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找一找我们遗失的灵魂

幻翠聊文化 2024-04-28 03:14:44

1952年,乔斯坦·贾德出生于挪威,他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

自1981年开始,他就开始担任高中哲学教师。

10年来,他向那些懵懵懂懂的中学生,讲述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讲着讲着,他就想写一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传达哲学知识。

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迅速火遍全球,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全球销量数亿册,成为最受欢迎的哲学启蒙读物。

而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也凭借此书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长篇小说,也是一本哲学启蒙读物,它引导我们探索人的本质和人生的终极意义。

诗人艾略特有一句诗说: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

在今天这个物质为王,精神和灵魂失落的时代,我们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去找一找我们失落的精神和灵魂,找一找我们失落的意义和价值。

01

放学回家时,苏菲和乔安同行,她们谈论着机器人的问题。

在乔安看来,人的脑子就像一部很先进的电脑。

可是苏菲觉得,人应该不止是一台机器。

人远比机器更加复杂。

回到家,苏菲收到一封神秘的信,不知道是谁寄来的,苏菲打开一看,信上写着:

你是谁?

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对于这个问题,苏菲想不明白,她知道自己的名字叫苏菲,可是苏菲又是谁呢?

她想不明白。

如果当时她换了一个名字,她会不会变成另一个人呢。

苏菲走到镜子前,看着镜中的自己,无论苏菲做什么,镜中的自己都在重复。

看着自己的长相,有些地方让她不太满意,但她从来都无法选择。

如今,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真是奇怪,而且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长相,这些事情她都不得不接受。

她再次问镜中的女孩:

人是什么?

于是,她开始想到活着和死亡的事情,“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可是绝大多数人要等到生了大病,才明白能够活着是多么幸福。

苏菲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苏菲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终究会死这件事。

接下来,苏菲又收到了神秘来信,上面还是一个奇怪的问题:

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不知道答案,也许没人知道,但有些人会思考这个问题,而有些人到死都不会思考。

这些问题留在苏菲心中,去学校上课的时候,她甚至希望老师能谈谈这些问题,谈谈人是什么?谈谈世界是什么?

从那以后,苏菲对很多人爱玩的游戏都不太感兴趣了。

相反,他开始跟着神秘来信学习哲学的内容,逐渐揭开了这世界神秘的面纱。

世界就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从他万能的帽子里变出来的一只兔子,人是寄生在兔子皮毛上的寄生虫,越是年长,越是深入兔子的皮毛,因为在那里待着非常舒适,而有些人,则顺着兔子的毛往上爬,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

02

越是了解这个世界,苏菲越是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神奇的事情,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苏菲很感谢那位给她写信的神秘哲学家。

那些信的内容,将她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了出来。

原本,她已经朝着兔子温暖舒适的毛皮向下爬,可是这位哲学家中途将他拦了下来,让她得以有机会瞥见更大的世界。

有一天,苏菲问妈妈:

我们居然有生命,你不觉得这很令人惊讶吗?

可是妈妈对此一点都不惊讶,一切都习以为常,苏菲感叹说: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你已经变得非常迟钝了。

苏菲一直在学习,她学习希腊神话,了解到善恶之间存在一种脆弱的平衡。她开始跟随最初的哲学家,看他们怎样认识自然。

她还发现,人的世界观就是一个巧妙的积木游戏,当他们从外界吸收到一点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自己觉得好的一部分,嵌进去。

所以,要想改变,难上加难,甚至等于要将已经构造好的东西打碎重组。

破而后立。

但又有多少人能够下得了这样的决心呢。

学着学着,苏菲终于学到了苏格拉底,那个将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的智者。

苏格拉底之前,哲学主要研究天上的星星,自然的规律,可是苏格拉底开始用哲学来指导人生,想要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他说:

我知道我是无知的。

于是,就连神谕都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去找那些自以为知道很多的人辩论,可是那些自以为知道很多的人,往往被苏格拉底问得哑口无言。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往往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在不断的学习中,苏菲知道,“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内心。”

不过,在真正的智慧产生之前,所有的知识都需要从外界进入人的脑袋。

因此,封闭的脑袋、顽固的心灵,很难获得真正的智慧。

03

通过对哲学的学习,苏菲爱上了思考。

她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可是学习得越多,她心里的疑问也就越多。

有一天,她问妈妈: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活着?

妈妈不能回答。

苏菲告诉妈妈:

人活在这个星球上是为了替每一样东西取名字。

妈妈说没想过,苏菲接着说:

那你的问题可大了,因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如果你不思考,就不算是人。

妈妈简直有些生气。

苏菲接着问: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世间只有植物和动物,就没有人可以区分猫和狗,百合和鹅莓之间的不同。植物和动物虽然也活着,但我们是唯一能将大自然加以分类的生物。

妈妈觉得苏菲真是一个古怪的孩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也是自己的尺度。

可是到了现在,人用自己创造的尺度困住了自己。

一开始,苏菲通过神秘来信学习哲学,后来,那个哲学家来到了苏菲身边,教她哲学。

他叫艾伯特。

苏菲从公元前,走到中世纪,然后走到文艺复兴,走了一千多年,她知道得越来越多,但她觉得,世界太大了,她不知道的,还太多太多。

在中世纪,人们坐在太阳地下,看着日出日落,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

这就是那时候人们的世界观,根深蒂固。

公元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哥白尼宣布,太阳并没有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幸好这本书出版当天,哥白尼就死了,不然,他必定会当成大逆不道之辈,被送上火刑架。

人类就是这样一点点纠正自己的认识,我们今天看古代人的认识,会觉得很多都是不合理的,可是在那个时代,那些思考都是非常伟大的。

也许多年后,有人看到当今人类的追求和思考,也会觉得漏洞百出,甚至浅薄无知。

04

有一次,谈到休姆的经验哲学。

艾伯特问苏菲:

假如你和一个小孩子一起去看魔术表演,看到魔术师让一些东西漂浮在半空,你觉得,你们之间谁会看得更加津津有味?

苏菲觉得,自己大概会看得比较有趣。

为什么呢?

因为她知道这种现象是多么不可能,而那个孩子会觉得这就是正常的,所以就不会觉得很有意思。

艾伯特说,这就是经验哲学的要点,而那个孩子,由于经验比较少,还没有成为“习惯性期待”的奴隶,他活得比较没有成见,对什么都能接受,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于是,他们不仅定义自己的人生,甚至还试图定义别人的人生。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相信很多,我们自以为正确和真实的东西。

而我们的判断依据,就是我们的经历。

然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全貌,于是,他从自己的经历里所获得的真知灼见,也许只适用于他自己而已。

同时,我们的经验会让我们有所期待,就是“习惯性期待”,这种期待会让我们妄下定论。

所以,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

05

1990年6月15日,席德十五岁生日。

她觉得,这是她人生最特别的一个生日,也是暑假的最后一天假期,她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是一堆写满字的稿子,叫《苏菲的世界》。

这是爸爸给她的礼物,一本书。

里面有一句话说:

真实启蒙之于人,

如同阳光之于土。

书里的苏菲,在哲学的熏陶下,开始思考世界,她已经走过了文艺复兴,就要走进启蒙。

苏菲也满15岁了。

在她生日前夕,艾伯特为她讲哲学。

苏菲觉得,这就是最特别的生日会。

他们从康德讲到谢林,讲到黑格尔,再讲到祁克果,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即人生有三种阶段:

美感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会抓住一切享乐的机会。

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容易找到享受,但也容易焦虑和空虚。

道德阶段: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你开始在意事情真正的是非对错。

宗教阶段:人找到自己的信仰,活在爱里。

但祁克果的看法大概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他的宗教阶段意味着信奉基督。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最常见的就是美感阶段的人,他们追求物质的享受,追逐名利带来的快感,追逐肉体的欢乐。

然而,人活着,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肉体,也要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06

苏菲的哲学课,已经渐渐走到了尾声。

艾伯特已经开始讲述这个时代的哲学,其实影响最大的,就是存在主义哲学,以萨特为代表。

萨特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他的意思是说,存在主义乃是以人类为出发点,人的存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存在先于本质”。

但萨特也说,人是自己成为的,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生命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赋予生命相应的意义。

故事最后,苏菲和艾伯特神秘消失,就好像消失在空气中。

他们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看着这个世界,他们坐在红色的敞篷车里,遥望着遥远的星辰。

苏菲突然站起来,指着海湾方向,那里有一条船,她说:

我想去划那条船。

艾伯特说:

它被绑起来了。

苏菲回:

我们试试看好不好?

他们开始尝试,可他们充满希望,因为他们有充裕的时间。

“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

席德看着苏菲的故事,天上的星星更多了,遥远的星辰上,是否也有人类在生存?

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都在努力生活,想要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寻找意义,可是意义不在天上,而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苏格拉底在自己身上发现,自己是无知的,于是,他努力思考,去探索生命,最终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告诉人们: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想寻找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想寻求真正的真善美,他遵循内心的声音。

后来有位哲学家说:

宁愿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一只快乐的猪。

我想,他的意思是,人应该努力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努力活着。

很喜欢苏格拉底说的一句话:

“智慧来自人类内心的理性,而非依靠外界他人给予。”

人们可以交给你知识,同时也将他们的偏见传授给你,但没有人能给你智慧,但你只有觉醒了内心的智慧,才能从琐碎的生活里跳出来,才能从忙碌的生活里窥见神圣的光芒,去照耀生命本身的价值。

07

亚里士多德说: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明”。

周国平补充了一点,除了野兽和神明,还有哲学家。

周国平所说的离群索居,大概不是生活上的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而是当哲学家开始思考的时候,他们就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跳了出来,脱离了那种无意识的生活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才是真正的“离群索居”。

哲学不仅仅是难以理解的概念,它的原意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一群爱智慧的人,他们不断思索宇宙、探索人生,企图将人生过得更好。

换句话说,学习哲学,也就是学习“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

《苏菲的世界》里有句话说,哲学开始于好奇。

当我们对大自然感到好奇,我们就会想要去探索它,去接近和寻找答案,当我们对宇宙感到好奇,就开始探索宇宙。

只有当我们对人生感到好奇,想要真正弄明白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思考自己的人生。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失去了这种好奇之心,觉得一切都正常,也不想去探索。

作家王尔德说:

一个人倘若不为自己思考,那就从未思考过。

怎样才是为自己思考呢?

最简单的一个判断大概就是,想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好;摆脱外在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包括观念和期待)。

可是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社会学研究,里面说,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是不思考的,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只有少数人在真正思考,并且有自己真正的思想,而大多数人,就是从这世界已经流行的各种观念里,选择一种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所以,当我们不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从外在拿来,无论拿到的是多么垃圾的观念,我们都会为这种观念服务,而不是为真正的自我服务。

08

如果要为人生界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

但一个人要真正成为自己,就必须要真正认识自己。

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特别容易被环境影响,被环境塑造,但那也许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因为将一片羽毛扔进河里,羽毛只会随波逐流,无法选择自己的方向,河流的方向,就成了羽毛的方向。

世俗就是一条巨大的河流,每个人都是河里的一片轻微的羽毛,因此,需要很用力很用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方向。

而且,很多时候,光是努力还不行,还需要智慧和方法。

所以,去认识你自己吧。

若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观念,那我们的整个头脑,都只是这世界的各种观念的跑马场,那些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肆虐,时不时就把我们给卷走了。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所以为的方向明确,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但人有时候,若能相信一种错觉,将这种错觉当成人生的真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文|不有趣灵魂&素履

1 阅读:28