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
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度荆门望楚 唐初 ·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首联:“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这两句交代了诗人的行程,从梓州出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其中“遥遥”“望望”两个重叠词的运用,表现了诗人的心情,既有对巫峡的留恋,也有对章台的期待。
颔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这两句进一步描写眼前所历之景,巴楚相连,巴国山川尽处,也指已入楚境。荆门山在濛濛烟雾中敞开,象征着诗人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颈联:“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这两句继续写景,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城邑分布在苍茫的田野之外,树林在白云深处被截断,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尾联:“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这两句以楚狂接舆自比,直抒胸臆。诗人以狂歌客自居,表达了自己初入楚境的兴奋与豪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度荆门望楚的所见所感。全诗意境开阔,气象万千,既有对巴楚山川的赞美,也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抒发。同时,诗人以楚狂接舆自比,既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情境,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唐初 · 陈子昂
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
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
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
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园春。
首联:“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这两句写出了边地的荒凉景象,没有芬芳的树木,只有莺鸟的啼声打破了沉寂。一个“新”字突出了莺声的清新悦耳,与边地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颔联:“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这两句进一步描写莺声的特点,它宛转悠扬似乎含有情意,愁苦惆怅就像思念亲人般缠绵。诗人通过莺声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怀人之感。
颈联:“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这两句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明妃王昭君失去了汉朝的宠爱,蔡文姬被掳入胡地身处沙尘。这两个典故都与诗人所处的边地环境相呼应,增加了诗歌的悲壮情感。
尾联:“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园春。”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听到莺声后的感受。听到莺声本应令人落泪,更何况又勾起诗人对故园春天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之情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晚次乐乡县 唐初 ·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首联:“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旅。故乡已经遥远得看不到边际,暗示了诗人已经离家很久,且距离很远。日暮时分,诗人还在孤独地行进着,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颔联:“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眼前的景象和所走的道路。山川原野让诗人迷失了故乡的方向,说明诗人身处异乡,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道路最终通向了一座边远的小城,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处偏远之地的孤独和无奈。
颈联:“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这两句通过描写野外驻防之处的荒烟断绝和深山古木的模糊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和孤独。荒烟断绝意味着人烟稀少,深山古木模糊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尾联:“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自问为何此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接着用猿猴在夜色里的鸣叫来作答。猿鸣声声,清亮而凄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唐初 · 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
首联:“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这两句交代了诗人与王员外一同听完寺中的钟声和诵经声后,开始步入香林坐禅的情景。钟声和诵经声营造出一种宁静、庄严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坐禅做好了铺垫。
颔联:“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这两句描写了开元寺南楼周围的自然景色。岩石庭院中各种树木交错生长,显得生机勃勃;石涧中的泉水淙淙流淌,发出悦耳的鸣响。这些景色与诗人的心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颈联:“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坐禅时的内心感受。水月映照使心境变得宁静,云霞缭绕则让思绪显得幽远。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坐禅过程中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尾联:“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之语。他感叹自己在这尘世间,拖着疲惫多病的身体还在努力攀援。这里的“攀缘”可能指的是仕途上的追求和挣扎。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宁静与人世间的纷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