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就有人道尽了现代医疗的弊病,可见这个弊病就不是现在就存在的,而是亘古就有。亘古就有而到现在还没解决,可见此难题之难!那毫无例外的此难题就是人性的难题,大道的难题。
孙思邈,唐初医药学家,著有《千金方》。他写《千金方》的目的就是觉得过往已存的医书太过于繁杂了,遇到个疑难杂症,医生翻医书翻半天都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案,等到找到了,兴冲冲地拿着书去找病人,一看病人已经嗝屁了,原话是“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所以他要写一本简单明了的医书,就跟互联网似的,一搜就有,尽可能的救人性命。之所以给这本书取名《千金方》,也是因为他觉得人命贵千金。由此可见,这个人不仅仅是医术高超,而且格局很高,心怀苍生,所以他的书里写的也尽是至善至理名言。
他在《千金方.论大医习业第一》这一章里里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其实就是在论述医生的医术学起来没那么容易的,不仅要学各种医书,比如《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等;还要学哲学,心理学,比如《周易》,老庄等;还要学什么天文地理,没个十年八年学不完,学完了还要实习长经验,这都得奔二十年去了,所以古人学医都要从小学起。
再看看现在的医学生,都是从大学才开始学,也就是成年了才开始学,按照人生进程,成年之后没几年就要自力更生,成家立业,养家糊口,那留给他学习的时间就已经不多了。好的学个十年八年,毕业去坐门诊,他自己都一知半解的,给你误诊一个其实就很正常了。
这方面西医还好点,他跟工厂流水线一样,是标准化作业,只要不是疑难杂症,把标准背会了,检查都是仪器做的,看看检查单,我自己网上搜一下也大差不差。
中医可就难咯,西医看局部,中医看整体。而且西医有各种各样精密的仪器帮助诊断,中医就一个人,他需要望闻问切,把精密仪器干的活给干了;他需要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把诊断的活儿给干了;他还需要开方/针灸/推拿/拔罐,把治疗的活儿给干了。但是他就在大学里学了那么几年,这点学习时间,能把脉看准了吗?望闻问切,是看病手段,确定病因后 ,还要通盘考虑后才能开方子,患者的年龄,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的饮食习惯,患者的身体状态能承受什么程度的药物,等等。
所以中医这玩意儿没有时间的沉淀,经验的积累根本出不来,除非你天赋异禀;所以看病都要找老中医,但是大家都找老中医了,年轻的医生没有经验积累,等他老了,也就没有和年龄匹配的水平了,这样恶性循环下来,中医就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玄学了,治不好吃不坏,越来越式微,可那些人怎么知道玄之又玄,就是众妙之门哦。
他在《千金方.论大医精诚第二》里涉及到的就是医生的医德问题。可见至少在唐初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有的医生对患者使用“望”术,但这个“望”不是观察患者哪里有病,而是观察这个患者有没有钱,有钱就多开点药,开点贵药,没钱就开点便宜药,“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就像现在有些医生也会看人开药,看上去有钱的,有医保的,开贵的药,穷的开便宜的药。还有更恶劣的,收红包才能好好办事儿的。都是利益驱动,人的本性都是要过好日子的,过好日子就需要得到更多的物资,期望所有医生都像孙思邈一样成为大德之医,用医德来约束自己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政府扎好制度的笼子,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人性,所以近年来此类事件也越来越少了。
所以,《千金方》不仅仅是一本治病救人的医书,也是一本触及人性,直指行业弊端的好书,没有中医的全局观和作者本人高尚的品德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