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日本侵华时对中国文物的掠夺惨剧,仅图书就被抢超1000万册

竹茂思考 2024-09-13 08:27:45

日本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文物的掠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难以忘却的伤痛。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也见证了无数珍贵文化遗产的流失与破坏。自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便开始了对中国文物的系统性掠夺。

据战后统计,从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巨,种类之繁,令人咋舌。

这些文物包括但不限于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书画、古籍等。

据《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记载,此期间至少有15245件各类文物被日本掠夺至海外。具体到各类文物,甲骨文片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竟有13000余片被日本“收藏”,成为仅次于中国本土之外的最大藏家。

书画类文物,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怀素、欧阳询、赵佶、米芾、董其昌等大家的真迹,均未能幸免于难。

古籍图书的损失更是惊人,据估计,抗战期间中国图书损失至少在1000万册以上,其中不乏宋元善本等珍稀古籍。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藏品的损失尤为严重。

抗战期间,故宫为保护文物,曾组织多次南迁,但仍有大量文物未能及时转移而落入敌手。

据记载,故宫损失文物共计2953箱,这些文物中既有珍贵的铜器、玉器,也有书画、古籍等。

日军甚至将故宫内的铜缸等铜制品熔化成子弹和枪炮,以支持其侵略战争。除了直接掠夺文物外,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古代遗迹、王陵等进行了大肆盗挖和破坏。

如辽太祖阿保机陵、北魏平城遗址、邯郸赵王城遗址、曲阜汉灵光殿遗址、商都殷墟遗址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和破坏。

这些古迹和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其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除了直接的军事侵略外,还通过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等手段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伤害。

他们在中国设立了许多公司,如“满铁公司”,表面上经营铁路,实则大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经济财富。

在1940年至1945年间,日本从中国掠夺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超过了两万吨,煤炭约十亿吨,铁矿约一点八亿吨,铜矿约一百五十万吨,铝约十万吨,镁约五万吨。

这些资源不仅用于支持日本的侵略战争,也为其战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日本还通过搅乱中国经济秩序、发行伪钞等手段,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经济困境。

这些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始了对被掠夺文物的追索工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形势的复杂性,这一工作进展缓慢且困难重重。

尽管国际社会曾多次呼吁归还被劫文物,但许多国家仍以各种理由拒绝归还。

这其中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博物馆,至今仍藏有大量中国被劫文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