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理论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国家博弈中,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毕竟在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无论是同老牌列强大英帝国、法国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美国相比,沙皇俄国工业化水平都是最低的。
甚至,严格上还不能算是个工业国,说它是列强俱乐部中的末流梯队,也没啥毛病。
不过,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仍有比沙皇俄国还要虚弱的“帝国”。仅亚洲地区,就有奥斯曼帝国、波斯恺加帝国、大清帝国这三大“老大病夫帝国”。
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在18~20世纪,频频遭受欧洲新兴列强的宰割,丢失北非、埃及、巴尔干半岛等大量领土,论政治军事表现,还不如沙皇俄国。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它已经是日薄西山、虚弱无比。那么,为何不将其称为“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奥斯曼帝国虽然是“帝国”,但却不是“帝国主义”。
根据简单的定义,帝国主义国家,是完成工业革命、军事和政治体制近代化、实现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这些列强帝国,普遍在政治上建立起近代化的政治体制,在军事上建立义务兵役制,在经济上拥有雄厚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从而可以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瓜分海外殖民地。
而奥斯曼帝国,显然并不符合上述定义。
第一,从经济上看,奥斯曼帝国仍是落后的自然经济20世纪初,帝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停滞与落后状态,其经济结构依旧以农业为主,以封建商业与手工业作为辅助补充,工业基础薄弱,资本主义长期处于萌芽阶段。
帝国耕地资源和水利资源,掌控在军事地主、包税者、宗教阶层、部族头领等封建主手中。而且,帝国耕作技术落后,封闭性较强。
加之,帝国在18世纪以后,社会腐化、制度废弛、土地兼并和自耕农破产问题严重,这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
第二,从政治上看,奥斯曼帝国没有摆脱封建专制体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就是建立在对外扩张的封建军事专制基础上。18世纪以后,帝国趋于衰落。但这套腐朽的体制,却依旧在延续着。
19世纪,当欧洲列强诸国逐渐建立起内阁、议会等近代化国家机构时,奥斯曼帝国依旧维持着“古典帝国”的这套运转体制,行政效率根本不可同新兴列强们相比。
由于体制衰败,帝国的中央集权程度是在不断削弱的。到20世纪初,安纳托利亚腹地的地方基层控制,甚至还得依赖切尔克斯、阿布哈兹、列兹金等部族,颇为薄弱。
帝国末年,虽然青年土耳其党等力量发起资产阶级立宪革命,但帝国封建专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而且,青年土耳其党为了维持住日趋解体的国家,也只能继承专制的衣钵,推行“大奥斯曼主义”、“泛突厥主义”等思想,对亚美尼亚人、亚述人、希腊人进行迫害与清洗。
第三,从军事上看,奥斯曼帝国军事近代化程度不足尽管早在19世纪20年代,苏丹马哈茂德就铲除禁卫军“耶尼切里”,效仿欧洲军事教条,建立起较为近代化的“新秩序”军。
但是放眼帝国基层,尤其是安纳托利亚腹地的偏僻省份,封建式的民兵和部族武装、招安的流寇土匪,依旧是帝国基层最为重要的控制力量。
例如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就动用封建民兵“巴希巴佐克”等武装,镇压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斯拉夫民族的起义。
而直到苏丹哈米德二世统治后期,奥斯曼还在使用伊斯兰封建民兵“哈米迪耶”,来镇压亚美尼亚基督徒的反抗。
以至于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征兵动员效率,还不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这些新兴的民族主义小国。
因此,从宏观上看,奥斯曼帝国本质上仍是老大封建帝国,不能算得上“帝国主义”,自然也就不算“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尽管,奥斯曼帝国也曾多次推行近东版的“洋务运动”,给日趋没落的帝国带来过近代化的曙光。然而,这些改革只起到相对有限的作用,并没有让帝国完成实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