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国明的故事让人感慨,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如何在短短几年内一步登天,最终却因贪欲和腐化走向了不归路。他的背后,不仅是个人的堕落,还有对整个金融行业的信任危机的深刻反思。想知道他是如何从风光无限到家破人亡的?继续往下看!
顾国明的腐化之路顾国明原本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一名普通员工,进入工商银行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银行的这段工作经历一直让他很满意,从一个普通职员一直升到分行的行长,顾国明感慨自己能力不算太突出,最终升到这个位置主要还是靠时间和运气。就在顾国明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家中型企业的老板陈先生向他打听贷款事宜。
顾国明对陈先生并不陌生,此前他们也有过几次接触,但都是比较正常的业务往来。这次陈先生来找顾国明谈的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项目,之所以陈先生敢提出这种要求,就是因为他已经向顾国明打过招呼。
原本这种事情即便答应了,也要尽量低调,但顾国明刚刚品尝到“独裁”的滋味,便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在给陈先生做出承诺的还主动要求对方回报一些“诚意金”。
陈先生没想到顾国明这么爽快就答应了,赶紧表示会把这个事情办妥之后感谢。而顾国明则装作很大方的样子说:“这只是我们合作愉快的开始。”
从中获利让顾国明兴奋异常,他开始试水般的对外敛财,每次放贷都会假借各种名义向客户收取额外费用。开始时顾国明还会感到一些忐忑,生怕被上级发现。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想多了,分行其他高管对这些问题并不陌生,有时候还会提醒他注意方式方法。
顾国明逐渐放开了手脚,他不仅开始肆无忌惮的敛财,甚至在银行内部公开自己的特权。一次高管酒会上,顾国明喝得酩酊大醉,在众人面前大谈其管理32名女性员工的经验。这些女员工中有很多是未婚的大学生,为了能够在银行里留下来,她们不得不忍气吞声,甚至接受额外的“工作安排”。
这件事情彻底激怒了银行里那些风凉话常说惯了、却从未得到实际好处的员工。大家开始暗中整顾国明,有人向上级告发其放贷违规,也有人暗中联系陈先生,试图从他那里得到一些证据。很快大家的努力就得到了回报,原本被顾国明强行挤进银行流水线上的项目被上级叫停了。
顾国明自然成了众矢之的,但此时他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家底,可以选择一个“自愿离职”的时间点准备离开这个烂摊子了。
与此银行方面也接到了一封实名举报信,内容是有关顾国明违规放贷、公然卖官鬻爵以及其它各种劣迹的详细描述。虽然举报信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银行还是决定对顾国明展开调查。
面对调查组的询问,顾国明显得意洋洋,对方问什么他说什么,甚至还主动交代了很多调查组并不知道的事情。看着对方越发凝重的表情,顾国明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调查组离开之后不久,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就爆出一则轰动性新闻——原分行行长顾国明涉嫌贪腐被调查。同时外界还传出更加震惊的消息:和陈先生之间的不正当交易或许还牵扯到性贿赂。
这件事彻底让顾国明家破人亡,在曝光的那段性丑闻中,32名被顾国明雇用的女员工也被一起点名,她们中有大学生、有家庭妇女、甚至还有未成年女孩。
面对镜头前愤怒的妻子和女儿,顾国明无言以对。回想起自己曾经那个骄傲的上海滩形象,在银行和外界都能彰显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如今却成了众人口中的笑话和耻辱。
无法挽回的局面让顾国明开始后悔曾经的任性和鲁莽,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职位欲望引发舆论恐慌事件曝光之后引起了舆论轰动,在网上几乎所有转载这则新闻的平台下面都有大量留言。人们议论纷纷:这位原本排场十足、在银行内外摆出架子的人物究竟是怎么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而那则以32个女下属为标题的性丑闻更是引发了公众对金融机构管理体系失望和恐慌。有人调侃说现在银行业务这么难办也就罢了,“难”不是因为流程复杂、门槛高,“难”是因为你拒绝了人家老板/行长/总裁(家里)的好处。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的成分居多,在舆论持续发酵之后,“玩笑”渐渐演变成人们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严重失望甚至愤怒。
独裁者本人虽然成为众矢之的,在舆论场上遭受各种口水和攻击,但大家真正愤怒和痛恨的目标却并不是他。类似于独裁者这样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甚至在银行内部公开特权、放纵欲望的事件时有发生。
引发舆论哗然的“32个女下属”事件只是近期众多揭露性丑闻事件中的一个缩影。而背后真正引发公众愤怒和恐慌的则是那些越过道德底线、无视职业操守挥霍欲望的金融“独裁者”们。
这些人原本应该成为公众信任金融机构、投资理财产品的桥梁和纽带;而他们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破坏公众信心、甚至造成社会恐慌的危险因素。
不少人因此开始思索:金融独裁者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致命而危险的弊端?是金钱让他们失去原本应该具备的良知和底线?还是所谓管理者手中绝对的大权扭曲了他们原本正常的心理活动?
类似于顾国明这样从一个普通员工一步登天来到高管岗位的人并不在少数。如今回过头来看他们当初是如何在银行职业生涯中一路顺风顺水、近乎独断专行。
可一旦染指利益纷争或者走上职业道德败坏的歧途时,这些原本值得肯定的管理优势往往会变成致命弱点;而那些一直被埋没在体制内部、黯淡无光却依旧坚守底线和职业操守的普通员工往往能够给这些“独裁者”们致命一击。
“职位欲望”的致命吸引力有人认为:如果没有那封实名举报信,也许顾国明最终还能像过去那样逍遥自在地玩弄手中职权,在满足欲望欺骗投资者之后他甚至可以选择找范某要钱或者把其他受害者也推倒污水坑里。
对于“职位欲望”的滔滔吸引来说,“独裁”已经远远不能形容眼前这个社会现象了。从一个普通职员到高管再到所谓的“大亨”,顾国明只用了区区几年时间。
而为此付出代价的除了日益败坏的职业道德和丢尽光景于人前人后两种截然不同形象外,还有整个家庭体系遭受毁灭打击:无法面对残酷现实压力巨大导致精神崩溃;长期压抑遭受精神摧残最终走上不归路;原本应该读书健康成长的孩子从小跟随父亲学会世故、走上染指非法经济活动道路……
可如今回首往事看看自己竟然也沦落到和那些小丑、草菅人命的政客们一个层次上。原本银行般稳固且高高在上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已经荡然无存。
可所有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值得:只要有了权利作为后盾,在金融市场上为非作歹根本不用担心被抓;而且即便遭遇挫折或者陷入困境时只要眨眨眼、伸伸手就能重新站起身来。可当初为什么选择走上这条路呢?
如果没有那封实名举报信,也许顾国明最终还能像过去那样逍遥自在地玩弄手中职权,在满足欲望欺骗投资者之后他甚至可以选择找范某要钱或者把其他受害者也推倒污水坑里。
可以说如果没有及时制止,“独裁者”的欲望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已经失去了认识自己和维护职业操守之间任何阻挡物或者过滤网;在得到第一桶金之后,“独裁”已经远远不能形容眼前这个社会现象了。
从一个普通职员到高管再到所谓的“大亨”,顾国明只用了区区几年时间。
结语顾国明的经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权力和欲望的结合不仅毁了他自己,也让我们看到了金融行业的黑暗面。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难免让人对行业的信任打上问号。你们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想法,别忘了点赞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