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我国历史上的那些伟大发明

映梦谈历史 2024-08-23 17:33:24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伟大的发明,这些发明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历史进程的发展,其中,最为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1861~1863年,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943年,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重庆第一次提出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在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中,“四大发明”只是冰山一角,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聊:

一、巢居

传说上古时代,旧石器时期,禽兽多而人少,有巢氏教人们构木为巢,以避禽兽,使人们由穴居过渡到巢居,开创了巢居文明。

二、钻木取火

传说上古时代,旧石器时期,燧人氏发明了人工钻木取火之法,使人们可以随时吃到烤熟的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三、针灸

针灸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相传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

东汉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记载:伏羲“尝百草而制九针”。

南宋文学家罗泌《路史》也记载:伏羲“尝草治砭,以制民疾”(砭即砭石,施灸的器具,最早的针灸)。

针灸理论的记载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

四、丝绸

传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据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考证,我国使用丝绸制品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商代时期,我国出现了提花丝织物品。

战国时期,丝绸的花色品种逐渐丰富,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我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是衣料,同时也是艺术品,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了其历史价值,影响深远。此时我国丝绸也传入印度。

秦汉时期,丝绸的贸易和输出空前繁荣。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领兵打通河西走廊,在贸易的推动下,“丝绸之路”形成,我国的蚕丝与丝绸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并到达欧洲。同时,我国的丝绸生产技术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了中亚地区。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通道增加到三条,最主要的丝绸产区有三个:

1.黄河流域;2.巴蜀地区;3.东南地区;

两宋时期,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南宋时,丝绸产区基本集中在长江流域,浙江被称为“丝绸之府”。对外贸易方面,由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海上丝绸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生丝与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

元代时期,黄河流域丝绸产业有所回升,但元代中期以后,北方的丝绸生产迅速衰落。庞大的官营织造体系是元代丝绸生产的重要特色,对民间丝绸生产有一定抑制作用。

明朝初期,由于更注重农业生产,蚕桑丝绸业的产区范围有所缩减,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为当时的五大丝绸重镇。明中期以后,奢靡之风泛滥,丝绸产业也迅速繁荣起来。

明代官营织造业规模较大,生产方式有“局织”和外发“领织”两种,局织是轮班徭役制,领织为民间机户,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元代有所松弛。

清朝初期,丝绸产业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康熙在位时期得到较快发展,江南地区为当时的全国丝绸产业中心。清代官营织造体系总体规模比明代有所缩减,其中最重要的有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合称“江南三织造”。晚晴时期,我国的丝绸产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绸倾销的双重打击下惨不忍睹。

五、瓷器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我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宋代时,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元代时,瓷都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

从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六、汉字

据考古发现,在8000年前人们就已经在龟甲上面刻画符号了,这些符号也许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它们确是文字诞生的基础和源泉。

关于汉字的起源,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仓颉造字。但是那么多字不可能是完全由他一个人创造的。

事实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在黄帝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符号来记事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但一来这些符号非常的庞杂,没有统一的规范;二是这些符号并不完备,很多事依然不能有效的记录下来;另外,当时大小部落繁多,各个部落之间、甚至同一部落之间所用记事符号存在极大差异,这些情况对于准确记录历史、人们彼此交流以及黄帝的有效管理都是非常不利的。

于是,他找到当时的史官仓颉,命仓颉对当时各部落普遍使用的各种记事符号进行搜集、整理、筛选、规范,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改进,形成统一标准。结果出来通过黄帝审核后,进行全面推广,替代原有记事符号,早期文字由此正式形成。

七、指南针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便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特性,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的指向性制成了“司南”,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以此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南宋时,指南针已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入阿拉伯。

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由于指南针在航海上特殊作用,引发了后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北宋时期的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漂浮法指南针——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指南针——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指南针——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指南针——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5.支撑式指南龟——将指南针换做为一个龟形磁石,头指南,尾指北【与缕悬法指南针无较大差异】

八、火药

火药的发明是在我国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源于古代道家的炼丹术。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制成火炮(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引线点燃后用弓射出)等。

北宋宋神宗时期设置军器监,下辖火药、火器等十个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

南宋时期,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河。

元代时期,出现了铜铸火铳,称为铜将军。

明朝时期,火器进一步得到发展:

1.“多发火箭”: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

2.“火龙出水”: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3.“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在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英法等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了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九、造纸术

据科学测年表明,我国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石拍,距今已有6800年甚至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树皮布制作石拍,这也揭示出我国岭南地区是世界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地。

在我国出土的西汉时期文物中已有植物纤维纸存在,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扩大选材范围(选用树皮作造纸原料为蔡伦首创),改进造纸工艺,至此我们所熟知的蔡侯纸诞生了。

造纸术在2世纪便传入越南,以后又经朝鲜传到日本,逐步在周边传开,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蔡伦造纸术的基本点是: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

在古代,埃及有莎草纸,欧洲有羊皮纸,我国历史上有丝絮纸和作书写用的缣帛纸、蔡侯纸,其中只有蔡侯纸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十、印刷术

印刷术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在东汉汉灵帝时期,我国发明了拓印技术,这也是最早的印刷术。

2.唐朝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被普遍使用。

3.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了约400年。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昇活版印刷表述如下:

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復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

5.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6.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字印刷术诞生后,并没有被广泛应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元朝时期,王祯完善木版活字印刷术。

明朝时期,1490年,华燧的铜板活字印刷作品问世,至此,活字印刷技术趋于完美。

十一、勺子、叉子、筷子

我国使用餐具的历史悠久,用勺子的历史约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十二、水车

水车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字记载当中,大约是在东汉时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

唐宋时期,作出了"筒车",由于此时在轮轴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利用水力为动力,配合水池和连筒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

元明期代,出现"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 至此,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出现"高转筒车"。

水车,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耕地地形所受的制约大为减轻,推进了丘陵地和山坡地的有效开发。此外,它不仅用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还可用来排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