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十五年:基辛格纽约采访记(上)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1-27 07:43:14

来源:浮生万象纪实

芸芸众生,能活过一百岁而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奔走不倒的,基辛格当之无愧堪称第一人。直到不久前,他去世的消息被最终证实,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时代随他而去了。

当年我采访的那位“外交大腕”亨利·基辛格博士,时年65岁,还没有半点衰老迹象:思维灵活,眼神专注,言辞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如今,找出那张与他合影的照片,所有围绕着这次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种种画面,便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三十五年,恰是一代人的光阴,如今博士离去,我也步入晚年,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太阳还是那个太阳,但是世界上两个强大的国家,却已悄然改变了自己的国运势能,此消彼长,无人能够阻挡,而基辛格,恰恰成为这段风云变迁的鉴证者。而我,一个无名之辈,竟能在80年代去美国采访基辛格,是何等稀罕的机会!

1989.3.29,在纽约采访基辛格

那时,我作为中央电视台《建国四十年》系列片的总撰稿,要带摄制组去采访基辛格这样的顶级大佬,当然要先把功课做足。当年哪有网络?我穷尽了各种手段调研,才算把他的画像描了个大概。

基辛格的确不同寻常。他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家庭,曾有13位亲属被送进纳粹的毒气室。跟随父母避难到美国之后,他在二战中应征加入美军,并被派往欧洲战场。他的德语立刻大派用场,担任随军翻译,并很快被破格提拔为美国占领军的官员。要点来了:这个不起眼的犹太军人竟然能放下对德国人的灭族之仇,理性、宽容地对战败国行使权力,早早显露出斡旋冲突的能力和格局。战后,基辛格如愿以偿拿着退役军人奖学金进入了哈佛大学,一路以学霸成绩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他志向明确:要进入政界圈子。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基辛格开始大展身手。他起初是尼克松竞选对手的顾问,把尼克松骂得个狗血喷头,但是,尼克松上台后却不计前嫌当起了“伯乐”,看中基辛格的外交才能,聘请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从此,基辛格开始声名鹊起,由文人战略家变身为白宫政策制定人。也正是他所信奉的“均势外交”理论,推动尼克松改善了美中关系,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地缘政治架构,他也因此获得了至高荣誉——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与尼克松在白宫

话说回来,一旦开始着手准备行程,就体会到“奔赴美帝国主义”是多么严重的大事。首先是谁出路费?虽说央视给我们二十集的片子拨有40万“巨款”,但要全国各地采访拍摄——从小岗村、深圳特区到大庆大寨一个也不能少,哪里够用?美国大使馆听说了,便拍拍胸脯要支付我们访美的差旅费用,不料却被广电总局断然拒绝,说涉及建国40周年题材的央视制作,不能有美国经费参与其中。也对,吃人家的嘴软嘛。

国际机票可是一笔大开支。谢天谢地,经过一番奔走运作,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同意给我们赞助三张去美国往返的免费国际机票。而且,而且,我们搭乘的这个航班,赶上了国航纽约航线开通周年的纪念活动,由国航总裁李家祥亲自驾机,我们这趟“蹭飞”算是“蹭”出了最高规格。

当然,对基辛格的采访才是最重要的环节。驻纽约总领馆负责这次采访的安排,由他们联系了基辛格办公室,对方表示接受采访,时间定为30分钟,同时要求我们提交向基辛格提出的问题,不超过三个。我赶紧拟好问题,用传真机发给了纽约总领馆。

为何要采访基辛格?因为在我们的系列片里,回顾新中国外交四十年历程。不能没有中美关系解冻这一篇章,而说到中美关系解冻,让基辛格出面说话才最有份量。因此,我在向广电局党委汇报这部片子的内容概要时,就斗胆提出了要去美国采访基辛格。结果,居然当场获得了批准!

以三十分钟节目浓缩四十年中国外交史,岂能随心所欲!我找到了当时的外经贸部副部长李岚清请教。他的眼镜后面透出一种学者式的睿智,问我设定的主线是什么?我回答说:就俩关键词:一个是“和平”——中国守护国土安宁和世界和平;另一个是“尊严”——我们不乞求“跪着的”和平,敢于面对强权出手。这两个词缺一不可,组成40年外交的主线,构成本集题目:“尊严的和平”。他对这个选择十分赞同,还表示愿意帮我们去找相关的资料。

万事俱备,只待闯入神秘陌生的“资本主义大本营。

落地纽约后,一切的中心都围绕采访进行,无暇他顾。领事馆给我们介绍了一位美方派来全程协助我们,负责翻译与陪同的华人,名叫葛森。五十来岁的他戴着眼镜,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态度友善温和,开车来接我们,见面就主动帮着搬摄影器械。我当时心存疑虑:此人的“全程陪同”是否会负有其他“使命”,比如监视、限制什么的?但很快我们就明白了,他是我们难得的好帮手、真朋友。

基辛格的办公室,就在他创办的“联合咨询公司”总部,位于寸土寸金的纽约中央公园附近。室内布置简单,从塑料百叶窗到刷白的墙壁,没有豪华家具和装饰。采访开始,我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美方当时是如何从中国紧闭的大门外,觉察到“门缝”里传出的“和解”信息的?

基辛格说,其实尼克松从1969年起就有了访问中国的念头,但是第二年美军入侵柬埔寨,毛泽东立即发表了反美声明——《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尼克松看后非常沮丧,而基辛格认为“那是一篇非常空洞的声明。它没有提出什么威胁,没有承担什么义务,对你没有进行人身攻击,在有争议的双边问题上避免表态。不必很介意。”

然而四个多月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美国记者斯诺,基辛格说,“中方传递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这张照片是想传达点什么。”

1971年国庆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

眼见美国人没反应,几个月后毛泽东又将斯诺请到中南海,通过斯诺公开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欢迎尼克松上台”。“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至此,基辛格才体会到这一切动作的深刻寓意。于是,才有了他之后秘密访华的传奇故事。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问基辛格对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印象,他的目光突然变得温暖起来,放下谨慎斟酌的外交辞令说:在我外交生涯中,周总理是极具智慧和个人魅力的一位职业外交家。他学识渊博,举止优雅,即使在激烈的外交谈判中也能令对手心生敬意。

30分钟,完成了预设的采访,但在这时我心有未甘,在双方预定的“三个问题”之外,临时“加码”了一个对方没有想到的问题,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后来发生了什么?将在下一篇继续解读。

【来源:浮生万象纪实】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