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误入桃花源,惊遇仙缘奇遇长
在清朝末年,有那么一位姓李的书生,名唤李文远。
这李文远啊,打小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是远近闻名的才子。
可偏生家道中落,到了他这一辈,只剩下一间破草房和几亩薄田。
即便如此,李文远也没放弃读书的念头,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高中状元,光宗耀祖。
那年秋天,李文远带着仅有的几两银子,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
一路风餐露宿,好不艰辛。
这一日,他走到了一片茫茫大山之中,天色渐晚,雾气缭绕,辨不清方向。
李文远心里那个急啊,心想:“这要是迷了路,可如何是好?”
正当他焦急万分之际,忽见前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条小径,两旁是密不透风的树林,小径尽头仿佛透出一丝光亮。
李文远心中一喜,也顾不上多想,便沿着小径走了过去。
走了约有半个时辰,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仙境。
只见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平原上开满了五彩斑斓的鲜花,香气扑鼻。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流过,溪边杨柳依依,仿佛人间仙境。
李文远看得呆了,心想:“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
他沿着小溪一路向前,来到了一座小桥边。
桥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手持一根龙头拐杖,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李文远赶紧上前施礼,问道:“老丈,请问这是何地?
我迷了路,能否指点一二?”
老翁哈哈一笑,说道:“年轻人,此地名为‘仙源村’,外人难得一见。
你既然来了,便是与我村有缘。
来来来,随我进村,喝碗热茶,歇歇脚吧。”
李文远心中感激,跟着老翁进了村。
这仙源村果然名不虚传,只见村中房屋错落有致,都是用青石砌成,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显得古朴而典雅。
村民们穿着朴素,却个个精神矍铄,面带微笑,仿佛没有烦恼一般。
老翁领着李文远来到一间竹舍前,竹舍门前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桃源居”三个大字。
老翁推开门,请李文远进屋。
屋内陈设简单,却干净整洁,一张竹桌,两把竹椅,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画中云雾缭绕,山水相依,意境深远。
老翁亲自为李文远沏了一壶茶,茶香四溢,令人陶醉。
李文远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只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疲惫顿消。
他忍不住赞叹道:“好茶!
好茶!”
老翁微微一笑,说道:“这是村中的特产‘云雾茶’,只有每年的清明时节采摘,用山泉水泡制,方能品出此味。
年轻人,你既然来到此地,便是与仙源村有缘。
老朽有一事相求,不知你愿否答应?”
李文远一听,连忙说道:“老丈但说无妨,只要在下能办到,定当竭力相助。”
老翁叹了口气,说道:“实不相瞒,我村中近来遭遇了一件怪事。
每到夜幕降临,村中便传来阵阵哭声,人心惶惶。
老朽遍访名医道士,皆束手无策。
听闻你乃读书人,定有智慧,想请你帮忙查明真相,还我村安宁。”
李文远一听,心中暗自思量:“这村中之事,必有蹊跷。
我虽一介书生,但也不能见死不救。”于是,他毅然说道:“老丈放心,在下定当竭尽全力,查明真相。”
老翁一听,顿时喜上眉梢,说道:“好!
好!
年轻人,有此义举,实乃我村之福。
这样吧,你先在此住下,明日一早,我再与你细说村中之事。”
李文远点头应允,便在桃源居住了下来。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想着村中的怪事,久久不能平静。
次日清晨,李文远早早起床,洗漱完毕,便来到老翁家中。
老翁早已等候多时,见他来了,便领着他在村中四处查看。
只见村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村民们神色紧张,仿佛生怕被什么东西盯上一般。
老翁边走边说道:“年轻人,你看这村中,白日里尚且如此,到了夜里,更是可怕。
那哭声时隐时现,仿佛就在耳边,却又找不到源头。
村民们都被吓得不敢出门,生怕撞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李文远听得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这哭声究竟从何而来?
莫非真有什么鬼怪作祟?”
正当他思索之际,忽见前方一座小桥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子,正低头哭泣。
那女子身着素衣,长发披肩,哭得梨花带雨,惹人怜爱。
李文远心中一动,快步上前,问道:“姑娘,你为何在此哭泣?
莫非遇到了什么难事?”
那女子抬头一看,见是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便抽泣着说道:“公子有所不知,小女子名叫翠花,本是村中一户人家的女儿。
前几日,我爹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请来大夫也看不出病因。
我娘急得日夜哭泣,我也没了主意,只好在此祈求上天保佑。”
李文远一听,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怜悯之情,说道:“姑娘莫急,我虽不懂医术,但愿意尽力相助。
你带我去看看你爹,说不定能想出办法来。”
翠花一听,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连忙说道:“多谢公子!
多谢公子!”
于是,李文远跟着翠花来到她家。
只见屋内昏暗,一股药味扑鼻而来。
床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面色蜡黄,双眼紧闭,呼吸微弱。
李文远走近一看,只见那人脉搏微弱,似有似无,心中顿时明白了几分。
他转身对翠花说道:“姑娘,你爹这病,乃是中了邪术。
我虽不懂驱邪之法,但愿意一试。
你且去准备一碗清水,一根银针,我再想办法。”
翠花一听,连忙跑去准备。
不一会儿,她端着一碗清水,拿着一根银针走了进来。
李文远接过银针,在碗中蘸了蘸,然后在那人额头、胸口、手腕等处各扎了一针。
只见那银针瞬间变黑,仿佛被什么东西腐蚀了一般。
李文远心中暗惊,心想:“这邪术果然厉害!
幸亏我早有准备,不然还真难对付。”
他拔出银针,对翠花说道:“姑娘,你爹这病,乃是中了邪术所致。
我虽已暂时压制住邪术,但要想根治,还需找到那施法之人。
你且在此照顾你爹,我去找老丈商量对策。”
翠花一听,眼中又闪起了希望之光,连连点头说道:“多谢公子!
多谢公子!”
李文远离开翠花家,找到老翁,将事情经过讲述了一遍。
老翁一听,顿时脸色大变,说道:“果然不出所料!
这村中怪事,定是有人暗中作祟。
年轻人,你既有此等本领,定能找出那施法之人。
老朽这就召集村民,听你调遣。”
李文远一听,心中暗自高兴,心想:“这下可有戏唱了!”于是,他点头应允,跟着老翁来到村中广场。
村民们早已等候多时,见老翁领着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来,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老翁站在高处,大声说道:“乡亲们,这位是李公子,他愿意帮我们查明村中怪事,还我们安宁。
大家要听从他的调遣,不得有误!”
村民们一听,纷纷点头应允。
李文远心中暗自高兴,心想:“这下可好,有了这么多帮手,何愁找不到那施法之人?”
他转身对村民们说道:“乡亲们,村中怪事,定是那施法之人所为。
要想找出他,还需大家齐心协力。
这样吧,大家分成几组,在村中四处搜寻,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一旦发现线索,立即向我报告。”
村民们一听,纷纷行动起来。
李文远也带着几个年轻人,开始在村中搜寻。
他们搜遍了村中的每一个角落,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
李文远心中暗自焦急,心想:“这施法之人究竟藏在哪里?
莫非他会隐身术不成?”
正当他思索之际,忽见前方一座小山包上,隐隐约约有个人影晃动。
李文远心中一动,连忙带着几个年轻人追了过去。
他们沿着山路一路攀爬,终于来到了山顶。
只见山顶上有一座破旧的凉亭,凉亭中坐着一位身穿黑袍的老者,正闭目养神。
李文远一看,心中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心想:“这老者定是那施法之人!
看他这副模样,定是个妖人!”
他大喝一声:“妖人休走!
看剑!”说着,便从腰间拔出一把短剑,向那老者刺去。
那老者一听,猛地睁开眼睛,身形一闪,便躲开了李文远的攻击。
他嘿嘿一笑,说道:“好个大胆的书生!
竟敢来坏我好事!
你可知我是谁?”
李文远一听,怒目而视,说道:“管你是谁!
只要你敢在村中作恶,我李文远就饶不了你!”
那老者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说道:“好个不知死活的东西!
今天就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说着,便从袖中掏出一把乌黑的小刀,向李文远掷来。
李文远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小刀,用力一掷,将小刀还了回去。
那老者没料到李文远有此等本领,躲闪不及,只见那小刀“嗖”地一声,直插老者胸口。
老者惨叫一声,跌倒在地,没了气息。
李文远一看,心中暗自庆幸,心想:“这妖人终于被我除掉了!
村中的怪事,想必也能迎刃而解了。”
他转身对身后的年轻人说道:“兄弟们,咱们快回去,将这好消息告诉乡亲们!”
几个年轻人一听,纷纷点头,跟着李文远下了山。
他们一路小跑,不一会儿便回到了村中广场。
只见村民们正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消息,见他们回来,纷纷围了上来。
李文远站在高处,大声说道:“乡亲们,大家放心!
那施法之人已被我除掉,村中的怪事,想必也能迎刃而解了!”
村民们一听,纷纷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老翁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李文远的手,说道:“年轻人,你真是我们仙源村的大恩人啊!
没有你,我们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李文远一听,连忙说道:“老丈言重了!
我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而已。”
正当村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忽见天空中飘来一朵五彩祥云,祥云上站着一位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手持一柄玉如意,面带微笑,仿佛从天而降的仙女一般。
村民们一看,纷纷惊呆了,心想:“这莫非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了?”
那仙子轻轻落在地上,走到李文远面前,说道:“李公子,你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你不仅除掉了妖人,还救下了整个仙源村。”
李文远一听,心中暗自惊讶,心想:“这仙子究竟是谁?
她为何会认识我?”
那仙子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说道:“李公子,你忘了吗?
那日你在小溪边救下的小狐狸,便是我。”
李文远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心想:“原来如此!
那日我在小溪边救下的小狐狸,竟是这仙子所化。”
他连忙施礼道:“原来是仙子驾到!
在下有眼不识泰山,还望仙子恕罪。”
那仙子微微一笑,说道:“李公子客气了。
你救了我一命,我自然也要报答你的恩情。
今日你除掉了妖人,救下了整个仙源村,我便赐你一件宝物,以表谢意。”
说着,她从袖中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递给李文远。
李文远接过珠子,只见珠子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那仙子说道:“这颗珠子名为‘仙源珠’,是我从仙界带来的宝物。
它能助你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你且收好,日后定有用处。”
李文远一听,心中暗自高兴,连忙说道:“多谢仙子赐宝!
在下定当好好珍惜。”
那仙子微微一笑,说道:“好了,我该回去了。
李公子,后会有期!”
说着,她轻轻一挥衣袖,便化作一道五彩光芒,消失在天际。
李文远望着仙子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村民们见仙子离去,纷纷围上来询问李文远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文远便将事情的经过讲述了一遍。
村民们一听,纷纷惊叹不已,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一般。
老翁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说道:“李公子,你不仅救下了我们仙源村,还得到了仙子的赏识。
这真是我们村中的大幸事啊!”
李文远一听,连忙说道:“老丈言重了!
我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而已。”
村民们纷纷点头称是,对李文远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他们纷纷拿出自家的好酒好菜,款待李文远。
李文远盛情难却,只好一一接受。
这一夜,仙源村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
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仿佛庆祝着盛大的节日。
李文远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所感染,忘却了旅途的疲惫和艰辛。
次日清晨,李文远辞别了村民们,踏上了回京赶考的路。
他怀揣着仙源珠,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他知道,有了这颗珠子,他一定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一路上,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
他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和出色的表现,高中状元,光宗耀祖。
他回到家乡后,将仙源村的事情讲述了一遍,乡亲们纷纷惊叹不已,仿佛听到了传奇故事一般。
而李文远呢?
他并没有忘记仙源村的恩情和仙子的嘱托。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家乡的人们谋福利、办实事。
他修建学堂、兴修水利、改善民生,让家乡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那颗仙源珠呢?
它一直陪伴在李文远的身边,为他保驾护航。
每当他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它总能发挥出神奇的力量,助他化险为夷。
就这样,李文远凭借着仙源珠的庇护和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大英雄。
他的故事也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而仙源村呢?
它也因为李文远的传奇故事而闻名遐迩。
每当有人提起仙源村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位英勇无畏的书生和那位美丽善良的仙子。
他们的故事仿佛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让人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和温暖。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
仙源村和李文远的故事已经传颂了数百年。
但每当人们提起这段传奇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意。
他们知道,这段传奇不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力量。
它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美好、创造辉煌!
,李文远成名之后,却也没忘了本。
每年冬天,他都要回到仙源村,跟村民们一起过年。
村里人都说,李文远这是不忘本,是个大好人。
可李文远却总是摇摇头,说:“啥大好人不大好人的,咱就是搁这长大的,这儿就是咱的家,咱回家过年,不是应该的吗?”
那年冬天,李文远又回了仙源村。
他穿着身新衣裳,手里拿着个挺精致的小盒子,一脸喜气洋洋的。
村民们一看他来了,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文远呐,你这是拿的啥呀?
咋这么神秘呢?”
李文远笑了笑,说:“这可是好东西,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说着,他就把村民们领到了村头的大槐树下。
那棵大槐树可有年头了,村里人都说,它得有几百岁。
一到冬天,大槐树上就挂满了冰凌,亮晶晶的,可好看了。
李文远把手里的小盒子打开,里头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珠子。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珠子,对大伙儿说:“这就是我从京城带回来的宝贝,叫‘仙源珠’。
它能保佑咱们村风调雨顺,大伙儿都能过上好日子。”
村民们一听,都愣住了。
他们都知道李文远在京城做了大官,可没想到他还能带回这么神奇的宝贝。
李文远见大伙儿都愣着,就笑着说:“愣着干啥呀?
快来帮忙,咱把这珠子放到大槐树上,让它守护咱们村。”
大伙儿一听,都忙活起来。
有的搬梯子,有的找绳子,还有的在大槐树下摆起了香案,准备祭祀。
李文远小心翼翼地把珠子挂到了大槐树的枝头上。
珠子一挂上,立刻就放出了柔和的光芒,把周围都照亮了。
村民们一看,都欢呼起来:“好哇!
好哇!
这下咱们村可有福了!”
李文远也高兴得不行,他说:“好了,咱今儿晚上就在这大槐树下摆宴,一起庆祝一下!”
村民们一听,都拍手叫好。
他们忙活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终于在大槐树下摆好了宴席。
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炖菜,喝着烧刀子,心里都暖洋洋的。
李文远端起酒杯,对大伙儿说:“来,咱干一杯!
祝咱们仙源村越来越好,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伙儿一听,都纷纷端起酒杯,跟李文远一起喝了个痛快。
那一宿,仙源村里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
大伙儿都围着大槐树,聊着天,唱着歌,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团圆和幸福。
打那以后,仙源村的日子可真是越过越好了。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伙儿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村里人都说,这都是李文远和那颗“仙源珠”的功劳。
李文远听了,却总是笑笑不说话。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仙源珠”的功劳,更是大伙儿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又到了冬天。
李文远照例又回了仙源村,跟村民们一起过年。
这次,他还带来了一个小徒弟,是个挺机灵的小伙子。
村民们一看李文远又来了,都围了上来,跟他打招呼。
李文远笑着跟大伙儿介绍他的小徒弟,说:“这是我在京城收的徒弟,叫小张。
他可聪明了,学啥都快。”
小张一听师父夸自己,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师父,您别夸我了,我还得跟您多学学呢。”
李文远一听,就哈哈大笑,说:“好小子,还挺谦虚。
行了,咱也别光在这儿站着了,赶紧帮忙准备过年吧。”
说着,他就带着小张和村民们一起忙活起来。
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大伙儿都忙得热火朝天的。
到了晚上,大伙儿又围坐在大槐树下,一起吃年夜饭。
李文远举起酒杯,对大伙儿说:“来,咱再干一杯!
祝咱们仙源村越来越好,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伙儿一听,都纷纷端起酒杯,跟李文远一起喝了个痛快。
小张也学着师父的样子,跟大伙儿一起碰杯、喝酒,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那一宿,仙源村里又是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
大伙儿都围着大槐树,聊着天,唱着歌,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团圆和幸福。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
李文远每年都会带着他的小徒弟回仙源村过年,跟村民们一起分享这份难得的团圆和幸福。
而仙源村呢?
也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了,大伙儿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村里人都说,这都是李文远的功劳。
可李文远却总是摇摇头说:“啥功劳不功劳的?
咱就是搁这长大的,这儿就是咱的家。
能为家乡做点事儿,这不是应该的吗?”
大伙儿一听这话都笑了。
他们知道李文远这个人低调谦逊、善良实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家乡、装着大伙儿。
有他在,仙源村的日子就肯定会越过越好。
故事讲到这儿也就完了。
你说这李文远是不是个好人呐?
那肯定是!
他不仅做了大官、成了大英雄,还没忘了本、没忘了家乡。
这样的好人可真是不多见了!
咱们可得好好向他学习、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