海峡时又打开了“自动船位识别系统”(AIS),公开其位置和动态,以避免发生误判和误解。这个微妙的操作表明,德国在这一行动中并非毫无顾虑。
事实上,德国政府内部在这个问题上争议不断,直至9月10日,德国总理府、外交部和国防部等各方都未对是否穿越台海作出明确表态,直到《明镜周刊》在9月7日披露了德国军舰将于中旬穿越台湾海峡的消息。
中方对此早有预料,并迅速作出反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多次例行记者会上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海峡的问题不是什么“航行自由”问题,而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
当德国军舰驶入台海时,解放军迅速派出军舰从东西两侧逼近德舰,德国军舰在海峡“中线”以东航行,解放军的舰艇在两侧严密监控,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威慑力。据报道,解放军的反应不仅展示了其对区域局势的掌控,还通过这一行动再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与此同时,台湾当局的军舰也尾随德国舰队,然而在这场大国较量中,台湾的角色显得无足轻重。
从战略角度看,德国此次行动既无助于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也未能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德国军舰的火力和技术能力与台海局势的复杂性并不相称,穿越这一争议水域更像是象征性地完成了一次政治任务。
从历史上看,德国并非台海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长期以来在军事行动上极为谨慎,尤其是在跨洲际的军事部署上,通常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任务。然而,自朔尔茨政府上台以来,德国逐渐在亚太地区表现出更多的军事存在,试图以“航行自由”为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德国传统的务实外交原则,也无助于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德国内部对此次行动的争议仍在发酵。虽然德国政府试图通过这次行动向美国及其北约盟友表态,但德国国内的批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德媒评论指出,德国海军此次行动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而德国的经济利益却可能因此受到损害。
德国网友也普遍质疑,一旦台海发生冲突,德国军舰是否真的能够为台湾提供任何实际帮助。德方的这种举动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非维护自身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中方通过此次事件,不仅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应对能力,还获得了实战化数据资源。这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在台海区域的军事部署,还为未来的区域应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种严密的应对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决心,更发出了一种强烈的信号,即任何试图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将面临坚决反制。
总而言之,德国军舰此次穿越台海的行动无疑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德国虽然通过这一行动向美国“尽忠”,但中德关系因此受损,德国经济利益也面临风险。而中国则通过这一事件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其在台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未来,中德之间的外交关系能否重新回到以往的平稳轨道,将取决于德国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能否在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