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取阳明
作者/郝文轩
瘀血一症,为病甚夥,滞于脏腑则生气被阻,塞乎经络即酸麻疼痛。
治之者,或行气以活血,或祛痰以消瘀,必溯本求源以绝其根荄。
而刮垢剔污,直清肠胃,假道阳明以出之,尤为治疗之捷径。
《内经》谓“冲为血海,隶于阳明”,而“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多血多气”,其气以下行为顺,是以治之者恒用泻法,以通为补。
所谓“血实者宜决之”是也。
阳明清则脏腑气调,经脉和畅,气血往来不愆其度,不治瘀而瘀自祛矣。此治病求本之道也。
仲景明其义,是以《伤寒》《金匮》于太阳瘀血则用桃仁承气汤;于阳明瘀血则用抵当汤;水血互结则用大黄甘遂汤;瘀血挟浊则用大黄硝石汤。不仅壮者如此,羸者亦然。是以干血痨用大黄䗪虫丸;产后瘀血用下瘀血汤。而方中大黄,必列首选,诚见活血化瘀必取阳明也。至于大黄之用,唐容川谓其“气味俱浓,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损阳和阴”,“推陈致新”, “即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凡“血有不和处”咸能“克而制之”。
洵为血家之要药、化瘀之金丹也。故仲景每以名方且列为首选。于破血化瘀诸方,他药或有加减,大黄总未摒除,可见其活血化瘀“戡乱定治”之功,当在群药之上也。
而大黄“走而不守,专入阳明”(《本草求真》),荡肠胃有刮垢剔污之能,除秽着有澄本清源之功,欲化瘀血而除痰浊,舍大黄奚其可哉!由此观之,活血化瘀须取阳明之义明矣。即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亦是由此悟出,不过此由实治,彼由虚取,执常通变,别树一帜而已。
余学术浅陋,难极其理,兹撮治验三则以见其用。
病案一郝××,男,40岁,1981年仲春,不慎由房堕下,腰胯疼痛难伸,医予桃仁、红花、苏木、透骨草等罔效。余察其苔黄便燥,脉象沉数,予桃仁承气汤加减。
处方:药用大黄12克,丹皮15克,桂枝10克,芒硝15克,甘草10克,并加荆、防各10克,以消肿通络。三剂而痛去能伸。后以防风通圣散疏表通里,起坐自如而愈。此活血化瘀,下通地道,以取阳明之实也。
病案二王××,男,25岁,1963年孟夏,左颊碰肿,疼痛难忍,口噤难开,舌正苔白,二便正常。
处方:愚予升麻、葛根各20克,枳壳25克,白芷10克(后下),疏表消肿,四剂而愈。
此活血化瘀、外通经络以取阳明也。
病案三刘×之妻,40岁,1980年仲冬血崩不止,血块紫亮,心下痞塞,少腹疼痛拒按,舌苔黄浊,脉见滞涩,此湿热滞于阳明,迫血而下也。
处方
;予仲景泻心汤加减:黄连10克,黄芩10克,川军10克,并加苦参以通窍利湿,取仲景大黄甘遂汤之意,五剂而愈。此消瘀解毒,以清阳明之气也。
哈。中医真好历害必列首选。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