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墓前有碗非洲大米:中国杂交水稻,正在非洲横扫饥饿

娱你有呱哦 2024-09-15 15:32:57

在湖南长沙,袁隆平院士的墓前静静摆放着一碗大米,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蕴含着一个跨越大洋的感人故事。

这碗大米来自遥远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是当地农业部官员特意带来的,它不仅是对"杂交水稻之父"的深深敬意,更象征着中国农业技术在非洲大地上结出的丰硕成果。

在非洲这样一个仍然遭受着贫穷落后,饥馑经年的大地上,杂交水稻的影响会有多深呢?

一、中非合作: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4年9月,北京迎来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会上,中国向非洲承诺了一系列农业援助计划:

派出500多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

这些措施预计将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中国对非洲农业发展的坚定支持。

此次峰会不仅是一次外交活动,更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专家们将带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深入非洲的田间地头,他们将与当地农民一起耕种,传授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援助方式,正是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特色所在。

同时,这些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中国的农业专家将与非洲的农业工作者共同探讨适合当地的种植方法,开展品种改良,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里面不仅是技术交流的场所,更是友谊的纽带,将中非两地的农业工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马达加斯加的奇迹:杂交水稻的非洲之旅

马达加斯加是中国农业技术在非洲开花结果的典型代表,2019年,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非洲分中心在这个岛国成立,在示范区,5公顷的杂交水稻每公顷收获高达10.8吨,是当地传统产量的3.6倍。

当地农民试种后,亩产从500公斤飙升到900公斤,几乎翻了一番,这种惊人的增产效果,让马达加斯加政府决定将中国杂交水稻印在面额2万阿里亚里的纸币上,以此表达对中国农业技术的感激之情。

这个成果来之不易,中国专家们需要克服语言障碍、适应当地气候,还要与当地农民建立信任关系,他们通过反复试验,选育出最适合马达加斯加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

同时,他们还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科学种植的方法,从整地、播种到施肥、收割,每个环节都倾注了中国专家的心血。

马达加斯加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体现在当地农民生活的改善上,由于产量的大幅提升,许多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增加。

他们不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还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杂交水稻的成功,正在改变马达加斯加农村的面貌,为这个岛国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全方位援助:中国农技的非洲足迹

中国农业技术的魔力并不局限于马达加斯加,在非洲大陆的其他角落,类似的奇迹不断上演。

在贝宁,中国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自2010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引进了10个玉米品种,并从中优选出3个高产品种在全国推广。

2023年,"贝宁玉米高产实用技术海外培训班"圆满结业,120名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为贝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培训不仅传授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本土的农业技术骨干,为贝宁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卢旺达的故事同样令人振奋,2011年,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立,涵盖菌草、稻谷、水土保持和蚕桑养殖等多个项目,10多年来,中心培养了1800名菌草技术人才,扶持了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企业和合作社。

如今,超过4000户农户从事培育,整个产业链带动了30000多人就业,为卢旺达的农业发展和就业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菌草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为卢旺达的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中国农业技术之所以在非洲如此受欢迎,关键在于它提供的是一套成体系的援助,这不仅包括先进技术,还有专家指导、优质良种和全方位服务。

中国定期开设培训班,培养当地农业技术人才,并扶持当地农业相关公司,如种子公司,助力非洲国家建立自己的农业产业链。

这种全方位的援助模式,为非洲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受援国的农产品产量普遍提升了3-6成,带动了农业就业和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附带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物流和出口,增加了受援国的外汇储备,这种"造血式"的援助,正在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

四、互利共赢:中非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

中国农业技术的输出,不仅是对非洲的援助,也为中国自身带来了诸多好处,它缓解了国内农业领域的内卷,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出海"的机会。

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发展机会,如中国人在海外创业等,此外,它还丰富了国内的食品选择,通过进出口扩大了人民币的影响力。

在中非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截至2023年年中,已有360余种非洲农产品食品获得中国市场准入。

其中,芝麻、烟草、花生、原棉和柑桔是前五大进口农产品,占进口总额的61.3%,这种密切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中非之间的友谊。

人民币在非洲的使用也日益广泛,中国已与南非、埃及、尼日利亚等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多个非洲国家将人民币作为重要储备货币,津巴布韦和安哥拉等国甚至承认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这不仅便利了中非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中国农业技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成功,不仅限于水稻,在巴基斯坦,中国的杂交小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2年建立农业合作以来,中国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实现了45%的增产。

到2022年,巴基斯坦近万亩中国杂交小麦示范区达到了400公斤的最高亩产,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的农机技术正在改变当地的棉花种植方式,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订购了54台中国产采棉机,订单总金额超过8000万元。

这些由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采棉机,每小时可采收25-40亩,采净率95%以上,含杂率低于10%。

采用这种机械化采摘方式,将采摘成本从每公斤2.5元降到0.7元,每亩节约30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棉花种植的经济效益。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如今,这个愿望正在非洲大地上一步步实现,中国的杂交水稻和其他农业技术,正如一股暖流,滋润着非洲的土地,为当地人民带来希望和丰收。

从马达加斯加的水稻,到贝宁的玉米,再到卢旺达的菌草,中国农业技术正在非洲大陆上谱写着一曲"横扫饥饿"的壮丽诗篇,这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友谊的传递,它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的真诚支持,也彰显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强大实力。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中国农业技术在非洲的成功,无疑为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它证明,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那碗摆在袁隆平院士墓前的非洲大米,不仅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纪念,更是中非农业合作结出的丰硕果实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农业技术在非洲的成功,也预示着中非农业合作的美好未来。

在这粒粒饱满的稻米中,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友谊,更看到了中国科技力量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中非农业合作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非洲的农业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非友谊之树必将越长越茂盛。

参考资料:

中非携手向未来 非洲多国领导人:中非友谊历久弥新——2024-08-31 13:01·央视新闻

来论|万里为邻,中非友好再谱新篇——2024-09-09 13:00·澎湃新闻

百度百科:袁隆平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百度百科:卢旺达

百度百科:马达加斯加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