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必读的中秋第一词,原来团圆就是家人相亲相爱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9-17 14:26:42



每到中秋,必读中秋第一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弟弟,送给自己,也送给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人。

而提到这句祝福语,我们不得不想到苏轼与弟弟两个人那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兄弟情。

时间回到1076的中秋,那个时候,苏轼在密州为官。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

尽管他在两年前就申请调到了离弟弟更近的地方——山东。但兄弟俩一个在济南,一个密州,虽然同在这片古老的文明之地上,却只能隔空对话,遥寄思念。

苏辙给哥哥新建的亭子取名超然台,为此,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休对故人思故国,苏轼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思念着弟弟,他想起了少年时与弟弟一起在家读书的时光,想起了曾经许下的“夜雨对床”的约定。

这对仅仅相差2岁的兄弟从小一起在家乡四川念书习字,然后又跟着父亲一起上京赶考。哥哥活泼聪颖,弟弟却内敛沉稳,一路走来,弟弟视才华横溢的哥哥为榜样,哥哥也细心呵护自己的弟弟。

何为兄友弟恭,他们就是典范。

试想一下,哥哥是家里品行端正的长兄,他不是只顾自己出人头地,而且多次认可弟弟的才华,并提携弟弟。弟弟呢,在哥哥的锋芒掩盖下,没有嫉妒,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因为哥哥而感到自豪、不断进步,并用尽全力去弥补哥哥的不足。

苏轼每一次的被贬,苏辙都受到过牵连。比如1079年的“乌台诗案”,苏轼没有管住嘴,在上表的时候,卖弄文采,没收住笔,字里行间暗讽新法和朝廷。嫉妒他的小人便罗列了一系列罪名,把苏轼关入大牢。

在狱中,苏轼受尽折磨,苏辙不遗余力的营救,甚至上书宋神宗,表示愿意还上所有官职来赎哥哥的过错。

此刻,苏轼觉得自己没有了生还的余地,于是把家人托付给弟弟,并感念与苏辙的这段兄弟情: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

最终,在苏辙的奔走营救下,苏轼被赦免,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苏辙也被牵连则被贬到筠州。此刻,他不仅要护送自己的家人,还要马不停蹄的将哥哥的一家十几口人送到黄州。哥哥在黄州没有收入,他又给哥哥寄来生活费。

他对哥哥的扶持可谓是倾其所有。

历史上的亲兄弟,锦上添花的多,携手共进退的少,苏辙却不一样。他不追求锦上添花,而是选择雪中送炭,还能够抵住压力,愿意放下自己的前程,与哥哥共进退,足见他们之间的感情之深。

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兄弟了,更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的知己。

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独占三位,苏轼风头最盛,而在我看来最不起眼的父亲苏洵,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为中国文坛抚育两个文学大家,还教会了两兄弟何为手足情深。

《宋史》中也高度肯定了这对手足情,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所以在中秋节,对着天上的明月,苏轼格外的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情由心生,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把酒问月,如此明亮的月亮几时能有呢?不知道月亮所在的天宫,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楼宇太高,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赏玩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有人间烟火那么暖人心肠?

月光移动,朱红色的楼阁跟着游走,月亮挂在低低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团圆,永远是中秋节的主题。那我们期待的团圆,究竟是什么呢?

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相亲相爱就是团圆。

而要做到相亲相爱,那就要有包容,有退让,有付出,有取舍。

在琐碎的生活中,我们不是一味地去向家人索取,让对方为自己着想,而且怀着感恩的心,尽最大的努力付出。一个懂得,一个大度,一个不抱怨,一个不指责,这样的相处模式,才是最舒适的。

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明月当空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挂念因为种种不得已的原因而无法团聚的亲人。岁月悠悠,即使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会觉得高处不胜寒,因为心里那一缕牵挂,依旧在人间。即使人间有悲欢离合,也依旧挂念着团圆的那一刻。最后,怀着最诚挚的祝福,吟出那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