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和你印象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李绅

大华说生活很享受的 2024-10-10 15:32:39
一、悯农之作,千古传颂

李绅生于唐朝大历七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幼年丧父,随母亲相依为命,吃了不少苦。他亲眼目睹农民生活的艰辛,在与同窗好友李逢吉登上观稼台时,看到农民头顶烈日、辛勤劳作的场景,深受触动,写下了《悯农》诗两首。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劳动的成果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从 “一粒粟” 到 “万颗子”,展现丰收景象,而 “无闲田” 与 “犹饿死” 的强烈反差,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简洁明了地描绘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提醒人们珍惜粮食,每一粒都来之不易。

这两首诗在唐朝诗词中被评为唐诗十佳中的第八佳,至今在很多教科书里也经常出现,影响十分深远。它们不仅表达了李绅对农民的同情,也对当时的社会状态进行了深刻刻画,说出了劳苦大众心中的话。李绅的《悯农》能流传千古,在于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强烈的对比让人们看到农民的疾苦,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二、早年经历,命运多舛

(一)幼年丧父,家境衰落

李绅出生于官宦之家,原本生活无忧。然而,在他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自此逐渐衰落。失去了父亲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李绅与母亲相依为命,过上了艰苦的生活。在那个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的唐朝,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之路异常艰辛。尤其是在看重出身与门第的时代,李绅母子受尽了人间白眼与人情冷暖。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普通百姓想要丰衣足食都十分困难,更何况是单亲家庭。李绅在年幼时,温饱问题成为了棘手难题,常常在饥饿边缘挣扎。寄人篱下的他,边下地劳作边学习四书五经,在艰辛的环境中默默努力。

(二)刻苦求学,初露锋芒

李绅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学习,他常常跑到寺庙蹭书看。在寺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即使曾因将佛经拿来当书稿涂画而遭到寺僧的仗打,也没有放弃学习的决心。李绅饱读诗书,却在仕途上历经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气馁,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以诗受到苏州刺史韦夏卿和著名法学家、诗人吕温的赏识,还先后认识了韩愈、元稹、白居易等未来的诗坛名人。元和初年,李绅终于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很快就离职了。他离开长安,来到金陵,凭借自己的才干得到了节度使李锜的赏识,被任命为掌书记官。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仕途起伏,渐入歧途

(一)初入仕途,刚正不阿

李绅在金陵担任掌书记官时,面对节度使李锜的不臣之心,多次直言劝告。当李锜胁迫他写奏疏时,他假装害怕战抖,以致不能写字,写几笔就涂掉,写坏了几张纸,坚决不与李锜同流合污。这种刚正不阿的态度,让他在困境中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后来,李绅积极参与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元稹等人一起,以诗讽喻时事,为百姓发声。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的作用。李绅在这个时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坚定的立场,成为了正义的代表。

(二)卷入党争,性情大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绅卷入了牛李党争。他成为李德裕的左膀右臂,与白居易分道扬镳。在党争中,李绅逐渐从一个诗人转变为一个政客,开始追求权力。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以诗歌为民请命,而是将诗歌作为与 “牛党” 斗争的工具。为了在党争中获胜,他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变得越来越功利。与白居易在江州写下《琵琶行》等千古名作,一步步奠定诗宗地位不同,李绅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官运亨通,奢侈堕落

随着官职的不断升高,李绅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奢侈。据传,他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尤其喜欢吃鸡舌,吃一顿鸡舌要 300 多只鸡才能凑够一盘,导致后院的死鸡堆积如山。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时,应邀参加李绅的家宴,看到李绅家中私妓成群,感慨颇多,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绅的生活奢华无比,早已丧失了当初的悯农之心。

(四)滥用权力,冷酷无情

李绅发迹后爱耍权威,对昔日亲友态度恶劣。在他未发达前,经常去李元将家做客,亲热地叫他叔叔。但发迹后,李元将自称弟弟、侄子甚至孙子,李绅才勉强满意。对于有同科进士之谊的崔巡官,只因仆人与市民发生争斗,他就将仆人和市民处以极刑,并把崔巡官绑起来痛打 20 杖。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百姓逃走的情况,他却毫不在意地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李绅的冷酷无情,让百姓对他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四、身后评价,褒贬不一

(一)文学成就获赞誉

李绅,身为唐朝的宰相兼诗人,于文学领域成就斐然。他与元稹、白居易交往密切,乃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参与者。《新唐书・李绅传》言其“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负盛名,时号‘短李’”。计有功于《唐诗纪事》中评道:“开成间,绅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因叹逝感时,发于凄楚怨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言辞不一,实乃牵念所属所致尔。”毛晋在《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中盛赞他“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举洗去唐人小赋柔弱靡曼之风气云。”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亦觉李绅的《追昔游诗》“大抵是宦海之梦难以苏醒;然其提笔写兴,详尽备至一生穷达泰否之感,亦令展卷之人代为怅然”。贺裳于《载酒园诗话又编》中更是对李绅的《悯农》诗予以极高评价:“短李以歌行自许,乐天亦称赞之。又少以《悯农》诗获吕温赏识,今此二绝广泛流传,吕之鉴赏实乃精准无误。歌行遂难以复见,唯有《追昔游集》耳,颇具体格。”《四库全书总目》则论李绅之诗“音节舒缓,似难以与同时诸人角逐强弱。然雍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陋习,其格调终究在晚唐诸人刻意刻画纤巧之上也”。宋育仁于《三唐诗品》中亦肯定李绅的五言诗源自谢惠连,虽存缺憾,然七言诗和长歌、短歌皆具独特之处,古风五言和里谣七字“不减张、王,深沉足讽”。

(二)为官堕落遭批判

然而,李绅在为官后期的堕落也遭到了后世的批判。他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被定性为酷吏。他一餐耗费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喜欢吃鸡舌,导致后院死鸡堆积如山。他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当地百姓在他治下惶惶不安,纷纷渡江淮而逃难。他对昔日亲友态度恶劣,爱耍权威,无情无义。他在处理吴湘案时,不问缘由,执意将其处死,虽罪不至死却公报私仇。李绅死后,受到了 “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的惩罚。后世评价他 “官越大越臭”,“骄奢淫逸”“贪酷害民” 之类的恶评不断。

总之,李绅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的文学成就不可忽视,但他为官后期的堕落也让人痛心疾首。他的故事也提醒着后人,要时刻保持初心,不被权力和财富所腐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