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751-814),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少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后调溧阳尉。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后馀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岛”,又以诗风瘦硬,有“郊寒岛瘦”之说。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有集。
送远吟 中唐 · 孟郊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
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
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首联:“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这两句以河流的日夜流淌和频繁的送别为背景,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氛围。河水不停地流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频繁的送别则让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颔联:“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离别的具体场景。离别的酒杯里含着泪水,表达了诗人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而告别的杨柳在春天却没有新枝,则象征着离别的无奈和悲伤,春天的生机盎然与离别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愁绪。
颈联:“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情绪的变化,展现了离愁别绪的深刻影响。笑容忽然收敛,说明诗人原本试图以笑容掩饰内心的悲伤,但最终还是无法抑制住离别的痛苦。万千愁绪立刻涌上心头,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深深忧虑和不舍。
尾联:“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远行人的祝福。东去的流水和西下的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旅程。诗人虽然对离别感到痛苦和不舍,但他也明白人生总有分别和相聚的时刻。因此,他祝愿远行的友人能够一路平安,期待未来再次相聚的时刻。
小隐吟 中唐 · 孟郊
我饮不在醉,我欢长寂然。
酌溪四五盏,听弹两三弦。
鍊性静栖白,洗情深寄玄。
号怒路傍子,贪败不贪全。
首联:“我饮不在醉,我欢长寂然。”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饮酒的目的并非为了醉生梦死,而是为了享受那种长久的宁静与快乐。这里的“寂然”指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和平和,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颔联:“酌溪四五盏,听弹两三弦。”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山间小溪边品饮、听琴的情景。这里的数字“四五盏”和“两三弦”并无确切含义,而是为了营造一种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氛围。诗人通过耳闻泉水之声、心领琴瑟之调,达到了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颈联:“鍊性静栖白,洗情深寄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通过隐居生活来修炼性情、净化灵魂的情感。诗人将个人的感情深藏于自然之中,寄托于那深远的玄妙之境。这里的“白”可能象征纯洁无瑕,“玄”则代表深远、玄妙的道理。
尾联:“号怒路傍子,贪败不贪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和物欲横流的鄙视。诗人对那些被物质所腐化、丧失纯真本性的人感到悲哀,并提醒他们贪图局部利益就无法得到全面的满足。这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争和物欲引诱的超越。
夜忧 中唐 · 孟郊
岂独科斗死,所嗟文字捐。
蒿蔓转骄弄,菱荇减婵娟。
未遂摆鳞志,空思吹浪旋。
何当再霖雨,洗濯生华鲜。
首联:“岂独科斗死,所嗟文字捐。”诗人以“科斗”(即蝌蚪)为喻,形象地表达了文字被遗忘或抛弃的哀痛。这里的“科斗死”并非实指蝌蚪的死亡,而是借以象征文字的没落或失传。诗人对文字的热爱和珍视,使得他对这种抛弃文字的行为感到深深的叹息。
颔联:“蒿蔓转骄弄,菱荇减婵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蒿草藤蔓的肆意生长和菱叶荇菜的失去往日风姿,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文字命运的忧虑。蒿蔓的“骄弄”与菱荇的“减婵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世俗的浮躁和文字的衰落。
颈联:“未遂摆鳞志,空思吹浪旋。”诗人以鱼儿摆尾遨游为喻,表达了自己未能实现文学抱负的遗憾。这里的“摆鳞志”指的是诗人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向往,而“空思吹浪旋”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追求的无法实现而感到的空虚和无奈。
尾联:“何当再霖雨,洗濯生华鲜。”诗人以霖雨为喻,寄托了对未来文学复兴的希望。他期待着有一场大雨能够洗涤万物,让文字重焕生机,展现出鲜艳的光彩。这既是对文学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对诗人自己文学理想的坚守和追求。
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 中唐 · 孟郊
隐咏不誇俗,问禅徒净居。
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
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
昭昭南山景,独与心相如。
首联:“隐咏不誇俗,问禅徒净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佛家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隐咏”来表达内心的低语或默念,这种表达不为外界所知,也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本色。同时,诗人对禅僧的清净居所表示向往,体现了其超脱尘俗的情怀。
颔联:“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这两句诗通过写信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心境。诗人用“白云字”来形容自己在纸上流畅地写下的思想,如同白云一般轻盈而飘逸。而“寄向青莲书”则表达了诗人将这些文字寄托给远方的友人(可能是一位僧侣)的意愿。这里的“青莲”常用以比喻佛教之清净,与首联中的“净居”相呼应。
颈联:“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写作的场景。诗人效仿古人的风范,坐在松树下,这里松树象征着长寿和坚韧。同时,诗人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展开纸张准备写作,体现了其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尾联:“昭昭南山景,独与心相如。”这两句诗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诗人用“昭昭”来形容南山景色的鲜明而美丽,同时表达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使得诗人的内心与南山景色相契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