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罗素:聪明人充满疑惑,傻子们坚信不疑

幻翠聊文化 2024-05-07 03:19:21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反战者”被征召入伍,因为不服从被判两年劳役。

一些反战者就散发小册子,以示抗议。

可政府强硬地将这些散发小册子的人抓进监狱,作为一名坚定的反战者,罗素很不爽,他给《泰晤士报》写了一封信,说那小册子是他写的,任何责任他愿一力承担,与别人无关。

不出意外的,罗素犯事了。

1916年6月15日,他接受法院审判,按理说,他可以为自己请一位辩护律师,可罗素不干,他打算自己为自己辩护。

在审判席上,他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多小时,他说:

我个人被判是否有罪,都是无关要旨的事,今天受审的不只是我罗素,而是我们的祖先经过若干世纪奋斗牺牲的自由传统。

他坚决主张个人自由。

他的辩护让市长都颜面尽失,可是罗素还是败诉了,罚款100英镑。

因为此事,罗素还失去了剑桥大学的教授职位,他被解聘了。

但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便拒绝交罚款,可他不交钱,人家就拍卖他的私人物品。

但在罗素一生当中,这都只是小事,他两次因反战反核入狱,第二次入狱时已经年近九十。

罗素一生还经历了四次婚姻,他说: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晚年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的一生,罗素说:

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他的一生,到底有多精彩呢?

01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罗摩兹郡。

和现代很多所谓的“二代”比起来,罗素是真正的“二代”。

他的出身好到什么程度?

曾祖父是一位公爵,祖父两度出任英国首相。

父亲是子爵,但热爱自由,不甘被传统束缚,活得不拘一格,写了一本《宗教信仰的分析》。

母亲是女权运动的支持者,热爱平等自由。

有这样的背景,罗素生来就在物质的金字塔顶端,还在一个非常高知的家庭,家里就有一间大大的图书馆,藏满了书。

罗素刚出生的时候,长得很丑,以致于他的母亲说:

“婴儿重8.75磅,长21英寸,很胖,很丑。蓝眼睛分得很开,下巴很小。”

上天给了他优渥的家世,却没有给他完美的外表,大概是怕他被外在的东西迷惑,希望他能向内看看,去看到内在的美好。

然而,在罗素不到三岁的时候,苦难接踵而至,母亲和姐姐因病去世。

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

罗素成了孤儿。

多年后他哀伤地感叹:

我生下来就是不快乐的。

父亲临终前,给罗素指定了两位无神论监护人,在那个年代,无神论者都是可怕的异教徒,是大逆不道之辈,不容于世。

罗素的祖父和祖母得知后,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小罗素从可怕的异教徒手里“拯救”出来。

这两位身份尊贵的老人,不允许自己的孙子这样“堕落”下去。

1876年,4岁的罗素被祖父和祖母接到了身边。

他们很认真地教导罗素,希望将他从将要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

罗素不满七岁的时候,祖父也去世了,祖母成了他幼年时代最重要的人。

祖母主张宗教自由,曾为支持地方自治,反对帝国战争。

这让年幼的罗素知道,为了更多人的福祉,有时候反抗是合理的。

祖母还告诫罗素:

你不应该追随众人去做坏事。

这句话罗素记了一辈子。

但祖母同时也是传统刻板的人,她用宗教的模式教育孩子们,摒弃舒适和享受,准时举行家庭祷告。

总之,在祖母管理下,生活严格得如同军事管理。

吃饭的时候,小罗素喜欢将面包弄碎,放进肉汤里,一起吃。

祖母看见了,总会将他狠狠地教育一顿,觉得这样吃饭不雅。

于是,罗素总是找各种理由,错过晚餐时间,以便能独自一人吃饭。

那样,他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吃。

关于这种生活,多年后,罗素回忆说,

“我就像其他接受传统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也养成了一种习惯——不时省察自己的罪恶和愚行。”

一个不懂得反省自己的人,是没法获得智慧的。

(童年的罗素)

02

童年的时候,罗素没什么玩伴。

他沉默寡言,在人群里总是格格不入,特立独行,让人觉得很冷淡。

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花园里静静地思考,或者在书房安安静静地读书。

久而久之,他爱上了思考。

思考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他怀疑一切,对于大人告诉他的事,他都心存怀疑。

有人告诉他,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罗素心存怀疑,自己在花园里挖洞,想看看能不能挖到地球的另一边。

这种怀疑精神,他持续了一辈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会变成一个盲目的人。

11岁的时候,哥哥教他数学,他学得非常快,连哥哥都惊讶不已。

一个下午,他就学了很多人很久才能学完的东西。

后来,学到数学公理,他发现,这些公理都不用证明,无法证明。

哥哥告诉他,公理就是真理,不需要任何证明。

对于怀疑主义者罗素来说,这样的答案,等于没有答案。

但哥哥告诉他:

“如果你不接受这些公理,你就无法继续学下去。”

为了能够学好数学,罗素不得已屈服于公理的淫威。

除了数学,他对很多东西都很有兴趣,他热爱文学,喜欢诗歌。

除了文学,他对哲学和宗教,也很感兴趣。

他广泛阅读,为了能读懂但丁的作品,他自修意大利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真正爱着什么,他一定会去靠近他所热爱的。

而他所热爱的真正的智慧和知识,会反过来促进他灵魂的觉醒,帮助他成为自己。

从那时候起,罗素就决定,要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

他喜欢数学,想考剑桥大学。

1888年,勃兰特被送进补习班,为考剑桥大学做准备。

在补习班,罗素沉默寡言,很少和同学打交道,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很骄傲,看不起别人。

于是,那些人就出言讽刺罗素,但罗素泰然自若,不解释,也不生气,反而愉快地活着。

别人觉得无趣,也就不再注意他了。

他独自沉思,独自看日落。

生活总是会过去的,在走向真正的自己之前,我们都会途经一段漫长而充满各种阻碍的路途。

(9岁的罗素)

03

在补习班,罗素花了一年时间,终于修完了所有科目。

1889年12月,他参加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奖学金考试。

考试通过后,他顺利地获得了奖学金,考入剑桥大学。

怀特海是剑桥大学的教授,看了罗素的入学考试答卷,对这个学生异常欣赏。

在争取奖学金的考试中,还有一个人分数比罗素更高,但怀特海力排众议,将奖学金给了罗素,因为他觉得,罗素更有才华。

在剑桥,罗素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他将一半的学习时间用来研究数学,另一半时间和同学自由讨论。

罗素才华横溢,很快就成了领头羊一样的存在。

每当他开始发言,其他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他则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嘴上叼着烟,怡然自得。

在这里,罗素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有一个朋友,喜欢抽烟,每次一开始说话辩论,总喜欢点燃烟斗,可每当他开口说话,总是忘乎所以,点燃的火柴燃完了,话还在继续,烟也没点着。

如此反反复复,罗素经常笑着跟朋友开玩笑:

“这样对你的健康也有好处,至少可以使你少抽些烟。”

在辩论中,他们相互影响,各自生长。

人,总是慢慢成为自己的。

大学的前三年,罗素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

1893年,罗素拿到了数学学位。

此后,他决定暂时放下数学,改学哲学。

为什么呢?

因为在应付考试的过程中,他发现数学有许多阻碍和虚伪之处,如同玩字谜游戏一样。

考完之后,他发誓永不接触数学,他将所有与数学相关的书,全都卖了,一本不留。

他想学习哲学,去看看人生真正重要的问题。

在罗素看来,大学什么都好,就是导师制度很不好,他觉得,大学根本不需要老师,因为他从未在导师的讲课中获得益处。

一个人不敢于试错,就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得自觉自愿地为此付出努力和行动。

(1893年的罗素)

04

1889年夏天,罗素还没有上大学。

在一次旅行中,他遇见了一个叫艾丽斯的姑娘,艾丽斯比罗素大5岁,但罗素一见到她,就喜欢上了她。

两人很快就建立了恋爱关系,他打算娶她,可是他的家人,却强烈反对罗素娶这样一位女人。

在他们看来,艾丽斯出身低微,配不上罗素,他们觉得她之所以和罗素在一起,是想借罗素家的身份地位向上爬,而罗素要是想娶妻,凭他的身份,娶一位名门闺秀才是门当户对。

可爱情就是爱情,罗素为了艾丽斯,反抗了所有的家人。

他毅然地向艾丽斯求婚。

她答应了,可罗素的家人却气疯了,祖母甚至以继承权威胁他,他要娶这样的女人,财产就没有他的分。

罗素不为所动。

1894年,他们结婚了,婚礼很简朴,但两人的内心很坚定。

结婚那天,罗素的亲人一个也没参加,他们依旧反对这场婚礼。

婚后,罗素夫妻决定,做一次隆重的结婚旅行。

他们前往欧洲,走在春雪初融的大地上,罗素脑里涌现出自己即将打算创作的一系列书籍。

但此时的罗素,还没拿到他的哲学学位,于是,他们去乡下隐居,罗素专心创作自己的论文。

他们走着,看着,思考着。

很多东西,越来越清晰,罗素的《数学原理》,也渐渐在脑中出现。

婚姻的美好,让罗素在工作上也富有创造力。

1900年7月,国际哲学大会在巴黎举行,罗素和怀特海一起参加,罗素应邀在会上宣读论文。

这次大会,改变了罗素的生活,也引发了他创作《数学原理》的灵感。

但这本书的创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在他和怀特海合作了近10年,才终于大功告成。

人啊,在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

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真正得到。

(1907年的罗素)

05

人生,总有各种不如意,人能做的,永远只能是做好自己。

南非爆发“布尔战争”时,罗素还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每天都要步行到两公里以外的车站去买报纸,关注战争结果。

这让妻子十分反感。

战争还没结束,罗素就厌倦了战争,他渴望和平,憎恶暴力,对人道主义充满热爱。

这又让妻子十分不快。

她甚至蔑视地说:

我不愿有一个像他(罗素)那样的孩子。

这句话让罗素很受伤,由于两人之间的种种不和,艾丽斯对家庭很顺从,她崇拜自己的母亲,对她言听计从,是典型的妈宝女,还有她家里那些庸俗的小市民气息,都让罗素反感。

这段感情,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1909年夏天,《数学原理》的创作到了最后阶段。

他们开始商量出版事宜,可是书中许多奇怪的符号,在印刷厂根本找不到。

最后他不得不妥协,负担可能亏损的钱的一半,才终于达成出版协议。

也就在此时,罗素遇见了一位有夫之妇,她叫奥托琳,他爱上了她,并决定跟她结婚。

可此时的奥托琳,有自己的婚姻,有自己的事业。

可是罗素疯狂地爱着她,希望她抛弃丈夫,抛弃一切,开启两人的新生活。

可是奥托琳深思熟虑,并没有冲动行事,她告诉罗素,她愿意听凭命运的摆布。

命运,是个很神秘的东西,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将我们带向哪里。

《数学原理》面世后,剑桥大学发现了罗素的天才,聘请他教授数学原理。

他在这里,当了几年老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罗素说过:

人类的事务,事实上已经依循非理性的方式在进行,解救之道非常单纯而容易,只要让人们向合乎理性的方向前进即可。

可眼前这乱七八糟的一切,让罗素清楚地看到,人类的行为并非那么合乎理性,而是集体无意识在涌动。

罗素厌倦战争,他不希望世界血流成河。

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发现身边的许多好友,竟然都是好战分子。

他呼吁和平,可是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疯狂,理性瘫痪。

他痛苦,于是思考,创作。

《社会重建的原理》出版后,被出版社改名为《人类为什么要战争?》,在书中,罗素尖锐地指出:

冲动比有意识的目的更能主宰人类的生活。

而战争,就是一种占有冲动。

战后,罗素一直致力于和平主义运动,他也因此遭到迫害,除了开头说的被罚款之外,他还被限制出国,他的母校为了和他撇清关系,解聘了他。

为此,他和母校一刀两断。

在一个集体疯狂的时代,活得清醒的人,都会被孤立着,被当成疯子。

当黑暗成为常态的时候,第一束照进来的光,会被当成罪恶。

06

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这是困难的。

但罗素不怕困难,他坚定地逆流而上,不断发表和平演说,写反战文章。

他反对国家继续征兵打战,为此四处奔忙。

可是他的做法,激怒了英国政府。

1918年5月,罗素被逮捕入狱,编号2917。

即便是在监狱里,罗素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上午进行哲学写作,下午广泛阅读。

几个月后,罗素被释放出来,随着他一起出来的,还有许多文章,许多研究成果。

此时的他,年近五十,生活窘迫,甚至不得不写一些通俗文章谋生。

他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上也是四处漂泊,但他的精神上,有自己安定的根。

1920年,罗素奔赴中国,进行讲学,语言天才赵元任负责翻译。

他去了上海、南京,游了西湖,到湖南时,湖南当局邀请他进行演讲,短短二十四小时,罗素发表了四次演讲,赵元任用湖南话翻译,妙趣横生。

到了北京,罗素已经患了支气管炎,但他并不在意,而是继续演讲。

那一天,天气很冷,很多人穿了大衣,还是瑟瑟发抖,但罗素面色如常。

演讲完之后,浑身发抖,在回去的路上,直接昏死不醒,医生说,随时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修养了几个月,才恢复过来。

他的漂泊并没有结束,而是在继续。

游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国,罗素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他发现,祖国竟然没有他的容身之所,他想租一个房子,竟然没有人愿意租给他。

此时的罗素,人到中年,没有家产可以挥霍,只能靠写作维生。

他自嘲说:

“我的文章按字计酬,所以我尽量使用字母最少的字。”

他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出生,物质虽然变少了,但幸福似乎增多了。

(195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予罗素诺贝尔文学奖)

07

孩子们渐渐长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问题。

然而,罗素讨厌公立学校那一套,他们实施的都是愚民政策,他们进行的是愚民教育。

所以,他坚决不愿将孩子们送进公立学校,他希望孩子们能不囿于传统社会的偏见,学会自行思索、研究。

怎么办呢?

他打算自己创办一所学校,说干就干,他们筹备建校。

经费不够,他就外出讲学赚钱。

学校建成后,却难以招到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问题儿童”,几乎都来自不幸的家庭,他们调皮捣蛋,可罗素却不愿体罚学生。

他说:

“每挨打一次,他们在感情上就会激起一阵痛苦而复杂的骚动。”

他的书不断出版,他的生活也不断改善,可是他的妻子,却背叛了他。

(罗素与第三任妻子)

1936年,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段婚姻。

他越来越有名,可是生活并没有因此很富裕,1943年,为了节省开支,他不得不搬到一个非常简陋的房子居住。

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完成了《西方哲学史》的创作。

核武器面世后,罗素又化身反核武器战士,四处奔走。

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就快要八十岁了,名声越来越大。

他四处讲学,不断创作,1950年,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和哲学家,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人生好坏参半,他的婚姻也维持不下去了。

但就在1952年,他开始第四次婚姻,结婚对象是美国传记作家艾迪·芬琪。

此时,罗素80岁,功成名就。

名气越来越大,他反而开始担忧,因为他觉得有些受人尊敬的人,原来不过是一个无赖,他担心自己是这样的人。

他说:

“我每天揽镜自照,看看是否已经出现无赖的嘴脸。”

他依旧喜欢抽烟,经常叼着烟斗,他说:

“别人告诉我,抽烟会缩短寿命,但是六十年来,我发现并非如此。相反地,它给了我不少乐趣。”

年纪越大,他活成了一个可爱又智慧的老头。

(下国际象棋的罗素)

08

同为反核武器的人,罗素很快就和爱因斯坦成了朋友。

他们共同发表广播宣言。

一系列的活动,使他成了禁核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致力于禁核运动,四处演讲,四处广播,还撰写禁核文章。

很快,他成了禁核委员会的主席。

1961年,他率领6000多人在空军总部静坐两个多小时,反对核武器。

他们静静地坐着,周围一千多名警察紧张地监视着他们。

89岁的罗素,宛如一尊佛。

有大爱者,即是世间佛。

可是他的做法,激怒了美国当局,再次入狱。

当他并不畏惧,前路越是充满阻碍,越是要坚定地前行,因为那是走在一条向上的路上。

一个耄耋老人,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人道主义,他一直在努力。

八十岁生日的时候,他说:

“如想幸福,必须有钱而且身体健康。在老年时要从事于一项非私人性的工作,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今,他九十岁。

可是他并没有停下来休息,他成立了和平基金会,其宗旨是反对有组织的暴力与残酷。

他为自己写自传,但早在1952年就告知出版商:

“我的自传已告一段落,我不愿在生前出版,但又不知道该存放何处才安全,因为伦敦、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说不定会在核战争的威胁下遭到毁灭。”

可如今,为了给基金会筹钱,他出版了自己的传记。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自传》。

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奔走,可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走路拄着拐杖,上下台阶总是两步一歇。

1970年元月,他还能自己读《纽约时报》,他还在想着为世界的不平等发声。

1月31日,他叫人笔录一段话,准备三天后在开罗的国际会议上宣读。

然而,2月2日,他感到身体不适,躺下休息,在平静中安然辞世,享年98岁。

罗素说过一句话:

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这大概就是罗素一生的写照,肆意奔流,终归平静。

09

很喜欢罗素的一句话:

人生来无知但不愚蠢,反而是教育让人变得愚蠢。

每个人生而不同,而教育将人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样子,被车轮碾压着,被规矩束缚着,很多人在其中逐渐失去了个性,甚至走向麻木,对当时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及教育体制深信不疑。

恰如罗素说: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渺小得如同一粒沙。

你可以永远相信自己所处的时代,但也要质疑其中的不合理性,敢于颠覆一些固化的东西,进步才可能发生。

另外,在罗素看来,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偏见乃是人类的通病,那么该如何避免愚蠢?

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一文之中,也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原则:

第一、亲自观察。

人们有时候会自以为是,但有些事情,你不妨亲自观察一下,就不容易人云亦云了。

第二、检查自己的信念是否有充足的根据。

在罗素看来,如果一个人听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就开始发怒,就说明自己的看法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三、了解不同的观点,削弱自己的偏见。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武断的偏见就会越少。

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看看。

罗素说: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第四、想象与人辩论,看看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充足根据,还是自我想象。

你可以去想象对方为何会那么思考,如果你客观地看待对方的看法,觉得他那么想也有道理,那就会避免某些愚蠢的自以为是。

第五、时刻提醒自己是渺小的。

对那些能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尤其应该提防,很多人都会由于自尊或者虚荣,不愿看到自己的错误。

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当你觉得自己就是不会错的时候,想想上帝吧。

文|不有趣灵魂&素履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