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对于中医好坏的评价,最被人关注的就是“把脉”。以前的老人说某某中医很不错,总会说他“把得一手好脉”。
于是,在外行人眼里,“把脉”或者说“看脉”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里面的道行很深。
而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中医逐渐没落起来,在一些人眼里,“把脉”其实就是故弄玄虚。
那么,上面两种观点,到底哪一种更靠谱呢?
首先,中医对于“把脉”确实是相当重视的,历代医家在“脉象”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
实际上,中医把脉确实非常讲究,它是一个很精准的诊病过程。
一个中医,如果在把脉的过程中准确全面地掌握了脉象中隐藏的问题,自然就能对症处方,从而成为别人眼里的“神医”。
但去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在把脉之前总会问你一句“有没有吃饭”。如果刚刚吃过饭,一般都会让你休息一阵后再诊脉。
而乡间中医在接诊一些疑难杂症时,更会强调让你早晨起床后再来诊脉。
因为在中医眼里,“脉”代表的就是身体的气血状态。就以“弦脉”来说,中医认为和肝风有关,对应在现代医学方面,就常与血压偏高有关了。
其次,中医把脉也并不是故弄玄虚。
相反,不管是寸关尺,还是浮沉迟数这些基本脉理,其实就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甚至有的方面还能借助现代科学的仪器进行验证。
当然,中医说气血里面的“气”,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无法用什么仪器量具来检测。但中医就是能从个人经验中察觉到病人身体上“气”的变化来。
就以最简单的感冒来说,感受外邪之后,体内气机的变化,都能从脉象上体现出来。
而一些长期久病之人,体内的脏腑也会存在某些质变,这时候的脉象就和外感症候的脉象明显不同。
以最常见的验证感染,和慢病久病之人,他们之间的脉象差异就相当明显。
如果久病之人出现了癥瘕积聚,那脉象的变化就更为明显了,这也是那些名老中医在把脉后最容易接收到的信息。
除了外感和久病之外,中医甚至还能在把脉的时候察觉到胃里的变化。
有经验的中医,把脉的时候会更在意你的脾胃好不好。
因为《黄帝内经》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甚至说“胃为水谷之海”,更有“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之说。
中医在把脉的时候,一般会更关注“右关脉”,这也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的体现。
如果右手关脉的脉象浮滑,一般说明胃中有炎症存在,中医辨证主要为两大类:阴虚,湿热。
但有时候,右关脉浮滑也未必有胃不好,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刚刚吃过饭,或者刚刚进食不久。
为什么《黄帝内经》会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其实就是因为胃里面有其它存在而导致气血运行的异常。
刚刚吃过饭,胃里面自然是充盈的,这一点和“胃里面有东西”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也有发热的人,可能几天里都不需要大便,这时候中医就会认为肠中有“燥屎”存在。
要知道中医的脾胃,其实也包括了一部分肠的内容。此时的脉象,肯定还要观察双手的尺脉,而且还是洪大有力的脉象。
如果湿热下注而出现了腹泻,那么脉象就可能从洪大有力变虚了。
有经验的老中医可能会在给女性把脉的时候判断是否怀孕,其实也和“里面有东西”相类似,此时的脉象中医称之为“滑脉”,大致感觉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从饮食习惯上来说,北方人晚上较少吃东西,因为北方寒气比较重,进食后的食物需要更长时间消化。
因此,北方人的正餐次数可以少一点,这一点和南方人喜欢吃消夜是截然相反的。
但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晚上最好还是少吃东西。
因为晚上吃饱了就很可能导致失眠,这也是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晚上吃多了,和真的“胃不好”,它们的脉象其实大致类似,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
总而言之,去看中医时,最好选择清晨没有进食之前,其他时间段也尽量避开进食后立即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